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传统安全威胁概述
非传统安全威胁是相对传统安全威胁因素而言的,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跨国犯罪、走私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洗钱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危害不可低估的,必须高度重视。
传统安全威胁从萌芽、酝酿、激化到导致武装冲突,往往会通过一个矛盾不断积聚、性质逐渐演变的渐进过程,往往会表现出许多征兆,人们可据此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然而,许多非传统安全威胁却经常会以突如其来的形式迅速爆发出来。中国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由来已久,只是在过去各自相对封闭独立的环境中,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从“9·11”事件到现在,中国明确了非传统安全威胁包括的领域和特点,并颁布了相应文件,正式将非传统安全提到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并在各种国际场合强调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上升。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的提法,在随后于12月20日颁布的《2002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中,再次强调了防止非传统安全是中国国防的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入指出“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
二、高校国防教育内容设置上拓展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内容的意义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到“深化国防教育改革”.就我国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来看,在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内容基础上,可以思考纳入教导学生如何应对可能会遇到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教学内容。
从21世纪以来的发展情况看,我国遇到和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有经济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技术安全、恐怖主义问题等威胁。作为普通高校的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安全和暴力恐怖主义问题、信息安全等方面。
在生态环境问题上,比如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2010年的“甘肃舟曲泥石流”和2014年的“云南鲁甸地震”等。在暴力恐怖主义问题上,比如新疆地区的若干次暴力事件、2013年北京天安门金水桥的冲撞暴力事件、2014年昆明火车站暴力砍杀人群事件等。在信息安全问题上,出现了多起高校学生当黑客违法和高校学生无意识地在网络上传播谣言违法的案例。
目前,在学校教育体系中,有一般性的入学教育中的安全教育内容,但缺少对上述非传统安全威胁性质的突发事件防护的系统知识教育。目前的《普通高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提出,“通过军事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2013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提高学生军事训练质量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拓展学生军训内容,结合各地实际组织学生开展包括规避灾害、防空逃生、自救互救等课目训练,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巩固国防的需要,拓展平战结合的实用性训练内容。因此,可以有针对性地思考如何拓展军事课教学内容以满足上述需要。此外,发挥国防教育的广泛性,在教育内容上增设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教育,可以为社会培育具备应急组织指挥能力的学生群体。高校学生是未来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在校期间如果经历了系统的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教育,毕业后就可以成为各行各业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尤其是突发事件的骨干力量。
三、贯彻“平战结合”思想,拓展军事课教学中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内容
(一)应对自然灾害
近年来的历次重大自然灾害,都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例如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人民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因而,应对自然灾害,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军事训练过程中,可以设计学习如何防震、如何应对洪水灾害等技能。如设计关注地震前兆,检查房屋结构是否符合抗震要求,在住所附近物色好较空旷、远离高大建筑的安全区、选定疏散线路,准备好脱水食物、饮用水、急救药物、手电筒以及锹、锤等备用工具,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搬运等方法。
(二)应对恐怖暴力事件
近几年的暴力恐怖袭击,尤其是北京天安门金水桥和昆明火车站的暴力恐怖袭击事件,再次用生命提醒我们,危险就在身边,在公共场所要时刻注意安全防范,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尽管我们遇到这样的恐怖袭击事件的几率不大,但要做到有备无患,要具备自我保护能力,一旦遭遇袭击,也可将损失降到最低。
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先行做了相应的演练,成立了相应的大学生防爆防恐组织。例如,2014年6月,成都东星航空旅游专修学院成立了大学生校园反恐防暴队并举行了反恐防暴演练。
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还可以设置或演练针对处于公共场所恐怖暴力袭击现场的应对措施。如紧急判断自身位置和逃生方向;第一时间远离事发场所中心抛弃一切妨碍行动的随身物品;不要逆着人群流动,防止被挤倒、踩踏;尽量选择临近的店铺等狭窄封闭空间躲避,利用手边可作武器的物品抱团抵抗,边报警边等待救援。
(三)应对网络信息安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及其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我国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逐渐提高。与此同时,境内外的不法分子和敌对势力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进行犯罪、干扰、渗透、反动宣传等破坏活动,给我国的国家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几次恐怖暴力事件中,互联网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敌对分裂势力利用网络进行猖獗的犯罪活动今后将是一种常态,网络已经成为敌对分裂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的重要工具。这些网络舆论攻击,不但损害我国政权和政治制度的稳定以及人民群众的团结和谐,而且恶化我国的政治外交环境。具体做法有:制造反动网络舆论,攻击我国的政治制度;发布虚假网络信息,影响我国的政权稳定;策划网上反动宣传活动,煽动闹事等。
在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可以在《信息化战争》章节中,设置拓展应对网络安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到网络已经成为敌对分裂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的重要工具,树立不利用网络发送有害信息或进行反动、色情、迷信等宣传活动以及不窃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保密信息的牢固意识。通过设计一些案例,教育学生要提高警惕,自觉抵制,不浏览,不复制,更不能参与其中。不为境外窃取、刺探、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不从事非法获取国家秘密、非法获取军事秘密、泄露军事秘密、破坏我们国家安全的活动。一旦国家的保密信息被窃,将造成国家的安全受到威胁,危害国家安全,扰乱社会秩序,影响战争胜负,对国防、经济、政治局面的安定和国家声誉皆会造成重大的影响。
(四) 更新安全观念,增强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意识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武力不能缔造和平,强权不能确保安全。只有树立全新的安全观念,才能应对日益增多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在军事理论课《战略环境》教学中,可以结合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内容设计新安全观的教学。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等新的安全观念,妥善应对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
参考文献
[1]张保国等。汶川大地震对高校国防教育内容设置的再思考[A].高校国防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C].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