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政治经济学论文

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理解国民经济循环的四重内涵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 作者:卞靖
发布于:2022-09-13 共4484字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看,对经济循环的理解可以分为“四三二一”四个层面,即国民经济循环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在内的四个环节的价值循环,包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在内的三种形式的资本循环,包括生产部类和消费部类在内的两大部类的产业循环,以及跨国家跨区域的统一空间大循环。

  一、从劳动价值论看,经济循环是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的价值循环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缺一不可,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只有通过不同商品的交换才能表现出来。无论经济制度和发展阶段如何变化,物质资料的生产都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类不能停止消费,就不能停止生产。在这个周而复始、不断更新的运动中,价值作为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这四个环节中,不断转换形态、转移所有权,形成经济循环。

  生产环节既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将劳动物化在商品和物质财富之中的过程,也是价值形成的过程。生产的发展状况和社会性质,决定了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对象、水平、结构、方式和社会性质。在生产环节,生产者会不断发明和使用新技术新设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获取超额利润。

  分配环节包括劳动、土地、资本、技术管理等在内的各种要素,均参与到商品价值的分配之中,以工资、地租、利息等形式表现出来。分配是社会产品按照一定规则进行配置的过程,是生产关系的重要体现。分配会反作用于生产,分配是否合理会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能动性,影响消费水平并进而影响生产。马克思对“土地—地租,资本—利息,劳动—工资的三位一体公式”进行了批判,其将人和人的社会关系歪曲为纯粹的自然关系,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各种收入的真正来源。

  流通环节促成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与需求的有效对接,使得商品能够顺利进入消费环节。这是生产在流通领域的继续,从事运输的劳动也创造价值,运输费用也会计入商品价值之中。但是,只有属于社会再生产需要的运输活动所引起的费用,才能加入商品价值。如果因盲目生产或投机活动所产生的不正常运输,其运输费用就只能作为“纯粹流通费用”,从利润中扣除。

  消费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又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也是新一轮再生产的起点。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支付了商品的价值,获得了商品的使用价值,生产者实现了商品的价值,让渡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消费对生产具有巨大反作用,对于企业而言,只有满足市场需求、实现交易才能获得收益,这是能否实现新一轮循环的关键所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到货币的过程是“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总之,生产不会直接创造消费,消费也不会直接创造生产,二者的互动需要通过分配与流通这两个中间环节来实现。

国民经济

  二、从资本循环理论看,经济循环是包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式的资本循环

  资本是能够使价值增值的价值,经济循环本质上也是资本的循环。《资本论》第二卷专业阐述了资本在循环过程中形态变化、周转时间、周转方式等内容。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携带着价值增殖部分以货币形式流回的运动过程。在资本运动的不同阶段,产业资本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形态,完成不同的职能,可以用公式表示为:货币—商品—货币(G-W···P···W'-G')1。这其中包含着买和卖两个流通阶段,起点和终点是货币,表现为为卖而买,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其经济内容是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把商品卖掉,重新换回货币。

  在购买阶段,资本以货币形态来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阶段做准备。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和一般表现形式,企业的经济活动大都从货币投放开始。在这个阶段,货币不仅执行货币职能,同时也执行着资本的职能,成为资本循环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生产阶段,资本以生产资本形态存在,并在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过程中,产生利润。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是以一定的所有制关系为前提的,也是划分社会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过程,必然成为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也具有了生产资本的形式。

  在销售阶段,资本以商品形态来换回货币,在补偿预付资本的同时,还获得了利润。总之,资本在经济循环的不同阶段,以不同的形态完成不同的职能,最终形成以货币为起点、又以货币为终点的循环过程,《资本论》中用公式表示为:货币—商品—货币(G-W-G‘)。

  三、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理论看,经济循环是包括生产部类和消费部类在内两大部类的供求循环

  按照产品最终用途,社会生产可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Ⅰ)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Ⅱ),这是马克思研究社会资再生产的理论前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问题。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各部分价值,通过市场交换得以全部实现。所谓物质补偿是指社会各个生产部门,通过商品交换,将生产中消耗的各种物质资料如数买回,加以替代。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交织在一起,一些资本的价值补偿,即出售产品,就是另一些资本的物质补偿,即根据需求购买生产资料或消费资料。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需要这两大部类保持平衡的比例关系。为了实现这种平衡,两大部类内部不同细分的部门和产品要在比例和结构上保持均衡且互相满足。

