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国防教育论文

新时期大学生国防意识培养模式探索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12 共4692字
摘要

  在新时期,如何把握时代的特征和要求,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扞卫国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如何准确定位大学生国防意识培养目标,充分开发利用各种媒介渠道与平台,卓有成效地开展国防教育,培养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国防意识?这是当前高校国防教育面临和急需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准确定位新时期大学生国防意识培养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普通公民的国防观念的养成、国防责任意识的强化,是建设和巩固强大国防的社会基础和思想保证。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和希望,肩负着时代的重任。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国家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大学生国防观念和国防责任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国家未来的发展与安全。高等院校是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的国防教育对全社会公民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广泛的影响力。因此,新时期高等学校的国防教育作为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工程,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合格公民和国防后备人才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改革开放以以来,我国长期处于相对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和平的环境从整体上为国家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目前高校中的大学生大多为 90 后,他们眼界开阔、思维活跃、知识丰富、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借助于当今各类现代媒体平台的快捷、便利、及时的信息通道,对涉及国家发展、世界格局、国际事务的各类热点、焦点问题充满了积极探索和主动思考的热情,使自身具有了一定程度的世界性眼光和分析识别问题的技巧与能力。而与此同时,相对和平的年代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国防观念上的弱化及国防意识的淡薄。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高校军事课程是以国防教育为主线,以军事理论教育为重点,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可见,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是高校国防教育极其重要的一环。具体而言,新时期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培养应紧扣爱国主义这个核心,并在以下五个方面加以展开:培养大学生树立明晰的国防目标意识。新时期的大学生应明晰当前阶段我国国防建设的目标,树立这一目标的原因以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了解、关注中国当前国防建设的现状与进展情况,提高大学生对强军目标的深入认识与理解。

  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防价值意识。新时期大学生应该深刻地体会到正确的国防价值意识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这既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也是现实世界提出的要求。只有国家安定、民族团结,社会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与进步,个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当代大学生是否拥有正确的国防价值观,决定着他们对我国国防事业的重视、关心与参与程度,也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其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的发展与完善。

  培养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国防忧患意识。古语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今国际战略格局正处于大变动时期,和平与发展虽是时代主流,但严峻的挑战依然不容忽视,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身影在国际战略角逐中处处闪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身处的亚洲地区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战略调整的重点区域,西方敌对势力从来就没有放弃“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对世界局势和国家周边形势的清醒认识与深度了解,有助于大学生产生国防忧患意识,克服和平麻痹思想,强化国防观念。

  培养大学生明确坚定的国防责任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心系国家安危,更要有一种担当意识,了解公民的国防义务,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

  培养大学生具备扎实的国防法律意识。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国防法规是国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的国防法规是建设现代化国防的重要保证。在大学生中做好《国防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法》、《人民防空法》、《国防动员法》等国防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工作,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国家法律层面更好地认识国防、了解国防的重要性,客观上也使他们对法律所规定的公民国防权利和国防义务形成明确的概念。

  国防意识的五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目标意识的树立为价值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价值意识的形成为忧患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忧患意识的产生为责任意识的明确进行了铺垫,责任意识的明确为法律意识的养成做出了保障,五个方面逐层递进、环环相扣。对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培养,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储备合格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

  二、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国防意识培养模式

  (一)巧用新媒体平台,提升当代大学生国防认知度

  提升国防认知度是树立正确的国防意识的必要前提。借助于新媒体这一平台,可以有效提升当代大学生对国防的认知与了解程度,使他们对祖国的国防事业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中国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迅速提升,在今天的中国大学校园,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教材书籍阅读之外,数字读物、网络电视、手机信息、多媒体电影等已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信息摄取的主要方式和渠道。新媒体即时、快速、互动性强的特点使其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效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

  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国防教育,必须关注由新媒体科技所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创新与变化。早在 2001 年,国家教育部就出台了有关规定提倡建立以学校国防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中心、网站、网校,为师生提供更为灵活便捷的授课学习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课堂生态也展现出与以往所不同的特点。研究数据表明,目前中国高校超过 90%的大学生拥有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大部分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世界军情动态和国家周边安全形势。因此,高校国防教育中如能做到对新媒体的巧妙运用,往往可以使围绕提升大学生国防认知度而展开的军事理论课课堂教育活动得到较好的补充与延伸。这种自然而然的延伸,不具有强制性和刻意性,恰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在知识结构上不断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由这种方式带来的形式上的创新,使“课堂”与“课外”的分野不再泾渭分明;加之由新媒体平台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传播快捷、形式新颖、随机性强、成本低廉等特点所带来的以视觉和听觉为基本元素的呈现与信息交互方式,充分尊重了当代大学生较强的个性化选择需求及互动性表达的沟通特点,从而有效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同时也使国防军事课程的内容、范围由于新媒体的参与而得到拓展和丰富。

