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具体要求会随着历史时期和社会主体变化而不断发展。新时代以来,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义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在2017年“国办76号文”及2019年新大纲颁布的背景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发展逐渐起色,但仍存在诸多掣肘内涵式发展的新老问题。为解决之,有必要厘清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特点,剖析制约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二者基础上,围绕科学发展规划、课程群建设、学术平台建设与新教育技术运用等探索具体发展路径。
关键词: 新时代; 普通高校; 国防教育; 内涵式发展; 路径;
Abstrac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will be continuously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with the change of historical period. In new era,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focused on quality improvement. Since the publishment of "the Document NO.76" in 2017 and the new syllabus in 2019, the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shown signs of rise, but some problems still exist.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need to clarify the era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o grab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then could we explore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paths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design, courses construction, academic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the use of new educational technology.
Keyword: new er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path;
合作共赢、和谐发展是人类的美好愿景,但战争从未停止。冷兵器时代,孔子提出“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热兵器时代,鲁登道夫认为“民众也是战斗力”。在战争形态由机械化迈入信息化的进程中,军事家们在战略战术上提出诸多新解,但对“人民是国家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的观点,却作出一致判断。可见,无论战争形态如何变化,开展好国防教育都能提升国家的应战持久力。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这要求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需站在政治和战略全局高度,认清全民国防教育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认清新形势下全民国防教育面临的新情况与新问题[1]。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实施的关键,其发展仍面临诸多窘境。为此,亟待做好相关基础研究,对其内涵式发展及其实现路径作探讨。
一、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特征
在不同历史时期与社会主体结构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内涵各有不同。新时代以来,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也表现出不同特征,并在教育的综合功能视阈下,以国防教育学学科发展为根本导向,兼顾信息技术时代下的发展新要求,形成互补性特征体系。
(一)核心特征: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九大报告再次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可以说,“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核心特征。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应始终坚持在国防与军事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与“立德树人”同向同行。
表面看来,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教学侧重培养学习者国家安全观念与国家防务观念,但其核心,在于引导学习者养成正确认识国际大势与中国发展、正确认识国际比较与中国特色的能力与正确价值观。可见,国防教育与“立德树人”的最高目标是一致的,即:实现学习者的全面发展,推动其成为集理想、本领和担当于一身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新时代人才。基于此,“立德树人”自然地成为了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特征。
(二)引领特征:爱国主义教育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必须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和方向,自然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引领。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含国防理论学习、国防知识学习、国防技能学习与国防精神学习。其诸多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有着融通之处。可以说,在激发青年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上,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具有天然优势。此外,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常用的教学形式也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军事技能训练等常用的集中教学模式,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革命主义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方面成效显着。以分散教学模式开展的国防与军事教育课程,通过塑造课堂氛围与系统化学习环境,实现教育的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相统一,进而激发学习者产生热爱国防、关心国防等自觉行为[2]。