  从最终产品角度看,两大部类存在三个小循环。一是第Ⅰ部类的内部循环。第Ⅰ部类的生产资料与生产消费通过部类内部交换,从物质上补偿生产中消耗的不变资本,在本部类内部实现产品的价值。二是第Ⅱ部类的内部循环。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满足本部类工人和企业家消费的需要,通过本部类内部交换,实现价值。三是两大部类间的循环。第Ⅰ部类中工人的工资和企业家的利润,用于购买消费资料,进行个人消费。但从物质形态看,这些产品是生产资料,不能进行直接消费,必须向第Ⅱ部类购买消费资料。同样,第Ⅱ部类中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需要由生产资料来补偿,但这些产品的实物形态,却是消费资料,也不能直接满足生产需要,必须与第Ⅰ部类交换。因此,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各自的产品都实现了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

  为了现实顺畅的供求循环,不仅两大部类之间要保持平衡关系,两大部类内部不同细分的部门和产品也要在比例和结构上保持均衡且互相满足。如,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生产又可进一步细分为生产必要消费资料的分部类和生产奢侈消费资料的分部类。这两个分部类的生产不仅决定了第Ⅱ部类的内部生产结构,而且影响着第Ⅰ部类中为第Ⅱ部类生产资料的内部生产结构。总之,实现畅通供求循环的关键在于,两大部类及其内部部门,必须通过不断调整,建立动态平衡关系,特别是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生产结构应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而迅速调整。

  四、从国际价值理论看,经济循环是包括跨区域跨国家在内的空间循环

  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具有自我增值、向外扩张的本性,只要有超过平均利润水平的行业,资本就会积极涌入。随着交通物流、商贸信息等条件的不断改善,资本不但会在一国之内出现跨区域流动,而且会迈向国际市场,在空间上形成跨区域跨国家的经济循环。《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在这个过程中,国际价值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由于不同国家的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技术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获得超额利润,而发展中国家只能获得较低的收益,在国际交换中处于弱势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以资本为纽带、以国际分工合作为基础、以追求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国际经济循环加速发展,几乎所有国家都进入到这个大循环之中。

  五、几点启示

  一是更加重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互促。商品与资本在空间上的并存和时间上的继起,是实现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所在。购买、生产、销售的整个循环过程,既是实物运动循环和价值运动循环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各个实体环节与货币资金同步流动的过程。如果实体商品生产和服务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同货币运动相互脱节,经济大循环就不流畅、甚至断裂,难以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应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高劳动生产率,并进一步通过减税降费来降低实体企业成本。同时,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实体经济中长期资金供给制度安排,进一步优化金融业的市场结构、经营理念,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是更加重视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动态平衡。两大部类之间,积累和消费之间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使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能够协调运转。消费既是生产的目的和完成,又为生产提供需求和动力。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分工不断变化,所以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应针对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不断调整优化供给水平,处理好比例、速度和效益之间的关系,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并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努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三是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在经济循环中的关键作用。全球化背景下,一国劳动生产率越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所获得的利润率就越高,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科技创新。因此,应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同时,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防止因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导致经济循环不畅。

  四是更加重视收入分配在经济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分配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是国民经济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已经生产出的可分配产品是分配的前提。因此,解决收入分配问题首先还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将蛋糕继续做大。同时,作为基础性分配,初次分配不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比再分配的力度更大。因此,应进一步优化政府、企业与居民之间的分配格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更加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积极作用。

  五是更加重视人的再生产。马克思指出,社会再生产既包括物质生活的再生产,又包括人类自身的生产即人口再生产。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人口增速放缓、生育率下降、老龄化越来越突出等问题,必须更加重视人的再生产,把提升国民素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拓展人口质量红利,优化人口结构,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同时,应进一步明确,社会生产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但不能将物质财富的增长作为生产的唯一目的,而应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注释

  1 G代表预付货币资本,W代表购买的生产要素,P代表生产资本。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原文出处:卞靖.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理解国民经济循环的四重内涵[J].中国经贸导刊,2022(08):33-3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