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其内容丰富,其中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更是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方面,从理论上来讲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伟大建设提供丰富智囊,为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宝贵意见,为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正是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主义”这个命题,对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进行深刻的总结,从而形成、发展起来的有关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发展手段和目的科学论断。
首先,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时代条件。伴随着新时期革命因素的消退、世界各国和平与发展因素的增长,邓小平把握时代契机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命题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正确论断,强调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
其次,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历史经验和教训总结是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重要依据。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再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的建设在此期间既有伟大的胜利也有沉痛的教训,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我们搞社会主义是没有经验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我们只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本国的国情“摸石头过河”,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进行深刻总结,提升为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持续发展。
最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本质提出的实践基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实践总结,并经过实践验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理论,为我过社会主义伟大建设提供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非对抗性的矛盾,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只能通过不断改革开放得以解决。只有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上不断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和范围,才能确保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进行。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下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才得以逐步形成、不断发展和逐渐完善起来。
二、 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也是社会存在物。人要获得生存和发展、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首先要通过劳动获得,正是劳动使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使人成之为人。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人和自然界的完全脱离,相反,这种分化使得人再也没有像现在这样依赖和依靠大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更加的密切,这种依赖体现在人类要在实践基础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在大自然中生产、生活、劳动,甚至连人类独有的具有自觉能动性的意识也来源于大自然,可以肯定的是人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上述文字可以看出,首先人是能动的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也即人是区别于自然界其他的自然存在物质的有意识的自然存在物,在这里人的能动性体现在人的意识的积极反映、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其次,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人的需求也正是人的本性,这种需求集中表现在衣、食、住、行、性、归属等生理和心理需求。但是,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他们的一切活动是受规律制约的,从这一方面来讲,既然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既然人的需求的满足时受客观规律的制约的,那么人的这些生存和发展的种种需求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类担负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使命。
三、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其他形态生产关系的不同
人的社会属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和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所表现的生产关系是不同的。马克思指出:“为了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生产关系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最基本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是存在剥削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另外,剩余价值资本化的资本积累过程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罪恶,“资本积累就是依靠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实现的……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可见,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存在剥削的关系,和最终导致两极分化的结果。邓小平在论及社会主义的时候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级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因此,在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时,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一定程度上来讲,“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正是从生产关系这个人类生产的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立面出发提出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扬弃。
四、 人的精神需求说明了社会主义社会要处理好公平问题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的需求即是人的本性”.承认人是自然存在物即坚持在人类社会的唯物论,承认“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即坚持在人类社会的辩证法,二者缺一不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的现实的人的精神需求有很多种比如,自由、平等、公平、归属、爱等等。在这里必须承认的是公平是无论何种社会形态都无法避开的话题。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生产的社会财富和他们自己的所得是极其不对等的,“工人生产的财富越是多,他就越贫穷”,如果单论公平而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那就在于社会主义替代了资本主义的不公平,以真正的公平来实现社会的和谐。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在处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二者关系实质上是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首先,“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在落后的情况下不断的追赶资本主义,最终实现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其次,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在讲求效率的前提下实现发展的均衡。两极分化必然引起人们在触及公平时的强烈不满情绪,导致人心的涣散、社会的不稳定。社会主义本质在处理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二者关系的同时实际上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的精神需求问题。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人民出版社,1986.
[2]李凤鸣。社会主义本质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0、42、44卷[M]人民出版社。
[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