  (二)整合校内外资源,强化当代大学生国防责任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或者在有关课程中增加国防教育的内容。”除了高校设置的包括军事理论教学、军事技能训练在内的国防教育类课程,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军事机关应当协助学校开展国防教育。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部门和单位应当密切配合,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国防教育。”因此,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应主动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对现有国防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国防文化氛围,实行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多管齐下,引导大学生树立国防责任观念。

  1.国防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以大学生为中心,尊重其成长规律和认知情感特点,对高校现有的国防教育课程教学的特点、内容、形式、手段、模式等加以探索研究,大胆尝试、积极革新,发掘现有课程体系中有利于强化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元素。除现有的以军事理论课、军事技能训练为主的传统国防教育类课程外,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国防教育类选修课、国防教育第二课堂。此外,要加强高校教师国防教育培训,引导和鼓励各科专业教师将国防意识教育主动渗透到各专业学科中,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国防意识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之中。

  2.校园国防文化氛围的营造。校园国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的开放性与课堂文化的体系性能形成良好的互补,共同滋养和熏陶在其中学习、生活的大学生。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国防文化氛围,把握好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变化规律,在器物文化层面、精神文化层面,充分挖掘国防文化的内涵,以图书馆、教学楼、运动场、学生公寓、活动中心等教学区域及学生社区为半径,有效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报刊、电视、建筑、雕塑、橱窗、墙面装饰等媒介,及学生社团主办、组织的活动,拓展和延伸国防意识教育培养的平台和渠道。

  3.社会国防教育资源的利用。国防教育是一项社会工程,缺乏国防教育社会化网络的支持,就不可能实现国防教育的普及,更谈不上对大学生公民国防意识的塑造与培养。因此,必须重视对社会国防教育资源的利用,高校应主动加强同社会各国防教育部门、党政军各级机关、部队、民间组织的联系与交流,同时借助于当地宣传、教育、新闻、出版部门的影响和作用,协同多方资源积极创设社会化的大学生国防意识培养机制。

  (三)铺设国防实践平台,增强当代大学生国防参与性

  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以军事理论为代表的高校国防教育理论课程,有较强的理论性;以军事技能训练为代表的高校国防教育实践课程,则具有较强的实践色彩。两者对于大学生学习与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训练与巩固基础的军事技能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互补。不过,如果仅仅靠开设军事理论、军事技能训练课程来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实践证明,多管齐下地铺设国防教育实践平台,对于增强当代大学生国防参与性,在知行合一的亲身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是非常必要和行之有效的。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国防体育活动。作为对军事技能训练课程的延展与补充,几十年来我国一些高校一直坚持有意识地选拔、组织、训练在校大学生开展以射击、定向运动、无线电测向等为代表的校园国防体育活动。校园国防体育活动所特有的参与性、竞技性,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的国防体育技能,使他们强健了体魄、锻炼了意志,而且在参与训练与活动的过程中,对于国防意识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支持以学生为主导的校园国防社团组织。90 后大学生兴趣广泛,思想独立性较强,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高校实施的集中国防教育活动中,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操控在教学者手中,大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教育,自主性和能动性得不到体现。高校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支持大学生建立军事爱好者协会、大学生国防协会等学生为主导的各类校园国防社团组织,通过正面引导、积极协助的方式,让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发挥辐射作用,在大学校园自主地普及国防知识、宣传国防政策、关注国防动态、锻炼国防思维,从而树立起国防目标意识、形成国防忧患意识、强化国防责任意识。

  3.加强与当地部队的共建、互助关系。高校还应加强与当地部队的联系,在不触及泄露国家机密的前提下,设立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征兵宣传、军地互动等机会,为大学生近距离接触国防、深入部队体验军营生活搭建平台。如聘请部队国防专家、军事专家来校园开设讲座、论坛,就大学生所关心关注的国防军事热点话题、军情动态展开讨论;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到部队,亲眼观察我国国防建设的成就,亲身体会军人的学习、工作与生活。通过这类贴近国防教育前沿的活动,大学生国防知识学习兴趣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国防意识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增强。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