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国防教育论文

高校军事理论课教改研究的不足及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0-22 共7092字
论文摘要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也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弘扬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后备兵员具有战略意义。自国办发【2001】48号文件和《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颁布以来,明确规定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学界对军事理论课教学领域的研究就不断增多,主要体现在对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研究,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涌现出了一批学术成果。本文通过对近年来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的梳理与回顾,从而把握当前研究的总体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推动后续研究。

  一、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朔源

  我国1984年颁布的《兵役法》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1985年起全国许多高校开展了军训,于是以集中军训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开始为广大高校和社会认可,但此时的军事理论课尚未进入高校视野。2001年,国办发【2001】48号文件颁布,规定从2002年起,各地要将学生军训列入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列为考查科目。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的军事理论课教育时间为36学时,军事技能课训练时间为3周。此时的军事理论课虽已被提上高校议事日程,但没有像军事技能课那样列入高校学生的必修课,因此还不被广大师生重视和认可,在教学中也存在诸多问题。2002年6月19日,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并把其作为普通高校实施学生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基本依据。《大纲》明确规定“军事课是城市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至此,军事理论课正式列入高校的教学计划,成为一门必修课。2006年修订的《大纲》中又强调指出: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学校在完成规定的学时外,应积极开设选修课和举办讲座。从此,军事理论课教学领域的研究才逐渐增多。

  在CNKI总库中,以“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等为题名跨库初级检索1985年~2013年间的文献,共检索有58篇文献(检索时间为2013年12月2日),其中期刊全文数据库56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库2篇(见表1)。

 论文摘要

  不难看出,学界对军事理论课教学领域的关注是从2006年逐渐增多的,2006年至今的成果数量占到了总篇数的87.93%,而1985年至2005年20年间的成果数量才7篇,仅占总篇数的12.07%。这表明之前军事理论课教学并未作为高校国防教育的主阵地引起应有的重视,到了2006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对《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明确规定“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军事课列入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才受到重视和得到相应发展,有关研究成果也才不断涌现。从所检索文献来看,军事理论课教学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等方向(见表2)。可见,如何上一堂大学生爱听的军事理论课、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确保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已成为授课教师和学界同仁共同关注的话题。

 论文摘要

  二、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的主要涉域

  近年来,学界对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关于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研究

  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军事理论课的兴趣,以及能否有效发挥高校国防教育的“国防”和“育人”双重效益。学界对此论述多从课程定位、教学重点、教材建设、师资力量培养等方面展开,主要观点有:邓秀金、郭大为认为,要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确立学科地位是前提,建立规范的教学运作机制是保证,重视教师队伍培养是关键,加强教材建设是基础,加快设施建设是物质条件。陈世利指出,要提高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军事理论课师资队伍的建设;改革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内容体系,更新、充实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改进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方式方法,使军事理论课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改进军事理论课考试的内容及形式,通过考试促进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彭易纪、彭欢强调,只有瞄准课程定位,突出教学重点,保证内容鲜活,开展课外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在教学质量上求突破。

  2.关于优化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

  军事理论课“怎样教”,直接影响着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如何优化教学方法,对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学界在这一领域做了诸多探讨,主要有:张湖北从目前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现状出发,着重分析了影响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优化的主客观因素,创造性地提出合格的思政素质、先进的科技素质、博厚的军事素质、教师的人格特征等是影响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优化的主观因素,并提出了教学方法优化的原则。李国杨认为,要改进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授课教师精心设计、认真备课是基础,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是核心,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是保障。强军锋等则从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等方面入手,探讨了如何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关于推进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研究

  自国办发【2001】48号文件和《大纲》颁布,明确规定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以来,学界致力于军事课教学改革的研究就不断增多。代表性的有:邹晓芟以三明学院为例,认为课程设置规范化、课程教材体系化、教学目标科学化、教学内容特色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交流制度化等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可为地方性高校更好地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胡勇胜、贺幸平提出,高校军事理论课实行模块化教学将会极大地改变现有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困境,并探讨了实行模块化的教学理念设计、模块化的教学目标定位、模块化的课程内容构成、模块化的师生角色互动、模块化的教学策略实施、模块化的教学评价组织是构建军事理论课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唐高峰认为,军事理论课在知识技能教育和德育上对高职院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起到了重要的特殊作用,因而研究了基于德育创新的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

