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演进逻辑由单向度汲取到双向度互动并走向多维度共享。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军民融合亟须遵循融合、协同、服务、共享等理念,聚焦于人才培养与工匠需求相结合的人才互补、科学研究与技术转化相结合的载体融合、社会服务与国防强军相结合的服务共参、文化传承与国防教育相结合的文化联结、创新创业与强军兴军相结合的创新共享等推进路径。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军民融合; 路径;
Abstract: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70 years ago,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logic of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has gone from embryonic stage to perfect stage and to mature stage. It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nd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The Nine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upgraded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to the level of national strategy.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faces the new historical orientation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and needs to follow the realistic evolution concept of integration, coordination, service and sharing.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in the evolution path of the vision of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vocational education starts from the supply side of talents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social services, innovation and inheritance, and combines with the demand side characteristics of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to form a talent-sharing evolution combining talent training with craftsman demand. Path, carrier integration evolution path of comb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service sharing evolution path of combining social services with national defens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sharing evolution path of combin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with strengthening the army and revitalizing the army.
Keywor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path;
军民融合发展既是富国强军的重大战略,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2016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的《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领域强力推进高等教育军民融合深入发展;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军民融合发展。高职院校日益成长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施的一支中坚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历史方位,新时代面临新矛盾,军民融合发展是克服新矛盾的有效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将军民融合发展思想概括为“把握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新的重大成果”,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上升至国家战略[1]。军民融合本质上是将国防事业和社会发展中的优势资源互补互生,创造出量更多、质更优的社会物质财富,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2]。结合世界各国军民融合的历程及经验,“军民融合”就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取得的优势技术,通过多种途径创造出更多优质物质力量,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同时将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多种优势资源回馈给国防建设[3]。譬如,二者之间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多领域的互通有无,从而为实现国防军队现代化和国家社会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支撑和可持续性的后发动力。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科技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具有鲜明的学科、人才、科研、创新等基础优势,是支撑国家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和国防装备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中,高等职业教育理应承担重要角色,也将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更应主动作为,勇于担当,争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道路。
一、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军民融合发展的演进逻辑
军民融合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统筹发展的协调载体和共享平台,其实践与理论已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70年来,“军”与“民”共同努力,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军民融合是推动我国改革道路探索、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战略举措[4]。“军民融合”概念包含“军”“民”“融合”等三个单体概念,最终形成完整的概念综合体[5]。“军”是指国防和军队建设,“民”是指人民群众及其依附的经济社会体系,“融合”则是指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过程中统筹“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而这个“融合”过程离不开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诞生之时已成为军民融合发展的关键主体。一方面,军民融合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实践阵地、技术转化平台及创业就业载体;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为军民融合提供了关键的技能人才资源、技术生产力和创新源力保障[6]。具体来讲,军民融合与高等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演进中形成了紧密联系、频繁互动、关系恒定以及互为支撑的耦合关系,成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军民融合的历史逻辑。
1.单向度汲取的“萌动”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军民融合的起点
