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战略管理论文

天津西青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优势及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6-19 共4775字
论文标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同时,中共天津市委在2013年工作要点中也提出: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达程度正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西青区作为天津市的新城区和近郊区,土地资源稀缺伴随土地价值剧增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推动西青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尊重产业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一 生产性服务业及其主要特征

  生产性服务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格林夫德提出的。他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在理论内涵上是指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而非最终消费的服务。具体来说,生产性服务业是生产者在生产者服务业市场上购买的服务,是为生产、商务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尽管国内外的学者有着多种不同的看法,但总体来说都强调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服务性。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渗透性、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把生产性服务业分为金融、保险、不动产和商务服务业四大类。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通常被划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五大类,但也可将其划分为资本服务类、会计服务类、信息服务类、经营组织类、研发技术类、人力资源类和法律服务类七大类别。

  二、 西青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西青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依托西青区强大的制造业优势,引导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楼宇经济迅猛发展。 陆续建设了秀川国际、王顶堤科贸大厦、华苑产业园区写字楼、天洲大厦、九川国际、天安数码城、九策高科技产业园、高德雅特总部大楼等一批楼宇项目,待全部建成后预计年纳税额将超过20亿元。引进了天津物产化轻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物产浩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物产基建物资公司等多家公司及下属公司,全年营业收入达百亿元,纳税超亿元。

  2.文化创意产业形成聚集。 建成了总投资达12亿元、建筑面积达45万平方米的凌奥创意产业园,目前已有110余家企业入住,集创作、展示、交易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融合商务、金融、休闲、餐饮、旅游、娱乐等多种商业元素,成为天津市最大的创意产业聚集地。

  3.金融服务业成为发展新热点。 全区聚集了各类商业银行及营业网点86家,吸引了聚天行投资担保、蓝辰租赁、东富启胜基金等一批新兴业态,赛达小贷成为我市第一家小额贷款合资公司。截至2012年底,西青区各类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多达117家,基本满足了区内企业不断增长的融资需求。

  4.科技研发产业凸显生机。 全区已有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研发机构18家,市级工程中心1家,市级科技成果和专利申请数量不断创出新高,有效地推动了西青区实体经济及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的提升。

  5.服务外包产业方兴未艾。 全区聚集了12家服务外包企业,截至2013年8月底,离岸接包合同额达到2100万美元,合同执行额达到500万美元,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

  6.物流发展环境趋于成熟。 普青物流、 普佳物流、江盛物流、进极物流等现代物流企业的入驻,为西青区物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工业园区的生产运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012年,全区物流货物吞吐量已突破1亿吨。

  三、西青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势条件

  1.区位优势。 就全国范围看,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的大发展需要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一个辐射性很强的产业,它可以辐射全国,只要有制造业的地方就需要生产性服务业。

  西青区位于京津塘发展轴上,作为大都市核心区和“第三发展极”的辐射带,不仅可以借力滨海新区发展的辐射带动,还可以充分借助首都的资源来辐射周边地区,因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具体来看,西青区距离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仅15公里,距离天津港30公里,距离首都国际机场100公里;有京沪、津晋、津汕、唐津、津同、京福等十余条高速公路和干道过境;也有京浦铁路、京沪高铁等铁路线,其中京沪高铁在西青区张家窝镇设有站点;规划建设中的9条轨道线中有6条在西青区设立起始站点。

  如此便捷的立体式交通网络,为我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产业优势。 西青区的产业结构在不断升级,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4年前的38%上升到现在的43%。

  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仅流通、信息、金融、商务、科技类的服务业就已占到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9%,占全部增加值的16.5%。虽然与北京(64.3%、48.7%)、上海(54.1%、30.8%)、江苏(62.2%、24.2%)等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迅速调整的产业结构已为我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打开了上升的通道。

  同时,西青区产业发展高端化趋势正在显现,在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和国家级开发区、三个市级产业功能区的示范带动下,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然会更加活跃,市场需求会更加旺盛,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3.市场优势。 近年来,西青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内在动力明显增强。西青区是天津重要的工业大区,制造业发达,实体经济稳定性、成长性良好。截至2012年底,全区共有工业企业6231家,从业人员达到26万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00亿元,销售收入1822亿元,增加值313亿元,利税总额215亿元。区域内国有、市属企业云集,产值高达2000多亿元。