爱国主义教育与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融合交织,能使教育内容转变为学习者对国家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在谈到香港青年对国家的认同时,全国政协常委陈冯富珍在会议发言中提到:“香港年轻人变得越来越激进,根源在学校,关键在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缺失”[3]。可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引领的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更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转化。
(三)关键特征:聚焦国家防务
新时代以来,信息化浪潮、国际政治的不确定性、复杂国内外形势等因素交织,让国家防务的基本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展。以往谈到“国防教育”,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军事与战争。但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应更多地聚焦“大国防观”。2014年,***总书记提出,“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这也是对新时代国家防务观念变化的最好阐述与概括。2020年前后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中,习总书记也强调要扎实做好国家生物安全防护,将生物安全纳入总体国家安全观。
基于此,普通高校国防教育需要以“大国防观”为工作关键点,要处理好国防观念狭隘化与宽泛化、国防教育与其他教育交叉的重叠关系[4]。如在师资选聘与培养问题上,不应拘于单一学科背景,要对学科交叉持一定的开放性态度;在学术研究上,不仅关注教育学、军事学动态,还要对相关学科动态保持关注,在此基础上形成国防教育学的研究视阈。
二、新时代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维度
新时代以来,影响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因素更为复杂,要求也更多。为此,需要在诸多影响因素和新要求中,剖析内涵式发展的重难点与薄弱之处。已有研究认为,发展语境、师资建设、研究生培养、学术话语权等维度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内涵式发展起关键作用,且四个维度产生了连锁效应:从最开始缺乏对基本发展语境的探索,发展成师资建设与人才储备的现实崩塌,最终产生学术话语权缺失的窘境。
(一)创造基本发展语境
自1985年军训改革试点以来,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但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发展进程仍然相对缓慢。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于2017年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学生军事训练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7]76号)中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并提升学生军训工作水平、改善基础条件并增强学生军训保障能力、加强质量监测并健全学生军训评价机制”等四个总体要求和十九个具体指导意见,对国防教育开展提供了具体指导,但在“协同保障机制建设”和“分类评价的具体指标体系”[5]等方面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社会改革、高校改革和国防与军队改革均不断深化的当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需正确地分析制度语境,才能逐步解决旧有问题。
第一个制度语境是“大学治理”。当前,“大学治理”仍处于初期阶段,政府、大学、市场和社会在大学治理中尚未厘清各自地位。“大学治理在路上”就成为重要的制度语境之一。在初期阶段,包含了对人、财和物的新调整,也包含着对三者各自内部关系及相互关系的调整。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应积极借力于此次调整,主动规避不利,拓展发展空间。如西安交通大学在职称评审权下放的调整中,为军事教研室教师专门设置“军事(国防教育)”职称序列,明确军事教研室是二级职能部门。这就是依托调整动力,扩大生存空间的直接体现。
第二个制度语境是“全民国防教育”。全民国防教育的核心是“教学、研究与社会影响”,普通高校的核心职能也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文化创新。因此,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可以成为全民国防教育开展的重要载体。普通高校具备的科研能力与技术能力,可以为全民国防教育技术的信息化提供保障。其多学科背景和技术的初始研发能力,有利于国防教育的精准化、科学化和技术化发展。
第三个制度语境是“军民融合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可以说,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正成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民”,就包含了普通高校。在现实融合过程中,也始终把普通高校当成融合的重点对象。因此,普通高校国防教育需要思考如何与军民融合发展产生交叉,实现高校的“民参军”和以高校为视角的“军转民”。
(二)扩展多建设主体的教师发展体系
相较于其他学科,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需要涉猎的学科更广。如面对美俄竞争,既要了解美苏争霸和冷战史,也要明白美俄军备竞争中的武器性能,还要了解美俄地理特征对其战略制定与实施的影响,以及美俄经济与科技发展实力等。当然,这并不是将国防教育师资与“百科全书派”划等号,之所以强调,是希冀各建设主体在开展工作时,考虑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实际需求,做到精准建设。
当前,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面临数量短缺、质量不高等问题,最开始是源于对国防教育师资概念的界定模糊,而后导致国防教育师资的建设主体,在选聘和师资培养工作中,未完全按照实际需求开展。长期则演变成国防教育师资发展的现实窘境。对高校国防教育师资的多学科背景要求,在现有培养机制和环境下,几乎难以实现。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师资的多个建设主体有效配合,产生工作合力,消解桎梏。扼要来说: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内在性的提升自我教育教学效能;高校切实承担起在师资群体质量提升方面的责任,规范国防教育专兼职师资的选聘流程,科学分配工作,合理调动校内资源支持国防教育师资发展;国防教育学术性组织需要发挥其跨区域优势,促进师资深度融合,在校际间发挥学术纽带作用;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行政优势,对师资建设进行有效督评指导,推动师资建设正规发展。
(三)建设有效力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在《2003—2005年全国学生军训工作发展规划》要求“普通高校……具有硕士学位的军事教师比例要达到军事教师总人数的20%以上”的背景下,东南大学等六所院校在高等教育学专业下开设了硕士层次的国防教育研究方向,自2005年开始向普通高校输送了一批专职师资。然而2011年后,因培养点建设乏力等原因,部分院校陆续停止招生。而军事院校一直未有适应地方需求的专门性国防教育学学科点,其相关专业培养的人才并不完全适用于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工作。即使是在军民融合背景下,军事人员的校地融合在学校、政府安置和自主择业的比较下,军事单位人员一般也不会选择压力较大且待遇一般的普通高校。为尝试解决师资难题,新时代以来,普通高校开始探索后备师资新培养模式。吉首大学在2014年设立国防军事教育学硕士点,现首批毕业生已进入院校从事相关工作。目前,普通高校专职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主要由上述专业研究生及一小部分军队转业干部构成,兼职师资多由院系部书记或辅导员构成。客观来说,这不利于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质量与学科创生。为此,有必要建设符合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工作需求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保障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师资的常态化储备。