新中国成立伊始,国防建设工作者没有时间沉浸在庆祝的氛围中,而是全身心地投入新中国的国防保卫工作中,其中就包括能工巧匠的国防技术技能人才。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便深知强大的国防军队建设必须依靠先进的、多样化军事科学技术人才做支撑,所以十分重视部队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陆续创办了100多所军事院校,形成初、中、高等三级军事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体制。同时,还积极借助社会技能人才发展国防军工产业。70年来,无数诸如卢仁峰、高凤林、方文墨等大国工匠将青春献给了祖国国防事业,这些工匠都是我国技能教育的先驱者。70年来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军民融合战略实质上是军、民之间资源互用互转过程,弥补双方劣势,强化双方优势,离不开教育尤其是职业技能教育的历史贡献。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序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在人才、科研、服务、创新等方面具有显着优势。基于军队、高职院校的优劣势,充分发挥军、校双方在政治优势、人才资源、科研能力和组织服务等优势,做好机制设计,实现融合对接,实现资源共享和人才培养互通互补。站在高等职业教育军民融合的演进起点上,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二者在互动演进中实现耦合联结,逐渐由单向度汲取向双方互动转变。一方面,军民融合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军民融合战略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供给与需求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为军民融合提供了重要载体支撑,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将为军民融合提供新的下沉平台。总体来说,高职院校从教育的公共属性角度,肩负起支持国防事业和现代化社会建设的重任,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并迸发出新的生产力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军队建设。
2.双向度互动的“耦合”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军民融合的转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由于国防建设优先性和保密性,高等职业教育军民融合更多的是教育活动向“军”的单向度输入,而“军”则是单向度汲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国防建设已日渐稳定并呈现一定的全球领先性,其技术强势程度超乎想象,但这种技术强势性仅包裹在“军”领域显然无法最大化发挥其优势,于是军民融合战略将实现单向度吸收向双向度耦合互动转变。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军民融合表象上是军队科技与民用科技的互惠互利,而实质上是发挥军队科技的优越性,更多地指向军转民,用军队优势科技带动社会普遍发展,同时反向再刺激壮大军用科技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在当前装备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科技研发中,军队、地方、高校(含高职院校)都在加快研发力度,而且互相信息流通不畅(有意保密或无意共享),造成大量的人力、经费、装备等科研资源的浪费,倘若能实现军队、高职院校以及科研院所之间的军民融合,就可以把多部门资源凝聚起来,集中力量办大事,又避免资源浪费。在当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军队科研院所在进行“师徒制”自我培养,地方高职院校也在探索工学结合的“双元制”培养,多机构培养毫无疑问分散了人才培养力量,一方面重复培养浪费了教学经费,另一方面,由于师资侧重点不同也降低了培养质量,倘若能够实现产教融合,则可以有效形成教学与实践的合力,既降低了人才培养成本,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此,军民融合过程中要强调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之间的显着差距,军民融合便存在实现现代科技纵深发展的现实需要,以优先发展军用技术、以军用带动民用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推进军民融合一体化进程[7]。
3.多维度共享的“融合”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军民融合的新时代
70年的历史演进,已将军民融合推向多维度共享的深度融合发展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70年成长起来的军民融合战略已然成为我国确立的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军队建设的重要策略,其目的在于实现现代军事工业与社会产业互补发展。军事科技工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是聚集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资源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壮大军工产品制造水平,既需要高精尖的科学家,也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工匠,诸如航天人高凤林与徐立平、电科集团夏立、“两丝”钳工顾秋亮等。这些高水平大国工匠除了一部分是军工企业自身培养的以外,多数为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其一,人才维度的共享深度融合。现阶段,军事科技工业面临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供给源头便是高等职业教育,所以说高等职业教育面临为军事工业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时代使命。其二,资源维度的共享深度融合。高职院校聚集各方社会资源,在服务军民融合战略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诸如:坚持社会服务职能,为军工企业开展员工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发挥科研聚集资源优势,为军工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对接军工产业发展需求,创新培养模式为军工企业培养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等等。高职院校紧紧抓住军事工业大发展的好机遇,充分发挥资源聚集优势,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技术服务能力,培养培训更多军工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聚集社会、科研院所、军队等多方资源,将高职院校建成军民融合、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研究高地、军民技术转化载体。其三,政策维度的共享深度融合。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高职院校扩招100万的重点工作任务,高职院校面临从招生到就业均能为军民融合服务的历史机遇。招生可以招收军工企业所属或者熟悉军工企业的退伍士兵,将其培养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后再送回军工企业,即便是高职院校普通身份毕业生也可以有前往军工企业就业的机会。总体来看,职业教育无论是从供给侧,还是从需求侧均面临服务军民融合的时代机遇。
二、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军民融合发展的理念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历史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更应坚持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其在军民融合领域衍化并遵循为“融合、协同、服务、共享”等四大理念。
1.融合理念: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军民融合开篇明义,明确指出:“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8]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由重点服务国防军队发展,逐渐转向在军民融合过程中用“强军”实力来带动国家经济社会整体实力,再反过来壮大军队实力,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现阶段,我国军民融合的主要形式包括“军转民”和“民参军”。“军转民”能将国防科技工业顶尖技术让渡于民,带来产业红利,为富国服务;“民参军”则将有利于包括军事用途在内的产业转型升级,为强军服务。富国与强军的融合点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融合,国防科技工业所独有的保密性高科技技术,通过高职院校实现“军转民”的转化,能够使技术应用于民生事业,将有效提高社会民众的物质财富供应品质,反过来高职院校独立科研技术也可以通过“民转军”通道,或多或少增加国防科技工业的技术实力;二是人才培养的融合,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国防科技工业,应主动致力于建成军民融合、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高地和军民技术转化教育平台,为推动区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出人才支撑。