  这些都为西青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创造了需求空间,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聚集和供给能力。此外,从数理规律分析看,西青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及生产性服务业的比例还偏低,还没有与制造业形成更为合理的产业配比,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和供给还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动力。

  4.政策优势。 国家对于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有明确的支持政策。中央提出: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同时强调:要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规范发展商务服务业。天津市也于2013年新修订了有关服务业的优惠政策,提出要更大力度地支持金融业、物流业、总部经济等行业和主体。这些无疑为西青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指明了道路。

  此外,西青区自2009年出台《西青区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意见(试行)》以来,相关部门多次对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进行了修订、补充和完善,使我区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活力得以不断释放。

  5.人才优势。 人才尤其是专业人才,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西青区周边是天津高等学府、科研院所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区内拥有天津市第三高校密集区,有多所高校入驻,每年培育出大量的优秀人才,与西青区相毗邻的天津高新区、卫津路高校区共同构成了天津知识要素最为密集的智慧城。

  与此同时,西青区的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人才优势。

  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服务业大发展从来不是以工业不发展为代价的,而工业要大发展恰恰还必须建立在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的基础之上。因此,生产性服务业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就是必须始终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不能偏离或者游离于实体经济发展之外,这是极其重要的规律。西青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措施,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1.充分认识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要切实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提升全区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切入点,作为全面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着力点,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引领带动作用。要深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律,深入研究制造业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状况,制定系统、详细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2.科学规划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布局。 加强对各街(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布局的规划指导,推动各街(镇)借力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协调发展、错位经营,避免产业低端化或重复化。依托区位优势和交通便利的条件,加快推进普洛斯、传化、嘉民、宝湾等现代物流园建设,提升改造奥森物流、南方物流等传统物流园区,依托凌奥创意产业园、深福保创意产业园,做强创意产业。

  3.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总部经济。 随着全球制造中心向我国的移动,中国市场的份量不断提高。有专家表示:在未来的一二十年,中国将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场或者说是一个变化最大的市场。天津由于滨海新区的带动,后发优势更加突出,巨大的潜在利益将驱动国际国内巨头加速在这一地区设立地区总部。要主动、多方吸引国内外大公司来我区设置研发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大企业、大集团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采购中心,全面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切实提升服务业经济发展水平。

  4.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全面梳理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行业,确定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对象,以国内外标杆企业为目标,学先进、找差距,帮助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路径。同时,设立扶持基金,全方位、多角度支持生产性服务业重点企业,鼓励企业开发增值服务,完善服务链条,引导企业并购和联合,助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培育若干家年营业额超过百亿元的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

  5.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业态。 大力发展各种新型生产性服务业业态,拓展和规范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发展项目策划、财务顾问、并购重组、上市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校准、检测、验货等经济鉴证类服务;支持发展市场调查、工程咨询、管理咨询、资信服务等咨询服务;鼓励发展专业化的工业设计,推动广告业发展。

  6.提升服务业产业技术水平。 技术进步对服务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们对制造业的技术及创新十分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而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及创新则认识不足,支持不够。

  今后,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进行组织架构重组,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使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技术装备,搭建电子平台,积极运用现代营销手段,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升级,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支撑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7.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应当立足津冀, 面向更广大区域的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不可能孤立进行的,它应当以制造业的发展为基础。应积极借鉴上海面向长三角的制造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深圳、广州面向珠三角的制造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成功模式和经验,立足津冀广阔腹地,拓宽服务半径,放宽服务领域,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提升的空间。

  8.大力聚集高端人才,打造人才高地。 专业人才在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巨大。为此,我们应综合考虑与市区的天然联系,创造性地利用地域、环境、人文、配套等优势,为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的加快聚集和发挥作用创造有利的条件。

  9.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方面,要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打破行业垄断,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要针对竞争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加以规范,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对于一些束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行法规和政策,应在地方政府职权范围内予以清理。

  另一方面,要由相关部门参与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指导,制定配套支持政策,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加以解决;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中行业协会等各种民间组织的组织化进程;对于不属于机密的政府数据应及时公开,为保险、咨询等行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为政府决策和制定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