建设有效力的研究生教育体系,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定位,即培养的研究生能满足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其次,保证对教育质量的督评是有效的。虽然当前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专职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但并不能因此忽视质量。这里的质量,主要包含了研究生的思维质量、培养课程的质量、教学教材的质量、学习者与教育者的质量、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情况等。再次,要考虑研究生就业问题。就业是整个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关键落脚点之一,若毕业生在就业时,因各种原因,大部分流入其他岗位,那么该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对国防教育工作毫无促进作用。最后,要考虑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完整性。研究生培养本应包含硕博两个层次,但实际情况是当前研究生教育仅停留在硕士层面。博士培养层次的缺失,不仅会严重影响教育体系的完整性,更会反作用于硕士层次,造成硕士培养点数量萎缩。为此,有必要积极建立完整的国防教育研究生教育体系。
(四)建立国防教育学学科体系
在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内涵式发展问题上,学界一直存在的议题是走课程路线还是学科路线[6]。从发展历史看,课程是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最初表现形式。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围绕“如何上好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主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一定成绩。但随着高校办学日渐从政府逻辑变为“政府、市场与社会”综合作用的逻辑,课程是否有用、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成为评判资源分配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背景下,国防教育课程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部分学校甚至未按要求开展相关课程,走课程路线的危机出现。事实上,若与其他课程的发展历程相对比,不难发现,危机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在前期采取了“重课程建设,轻学科建设”的发展思路。
基于实际发展需要看,构建高校国防教育学科体系迫在眉睫。若仍仅将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简化成一两门课程来体现,而不是将其作为一门学科来对待,那么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将会日渐萎靡,作为发展支撑的理论研究也将止步不前,更不用谈工作创新点与发展空间。反之,构建独立的高校国防教育学学科体系后,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能重新定位自身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进而走向科学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一套合理完整的发展新机制。
三、新时代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路径构建
实现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综合研判内涵式发展需求,确定内涵式发展的条件和背景,综合有利于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发展的各主体,形成内涵式发展的多主体合力。应从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展望出发,结合信息技术发展进程中提供的有利因素,引导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走向独立性的内涵式发展。
(一)在科学规划中谋求发展空间
新时代以来,各高校都积极调整自身发展战略,结合院校优势与社会需求进行资源再分配。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应充分把握这一过程,把握好制度语境,正确定位自身发展方向。
第一,厘清科学发展的责任主体。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内涵式发展涉及的责任主体较多,需要明确政府、培养院校和用人院校、行业性学会等主体的性质、定位和职能,增强各主体间工作协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提供良好氛围支持。学校党委应成为国防教育工作的领导主体,为其发展提供良好政治生态,同时检查本级单位促进国防教育工作的情况并据实改进,明确职责,落实奖惩;学校机关行政机构是国防教育工作的保障主体,主要负责提供政策制度、教学科研经费、教学科研环境等建设氛围支撑;国防教育教学研究机构是推动工作发展的执行主体,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第二,实施因校制宜的科学规划。既要立足高校国防教育实际,又要与办学特色结合,寻求本校国防教育特色发展。如中央财经大学以自身特色的经济与管理学科为支撑,有效结合国防教育与军民融合等制度语境,成立了国防经济与管理研究院,致力于开展国防学科与经济学科的交叉研究,成为一个成功范式。在其特色性发展中,学校从政策、经费和学科协同上提供了有效引导,这是科学规划能够落地的必要条件。
第三,形成完整的发展规划方案。以文字性的方案落地指引,确保建设任务层层分解,才能保障规划方案的执行力。发展规划方案涉及师资配置方案、职称评聘方案、课程建设等多方面内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应结合自身发展方向与发展优势,在学校发展规划部门的指导和配合下,形成一份完整的且可行性强的发展规划,为高校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二)在课程群建设中谋求教育实效
以往谈到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更多是围绕《军事理论》课程展开,但长年将单一课程作为全部工作的载体,是无法照顾到实际教育需要与学科增长需求的。为此,有必要增强国防教育相关课程群建设。
第一,贯彻新课程大纲指导思想。2019版《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大纲》在重塑军事课定位的同时,突破了老版大纲的思维局限,结合新时代特点、国际形势变化等现实背景,特别是发达国家军事技术和战争新理论的发展,主动性调整了教育内容。为此,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各建设主体有必要深入研究新大纲。院校军事课教学科研单位应该联合区域内优势高校,联合性的探讨大纲内容,演化为课程教学内容;各级军事课教指委应该主动指导各院校,并加强横向连通和纵向贯通;教育行政部门应对新大纲的研究和落实情况作为考核督查的一部分。