  4.关于构建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的研究

  学界关于构建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不多,从检索的文献来看,只有3篇直接论述这个主题,其他只是部分涉及。徐敏从精简和优化教学内容、探索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改革课程考试环节四方面提出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确保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张曦从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出发,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程的特点,并提出积极认同教学法、高科技信息教学法、榜样教学法、集体价值观教学法等课堂教学方法,以探索基于学生主体性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易文安、苏红磊则汲取地方高校开展混合教学的成功做法,结合军队院校的实际,积极探索了信息化条件下军事理论课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三、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界对于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问题的研究仍有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多研究是在相关法律和文件“外力”推动下展开我国学校国防教育起源很早,但由于历史和客观的原因,发展缓慢。从检索的文献可以看出,1985年~2005年长达二十年间有关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只有7篇,此后才逐渐的增多。显然,只有当《国防法》(1997年)、《国防教育法》(2001年)、《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1】48)、《大纲》(2006年修订)、《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11】8号)、《教育部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1】6号)等法律和文件的相继出台,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在各高校才逐渐展开,也是直到此时,才引发学界同仁对高校国防教育理论的研究高潮(此特点在表1中已得到充分体现,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2006年至今)。这种长期在相关法律和文件“外力”推动下的课题研究,不是处于内心的主观愿望,恐怕缺乏长期的、持久的内在动力。

  2.已有研究成果不够系统深入。从目前检索到的文献可以发现,除刘浩波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高校国防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从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现状、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基础、新教学方法及其应用的角度对高校国防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外,再无其他学者把这一课题作为硕博学位论文来做深入系统研究,绝大部分学者在CNKI上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都是从某一个方面来研究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从而导致对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整体研究不足。目前已有研究成果虽涉及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等领域,但大多是停留在对“重要性”、“紧迫性”、“意义”、“现状”等内容的研究,涉及“对策”、“思考”、“实践”等深层次内容的研究较少,从部分期刊论文使用“初探”、“刍议”、“试论”等措词也可见其论证的内容深度。

  3.研究成果重复严重,创新不够。国办发【2001】48号文件和《大纲》的颁布,引起了众多学者纷纷参与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由于创新精神不够,创新观点不多,尤其在如何开展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可操作的实践层面研究不多,导致众多研究思路一致、研究内容相仿甚至雷同,论文标题也只是在他人基础上增加或删减或替换其中个别用词。再有极少数学者一篇论文或一个观点翻来覆去的变换表述形式,投到不同刊物上多次发表,过于追求提高自己的学术产量。试想一项研究成果如果不做注释的被多人转抄挪用,以至不能查清其原创及原作者,这既是对原创作者的极为不尊重,浪费了学术资源,也会导致该领域研究停滞不前,缺乏创新,不利于该课题的深入研究。这类行为性质与生活中的小偷并无二样,应该为权威学术界所杜绝和不齿。

  4.理论层面研究很多,实践层面研究较少。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既有赖于纯粹的理论推演,更需要科学的调查研究与实证分析作支撑。已有研究成果基本上是从文本到文本,即从“是什么”、“为什么”的理论层面研究较多,而从“怎么样”的实践层面研究较少,缺乏充分的实证性的调查数据支撑。邹晓芟在实践层面虽做了一些研究,他结合三明学院,通过对三明学院军事理论课教学经验和成效的介绍,为地方性高校更好地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但这样的研究实在太少。其他学者要不就是纯粹从理论到理论,根本未涉及实践层面研究,要不就是虽有部分涉及,但论证浅显,比较零散,提出的解决办法多是对策性、阶段性的,缺乏深入、科学、系统的分析,亟待进一步深化。

  四、推动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的几点建议

  1.将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切实置于法制化建设的话语体系中

  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的是使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国防知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国防义务。