2.协同理念:纵深与平衡的统一
当前,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正处在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起承转接时期,浅层次的、简单的军民融合方式已经在局部形成,而更高层次的、触及利益再分配的融合深度尚处于尝试探索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军民融合战略,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两个不同利益主体的碰撞,深层次融合需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涉及军、政、产、学、研、民等部门。面对复杂的多元主体,军民融合战略要求各主体根据自身发展需求,用自己的优势资源与其他主体进行合理置换,共同探讨深度融合的协同发展方法,把国防工业科技、军队现代化建设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共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打造“军—校”发展共同体,实现纵深与平衡的协同发展。诸如高职院校通过军民融合实现军民两用技术发展,主要经验包括“军”“校”两个主体共同建设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着力于将国防科技工业先进技术通过“军转民”通道实现军民两用技术的创新研发,优先在高职院校实施成果转化,从而实现纵深与平衡的协同发展。
3.服务理念:效益与质量的统一
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的出发点与最终目标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其中,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军民融合战略,以“效益与质量”的统一为主要目标。其一,“效益”强调经济效益,同时注重发展质量,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要以社会服务为核心,培育新兴复合型技能人才,积极响应国防科技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军地两用复合型人才,增强服务军地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推动军民融合向高效益、高质量发展。其二,“质量”在注重发展质量的同时,也关注社会效益,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与国防科技工业应携手并进,构建“平时服务、战时应战、急时应急”的效益与质量并重的国防服务保障体系。
4.共享理念:改革与创新的统一
“共享”既是五大新发展理念的践行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具体至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共享”同样占据重要地位。军民融合战略的本质就是要打破军、民界限,在国家利益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与再配置,从而提高整体资源的利用率和国家整体建设的收益率,具体落脚在改革与创新两个层面。其一,在改革中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国防科技工业的共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军民融合战略,要以改革共享为核心理念,双方均要主动改革自身体制弊端,创新技术、人才等资源共享机制,将自身优势资源与国防科技工业相共享,同时也积极争取获得国防科技工业的优势资源共享到高职院校内,诸如科技人才、科技装备、科技专利等,从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国防科技工业迅猛发展的共赢。其二,在创新中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国防科技工业的共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军民融合战略,同样要以创新共享为核心理念,双方各自把自身体制、机制、人才以及科技研发等方面创新成果予以全面共享或部分共享,诸如共享科研资源、技术共同转化、人才共用创新、产业共同孵化等,以达到互惠互利的共享共赢。
三、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军民融合发展的路径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军民融合应积极探索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实践愿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高等职业教育军民融合在遵循融合、协同、服务、共享等实践演进理念的基础上,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供给优势,展望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军民融合的共享融合发展趋势。
1.人才培养与工匠需求相结合的人才互补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军民融合战略,从深层次讲是一个“双向”互动融合的过程,具体体现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国防科技工业人才需求相结合的人才融合过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将其送到国防科技工业单位工作,便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到国防科技工业的单向流动。同时,国防科技工业需要相关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就需要委托专业技术人员到高职院校任教以培训学员,这又实现了国防科技工业人才向高职院校的单向流动。这两个单向流动融合到一起,就形成了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与国防科技工业单位人才供给的“双向度”融合发展。当然上述双向流动是较为简单的流动结构,而实际上二者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人才融合模式。一是专业技术人才供给上的共享融合,诸如高职院校聘请国防科技工业单位的优秀工匠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将工作中的经验或者实际问题做成一体化课程进行授课或研发,同时高职院校的优秀教师及学生参与国防科技工业产品研发与生产性活动。二是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上的共享融合,高职院校主动对接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生产性企业需求,加强本校的专业建设和培养模式创新,诸如在高职院校服务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演进过程中,很多非国防特色高职院校逐渐承担起国防人才培养的任务,为了培养军民融合型高素质人才,设置相应的系部或专业,培养服务于国防科技工业的专业人才。三是学生培养与人才供给上的共享融合,高职院校加强与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的合作。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对自己所需要的人才规格更有发言权,因此需要他们更加积极主动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譬如,高职院校与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签订了共建特色学院或共建特色专业的合作协议,以期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9]。
