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政治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探究(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夏承伯;包庆德
发布于:2017-03-13 共8657字
  从资源开发 与 利 用角度 而言,社会生 产 与再生产过程一方面不断从生态系统中提 取劳 动材料,通过经济再生产加工成满 足 人们需要的产品;另一方面不断把相伴随而 产 生的各种生产与生活排泄物返回自然界,利 用其净化功能融入自然再生产。这种生产与生 活 废弃物是社会经济系统生产与消费过程中不能充分 利用 资源而产生的。马克思关于生产与 消 费排泄物的区分及循环利用思想包括废物再利用与再循环、资源利用最 大 化、废 物 产 生 量 最 低 化、稀 有 资源的节约和 保 护 等。马 克 思 认 为,生 产 排 泄 物“是指工业和农业的废料;消费排泄物则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 排 泄物,部分地指消费品消费以后残留下来的东西。”⑤如果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排放量超过生 态系统自净能力,则会 导 致 环 境 污 染 和 生 态 失 调。由此,要使生态循 环 与 经 济 循 环 良 性 进 展,就 必须消除污染 物,化 废物为 原 料,变害 为 利,变废为宝。
  
  要再利用废物并使 其参与循环,其中 最 主要的原因在于原料的有限性;其次在于每个物种都有各种属性,各个劳动过程也可根据各自所需选取物 种;最 后 在 于 废 料 有 多 种 用 途。但废物再利用具有一定条件:一是废物必须达到一定数量与规模,且在大规模劳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二是依 赖 技 术 发 明 与 改 良,使 废 物 某些新功能得到开发并在新的生产条件下得到利用;三是依托科 学 发 展 与 进 步,尤 其 是 化 学 的进步,使废物的 有 用 性 不 断 被 揭 示 出 来。而 废物再利用的途径有三:一是对废料进行再加工使其成为再生产的原料;二是发挥科技功能把废料转变成另一种有用产品;三是通过生产工具革新研创出废物的多重功效。废物的利用程度既取 决 于“所 使 用 的 机 器 和 工 具 的 质 量”,①又取决于原料本身质量。马克思还提出原料充分利用的两个限度: “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 “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②即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量。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共生企业生态产业链③在这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该园区共生企业生态产业链包括发电厂、炼 油 厂、制 药 厂、石 膏 板 厂、微 生 物公司与废物处理公司5家企业,整个园区通过代谢链条关系,实现废物零排放。
  
  (三)内涵集约生产与科学技术的双重效用
  
  生态经济再生产的 实现问题,实质上 是 在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过程中的消耗如何得到补偿,实物怎 样 得 到 替 换 的 问 题。唯 有 在 消耗得到相应补偿的情况下,再生产才得以顺利进行。外延扩大再生产是依 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而引起地域生产规模扩大;内涵扩大再生产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在原有地域内扩大生产规模。外延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与绝对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有异曲同工之效。 “把工作日延长,使之超出工人只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的那个点,并由资本占有这部分剩余劳动,这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④这是外延增长的特征。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采用新科技和改善经营管理等实现的经济增长,这是内涵增长的特征。
  
  集约与粗放耕作方 式是相对 于级差地租两种形态 而 出 现 的 对 提 高 土 地 产 量 的 经 营 方 式。与粗放是同量的资本分散“投在较大的土地面积上”⑤不同,集约是同量的资本集中投在同一土地上,即在同 一 土 地 上 连 续 进 行 投 资,或 较大程度上在较好土地上投资。绝 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前提基础,即外延 扩大再生产是内涵扩大 再 生 产 的 前 提 基 础。同 理,粗 放 耕作方式也是集约耕作方式的基础与 出发点,但后者是前 者 的 必 然 趋 势。因 为 在 前 者 条 件 下,产量增 长 仅 仅 以 生 产 要 素 数 量 递 增 作 为 保 障,而不考虑质量与技术提高等因素 影 响,这样产品量增长源泉狭窄,而且还 会遇到各生产要素数量有限或种类稀缺等生态限制,也受到社会发展水平限 制,这 样 的 经 济 增 长 速 度 缓 慢。而后者主要是通过“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彻底的革命”⑥得以实现,即通过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而实现,它不仅可以 突破延长工作日实现经济增长的局限性,而且还可以突破自然生态和社会道德限制的局限性。但后者不会自动实现,在其必备条件方面马克思强调两点:其一是依靠科技进步;其二是提高劳动者素质。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 制度下科 技进步功效与局限性进行了探讨,认为资 本主义条件下科技进步功效主要体现在:一是充当人 与自然关系中介,促进财富 增 长 和 生 产 力 发 展;二 是 拓 展资源利用空间并挖掘资源利用潜 力;三是增强人们认识和发现废物资源利用途 径。虽然科技进步提升了人们认识与变革自然 的 能力,但由于其内部存有背离价值旨趣的可 能 性,其破坏力不容忽视。 “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⑦科技负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为“科学认识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矛盾展现为与技术应用在时空维度上的背离。”①在时间上,生态效应由于更多地表 现为长远性而具有滞后性;在空间 上,生 态 环 境 构 成 因 子 具 有 流动性,科技生态 效 益 作 用 范 围 较 广,其 受 益 对象具有不确定性。资本主义生产唯一目的是攫取超额利润,当科技发展有助于实现其预期目的时,便大力支持,否则就竭力反对,至 于 生态效益往往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
  
  马克思社会生产力论蕴含的绿色向度主要体现在:其一,劳 动 的 实 质 是 人 与 自 然 之 间 的物质变换,克服 异 化 劳 动,探 寻 一 种 满 足 人 的合理需要的生态劳动便成为可能,从而使人类发展的可持 续 性 得 以 实 现。其 二,造 成 生 态 危机的现实根源是以追求超额利润为目标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此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任何对于环境保护所 采取的措施都只能缓解而不能根除生态危机,人类对待资本的合理方式只能是既利用其创造物质财富的优势功效并使其发挥至最佳,又限制其对生态系统破坏的消极影 响 并 使 之 降 低 至 最 小。其 三,既 然自然资源数量有限且功效多重,由此人类应在自然生态阈 值 范 围 内 对 其 充 分、合 理、综 合 利用以提高其利用率,对待稀 有资源尤其要注重节约与慎重开发,在遵循资源利 用 规律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循 环 经济。其四,充 分发挥 科 技功能,使生产方式由外延粗放经 营 向内涵集约经营转变,但对科技要进行生态化规范与引导,从而使其最大程度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 的强 大杠杆与有益工具。
原文出处:夏承伯,包庆德. 马克思生产力论的生态意蕴及其绿色向度[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6,(06):14-20+14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