  为加强学校国防教育,国家在先后颁布的《兵役法》、《国防法》、《国防教育法》的条款里都有涉及学校国防教育的有关规定,如《国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或者在有关课程中增加国防教育的内容。”《国防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这些国防法规精神,又先后出台了国办发【2001】48号、《大纲》、中发【2011】8号、教体艺【2011】6号等文件。不可否认,这些法律和文件的相继出台,推动了全国各高校陆续开设军事理论课,学界对高校军事理论课的研究和探讨也不断增加,但是,从笔者所掌握的情况来看,各地学校国防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明显中东部地区发展趋势较好,西部地区尚在起步阶段;本科高校虽大部分已开设军事理论课,但高职高专院校很少开设;即使已开设军事理论课的学校,基本未按照《大纲》要求开足36课时,不是偷工减料就是随便应付。可见,关于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待于各部门、各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律规定,规范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学界全体同仁也需要长期不懈地艰苦努力,深入挖掘和研究这一课题。我们要将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切实置于法制化建设的话语体系中,严格依法办事,加强监督管理,用国防教育法规和相关文件为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研究提供充足的法律政策支持。

  2.加强学科建设是推动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学科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母体和重要依托,不仅为课程建设提供学科教学理论支撑、方法论引导,也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建立可靠的学科依托,还从外部建制层面为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合法性依据,有助于保持课程建设持续发展的后劲和活力。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要走规范化可持续发展之路,客观上必然要求创建国防教育学科,以学科的引领和支撑促进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然而,当前缺乏学科理论支撑正是制约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规范化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高校军事理论课要突破这一瓶颈,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解决课程建设的三个核心问题,一是系统理论知识体系问题,即传授什么,二是学科教学理论问题,即怎么传授,三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即谁来传授。这三个问题解决的关键就是加强学科建设。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法律和文件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抓好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将之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适时推进部分条件成熟的高校搞好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坚持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协调发展,以促进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深入持久地发展下去。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的关键

  高校军事理论课是一门集历史与时事、人文与理工、军事与政治于一身的综合性课程,教学内容丰富,知识涉及面广,这不仅对军事教师的综合知识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对军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军事理论课“怎样教”,直接影响着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如何真正把军事理论课教学搞好、搞活?新时期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应该如何改革?笔者认为,学界不能再囿于以往的纯文本到文本、纯理论到理论的纸上谈兵式探讨,而要更多强化实证研究,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一方面,必须紧紧围绕《大纲》的课程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大胆突破当前传统讲授式教学,不断研究、探讨符合青年学生知识结构和身心特点、适应新军事变革需要的新型教学方法,如战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信息化教学法、导问式教学法等,既要从概念、特点、理论依据、一般模式上展开纯理论研究,更要在教学实践上具体实施这些方法,以达到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基本要求,确保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还可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开辟一条国防实践教育途径。如在革命传统佳节期间,组织大学生参观访问烈士陵园;针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热点,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组织大学生进军校、军事基地开展“军营一日”活动等。可见,当前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到底开展得怎样,需要在实证层面铺开兼具科学性、普及性、权威性的实践研究,以便切实提高军事课教学质量、发挥军事课“国防”和“育人”的双重效益。

  4.满足社会人才培养需要是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目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旧的冲突根源远未根除,局部动荡时有发生,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天下并不太平。同时,新的不稳定因素不断出现,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跨国犯罪、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上升,国际安全领域的不稳定、不可测因素明显增加。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也不容乐观,当前日本政府为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所显示的挑战我国和亚洲人民感情和一意孤行的扩张主义行为日渐嚣张,南海周边国家在中国的传统海域上侵占岛礁、分割海域、掠夺资源的事端络绎不绝……。实现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目标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也受到空前的挑战。要维护我们国家的安全,除了加强自身各方面的建设外,还必须加强学校国防教育,因为未来战争需要大量高素质后备力量,而普通高校在培养预备役军官和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具备诸多的有利条件,是培养高素质国防后备力量的重要基地。因此,各级领导、各个部门要高度重视,特别是直接担任这一光荣培养任务的高等院校和军事教员要高度重视,紧紧围绕满足社会人才培养需要的目的,切实把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这一利国、利民、利军、利校、利学生的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邓秀金,郭大为.努力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J〕.国防,2006,(10).
  〔2〕陈世利.关于提高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3〕彭易纪,彭欢.略论提高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途径〔J〕.湘南学院学报,2012,(08).
  〔4〕张湖北.刍议优化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J〕.文论博采,2010,(10).
  〔5〕李国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J〕.科教文化,2012,(02).
  〔6〕强军锋,王国新,赵佩燕.对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探索〔J〕.科教论丛,2008,(01).
  〔7〕邹晓芟.地方性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效〔J〕.福建论坛,2008,(02).
  〔8〕胡勇胜,贺幸平.基于模块化的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13,(04).

相关标签:教改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