第二,开发院校特色课程。“大国防观”视角下,国防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应主动梳理自身与院校特色专业间的关系,寻找有效交叉点。同时,邀请特色专业师资一起挖掘国防教育资源,合作开设更多符合新时代特征的国防教育课程[7]。如南京农业大学筹建的《海疆与海权》课程,在响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同时,从史学角度对总体国家安全观作诠释。实际上,尽管该校并没有为课程建设主动提供支撑,但教研室教师却依托自身学术关系,主动对接史地教学研究优势单位资源,从而保证课程质量。这说明了在开发特色课程时,院校和军事课教研单位都要主动对接校外优势因素,弥补自身在特定方面的某些不足。
第三,开发特色的实践性课程。新时代以来,军民融合领域的虚拟仿真技术能实现1∶1高度军事训练实景,且对场地与工作人员数量要求不高。与传统军事技能训练相比,虚拟仿真等技术兼具高安全性与低成本的特点。基于新技术的使用,普通高校可以开发大量实践性课程,如为克服军事系统的相对封闭性特点,积极倡导仿真教学,在合理的效费空间推进课程建设,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育的融合中,增强国防教育实效与质量。
(三)在竞争与合作中搭建学术平台
学术平台是提升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术内涵的重要载体,亦为学术人员对话交流创造了广阔空间。基于此,搭建可持续发展的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术平台尤为重要。
增加高质量学术平台数量。新时代以来,部分单位成功创设了国防教育学术联盟与研究机构。如中央财经大学牵头成立了“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国防教育专业委员会”,成为当前唯一的全国性国防教育学术机构。中央财经大学设立国防经济与管理研究院,中北大学、吉首大学、黑龙江大学等设立了国防教育学院,都是有效的校内教学与学术平台。其他有条件的普通高校也应积极响应,运用制度语境搭建特色性的学术平台。教育行政部门应在督查过程中,将学术平台的供给情况作为高质量考核内容的一部分,在更高层面促进国防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提升。
构建兼具竞争与合作的学术平台。学术平台最大的特点在于无等级之分与层级之别,只以学术作为最高目标。需要对学术平台的运行制度进行有效设计,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使其能聚集有质量的学术人气,摒弃学术浮夸与学术浮躁。为避免已创设的平台出现异化,产生“学霸”和“学阀”等现象,有必要引入合理的竞争与合作机制。同时,通过营造学术饥饿与学术落差,刺激学术互动与创新。合作机制旨在制定平台合作框架,以发挥学术平台相对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增强学术资源聚合能力,提升各平台的信息共享与资源检索能力,使学术资源与人员流动起来,催生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平台之间、平台与平台之间的学术合作。
(四)在新教育技术浪潮中谋求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新技术理念的普及,大量学科通过信息化手段增强了自身影响力与教育治理[8]。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也应在新教育技术浪潮中谋求内涵式发展,以新技术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
第一,借助在线开放课程增强教育实效。近年来,普通高校国防教育领域内优质师资在自身发展需要,或课程公司和学校的号召与要求下,制作了多门国防教育相关在线开放课程。这些课程主题鲜明,学习方式便利。可以说,在线开放课程在缓解部分高校师资短缺窘境的同时,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学习选择。此外,在线开放课程为共享相关学科优质课程提供了可能,如南京理工大学制作的《武器装备概论》等,可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提供国防建设前沿信息。军事课教研机构应当主动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积极拓展课程的发展和影响空间;国防教育行业性学会应当在引导各高校军事课教研机构参与在线资源建设方面提供更多指引。
第二,借助大数据实现教育信息的传播收集。大量学习平台提供的功能模块,使学习资料查找与学习交流更为便捷。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可通过各类平台,发布教育内容与国防最新动态,而后收集学习者实时学习动态,以此对国防教育工作开展全过程监督。此外,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公众号、平台讨论、线上会议等方式,加强对学习者国防意识的长期影响。对教师而言,大数据平台的一个重要作用,即是有利于课程教学资源的搜集、加工和整合建设。学校图书信息部门应该响应军事课教研机构对数字资源的需求,更大程度满足教师教育教学所需。
四、结语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在发展前期,一直未能理顺发展思路,常常被动地与必修课和军事技能训练课程划等号,最终导致整体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出现相对性的倒退。在新时代和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为推动其高质量发展,有必要在把握时代发展脉动的基础上,做好制度建设、学科建设、师资建设、学术平台建设等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工作。除此之外,还应充分调动国家、社会、军队、高校和社会团体等积极性,使各方面建设要素都参与其中,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国防教育的浓厚氛围,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环境氛围和条件保障。
参考文献
[1]石纯民.加强全民国防教育,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N].解放军报,2018-02-27(03).
[2]陆华.基于同向同行“课程思政”的高校国防教育价值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18,(2):237-247.
[3] 陈冯富珍.加强香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促进香港青少年人心回归[N].中国政协报,2018-08-29(03).
[4]马传良.推进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对策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8):113-115.
[5]徐东波.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师资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8.27-28.
[6]彭荣础.课程与学科抉择:高校国防教育发展路线审视[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49-156.
[7]徐东波,袁梨梨.“双战略”视域下农林院校涉海学科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19,3(3):13-18.
[8]吴筱萌,魏戈等.教育治理视角下的学校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8):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