2.科学研究与技术转化相结合的载体融合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军民融合战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的有机结合。如果“科教融合”中的“科”是国防科技工业的科研,那么军民融合就是“科教融合”,如果“产教融合”中的“产”是国防科技工业中的产品生产,那么军民融合就是“产教融合”[10]。高职院校在服务军民融合战略过程中应注重科学研究与产品生产相融合,主要体现在:一是科教融合,高职院校加强与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国防科技工业的科研活动始终处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前端,发挥着先导性、带动性作用,军工科研项目具有较高的创新性,高职院校师生参与到这些项目中,能够获得更加充分的科研训练,同时也能知会到国防科技工业所需产品的质量与标准[11]。二是产教融合,高职院校与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加强产品生产的合作。诸如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在高职院校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将企业的科研生产性活动放在高职院校内完成,借用高职院校的专业技术力量。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在国防科技工业企业中建立实训基地或者建设合作研发中心、生产基地等,安排专业技术教师到企业内进修或者安排学生实训等。
3.社会服务与国防强军相结合的服务共参发展
高职院校作为公益性社会资源聚集高地,其较为重要的职能包括服务社会,当然也要服务国防事业。国防科技工业主要职责是服务国防事业。从这点上看,高职院校与国防科技工业企业之间是存在重合点的,二者可以在服务事业中得到融合统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与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社会服务职能的融合,共同为国防事业以及社会生产物质财富,克服了高职院校与国防科技工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通过对二者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高品质需求。一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发展不充分,与国防科技工业超强的科研、生产能力相比,前者的社会服务能力明显不足,需要将二者在科研、生产等活动中的社会服务能力充分融合发挥出来,克服前者发展的不充分性。二是国防科技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不平衡,国防科技工业科研能力明显比高职院校要强。现阶段,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挖掘度比较高,国防科技工业的社会服务潜能有待挖掘,将二者融合起来共参发展效果更佳。
4.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防教育相结合的文化联结发展
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其中,国防教育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承创新核心内容更侧重于在工匠精神等内涵的挖掘与传承,工匠精神作为工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国防科技工业文化输出的重要内涵。从这个基本点上,高等职业教育文化传承工作与国防科技工业文化输出之间存在联结点,二者可以形成一定的文化融合。一是高等职业教育将工匠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伸至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培养出更多的“大火箭”“大飞机”“大航空”“大轮船”等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后者在“高精尖”领域的精神领袖地位。二是国防科技领域中的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输出至高等职业教育活动中,诸如在校生军事技能训练、军民技术转化以及军队高精尖技术科普等方面,提升后者在社会服务、物质生产等领域的技能输出质量。三是高等职业教育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文化纽带建设,通过文化建设逐步打开国防军工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壁垒,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是目前打破壁垒的最佳载体,既承接国防军工“高精尖”科技成果,又可以通过教育活动将其转化、孵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日常技术。
5.创新创业与强军兴军相结合的创新共享发展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创新融合是国防科技工业、各级政府、科研院所、高校等多元行为主体的交互过程。政府作为创新协同的外部调控者,将进一步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军转民”“民转军”的融合步伐,为实现军地协同、资源共享、需求对接提供有价值的服务[12]。其一,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与强军兴军相结合的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机构通过与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合作,将技能知识转化为技能技术,从而直接参与到国防科技工业的创新发展中,同时国防科技工业通过应用创新,将“高精尖”技术赋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间接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诸如高职院校与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共建创新协同研究中心或者创新协同生产基地等。其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与强军兴军相结合的共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活动借力于国防科技工业,将后者的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孵化并推广至经济社会中,亦可实现二者共享发展。诸如高职院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借力产学研推进“民转军”,同时借用国防科研技术优势,以专利授权、共同研发等方式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打通“军转民”通道,加速技术、人才、信息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共享流动,加快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国防科技工业企业之间的科研成果共享化、产业化和社会化。
参考文献
[1]刘进伟.全面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关于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重要论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1):51-59.
[2]孟斌斌,戚刚,曾立.中国军民融合度测算:理论与实证[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28-135.
[3]牛振喜.各国军民融合的历程及我国军民融合的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3):124-125.
[4]谢地,荣莹.新中国70年军民融合思想演进与实践轨迹[J].学习与探索,2019(6):10-21,192,2.
[5]肖凤城.军民融合的概念和原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8-08(7).
[6]王晓锋.军民融合与高等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101-109.
[7]游光荣,闫宏,赵旭.军民融合发展政策制度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7(1):150-156.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1).
[9]罗向阳,杨铭.加强融合创新培养一流人才[J].中国高校科技,2018(9):4-7.
[10]韩新明.中国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协同育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69-75.
[11]程宇,董衍美.融合与突破:军民融合与产教融合共赢的逻辑——军民融合—产教融合(天津)高端对话会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15(33):26-28.
[12]张于喆,周振.习近平关于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思想研究——军民融合培育新动能的机理、现状与建议[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9(4):9-1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