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 本文基于Laplume等人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问题的划分, 对2008年以来发表在国内外权威管理学期刊上的有关利益相关者理论的162篇文献 (124篇英文文献、38篇中文文献) 进行回顾, 揭示了近年来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趋势和研究焦点。其次, 本文从战略理论视角出发, 从企业层战略内涵与企业逻辑、人力资本产权与公司治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经营”和“维持”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式方面, 对本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 提出转型发展情境下的中国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的未来方向。最后, 结合中国转型时期政府作为重要利益相关者的特定情境, 提议从战略管理视角探讨确立良性合作型政企关系作为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 战略管理; 理论进展; 中国情境; 政企关系; 企业可持续发展;
Stakeholder Theory:A Literature Review and New Tren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Qi Baoxin Wu Yajun
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
Abstract:
Drawing upon the research questions classification for stakeholder theory proposed by Laplume et al., this articleessentially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n stakeholder theory published on various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authoritative management journals during the period since 2008.The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focus on stakeholder theory.Furtherm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n several key issues of crucial research progress by important scholars:enterprise strategy and enterprise logic, human capital property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value creation and value distribution, managing for stakeholders and retaining stakeholders.With detailed analysis on and summary of these important researches, the authors propose the future direction for stakeholder theory under Chines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situation.Finally, by applying strategic management into the Chinese context, there are clearly inadequate researches about the government-business relations based on the stakeholder theory in foreign academia.In China, government is an important stakeholder for enterprises, and this essay makes a contribution to present a new trend for strategic management that utilizing the stakeholder theory in reviewing the Chinese government-business relations is a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Keyword:
stakeholder theory; enterprise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etical progress; Chinese context; government-business rel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利益相关者概念在战略管理理论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国学者Freeman是首位完整构建出利益相关者理论框架的学者, 1984年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 该书奠定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基础。Freeman给出了利益相关者的经典定义:“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人”[1]。他认为当时的战略管理理论都没能反映商业环境变化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这些变化包括外部竞争、新产业关系、全球资源市场、政府改革、新兴消费者行为、通信技术等, 而其影响则涉及内外部利益相关者。
进入21世纪, 随着产业竞争优势观和资源基础观这两种战略理论进入成熟期, 其关注度开始逐渐降低;加之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影响, 利益相关者理论开始引发全球管理学者的广泛关注。值得一提的是, 2008年Laplume等[2]在管理学报 (Journal of Management) 发表的综述文章《利益相关者理论:回顾一个推动我们不断前进的理论》 (Stakeholder Theory:Reviewing a Theory That Moves Us) , 用内容分析方法对1984~2007年期间发表在国际管理学权威期刊上的179篇文章进行综述, 揭示出利益相关者理论经历的3个阶段:孵化期 (1984~1991年) 、增长期 (1991~1998年) 、成熟期 (1999~2007年) 。然而他们的研究仅涵盖2008年之前西方管理学界的研究文献, 并未深入探讨战略视角下的理论发展。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的背景因素, 中国企业所处的转型发展大国情境与西方国家存在明显差异。在外国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往往只是作为制度性背景因素;而在中国情境下, 政府是除了产业竞争力、企业特定资源和能力外能够极大影响企业战略的第三因素[3,4]。在中国的转型发展环境中, 哪些独特的经济、制度和文化因素能够对企业战略行为产生影响, 是中国战略学者应着力思考的基本问题之一[5]。因而, 本文倡导基于中国情境, 从战略视角探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 并将政企关系战略研究作为该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1 战略管理视角下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
1.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焦点
首先, 本文作者以“stakeholder (利益相关者) ”作为检索词同时在EBSCOhost和Pro Quest数据库里进行检索, 搜集2008~2016年发表在国外八大权威管理学期刊 (1) , 且标题、摘要、关键词中包含“Stakeholder”的文献。之所以将文献检索的起始日期设为2008年, 是因为本文作者试图回应Laplume等人的研究, 他们已经综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1984~2007年间的应用, 本文对该理论其后数年的发展做进一步总结。国内核心管理学期刊选择了《管理世界》和《南开管理评论》 (2) 。根据样本需符合相关性、实用性、学术性和权威性的原则, 作者对检索到的文献人工逐一阅读, 筛选并剔除了部分只提及“Stakeholder (利益相关者) ”, 但并未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献, 最终保留了162篇文献 (英文文献124篇、中文文献38篇) 进行综述。作者对这些文献按研究焦点进行分类, 分类依据是Laplume等研究中提出的该领域的五大研究焦点。这些研究焦点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得出, 包括: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和显著性 (Stakeholder Definition and Salience) 、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和反应 (Stakeholder Actions and Responses) 、企业行为和反应 (Firm Actions and Responses) 、企业绩效 (Firm Performance) 、理论争议 (Theory Debates) 。此外, 在最终的未来研究方向建议中, Laplume等人增加了一项———“一般问题”, 指的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不同规模企业、家族企业、国有或私营企业、非盈利性组织中的研究。本文也将其包含在框架中, 形成六大研究焦点[2]。为了将该时期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过程更详细地呈现, 本文对文献以3年作为时间间隔来考察。
1.2 战略管理视角下的研究焦点
本文重点考察战略管理视角下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与发展。所谓战略管理视角, 是指站在企业的角度, 系统考虑企业在制定战略和执行战略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 确立一个以利益相关者识别、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一般管理策略的形成、具体管理计划和综合管理计划制定为中心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战略制定的理论框架[1]。从研究来看, 战略管理作为一种理论, 其核心特征就是以企业/组织作为分析单位, 并将探讨企业/组织的差异 (包括价值创造、获取和分配等) 作为主要研究焦点[7]。Freeman将利益相关者概念比作企业战略的保护伞, 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保持长期互动, 才能对所处环境作出灵敏反应, 确保企业战略的有效执行。本文将企业的战略管理视为能够被执行和控制的全局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和政策, 同时关注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管理微观层面的应用。
为了进一步总结战略管理视角下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进展, 本文专门选取了《战略管理期刊》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SMJ) 作为详细考察对象, 可以较好地体现战略管理理论领域的发展动态。本文考察SMJ上文献的思路和操作方法, 并不意味着该期刊的每篇文章都是战略视角的研究, 但整体上看, 它能较集中地反映该研究领域的趋势和进展, 本文后续的研究试图使其精准化。
作者以“Stakeholder”作为检索词在EBSCO-host和Pro Quest数据库里进行检索, 搜集1984~2016年发表在SMJ上的文献, 共计57篇。Laplume等人已经对1984~2007年的文献进行了分析, 本文重点分析2008~2016年发表在SMJ上的利益相关者文献。1984~1989年, 利益相关者理论刚刚兴起, 然而在SMJ上尚未出现相关研究。1990~1998年, 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步发展, 该时期发表在SMJ上的文章只有2篇, 说明开始有学者用该理论研究战略管理问题。1999~2007年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成熟期, 战略管理期刊上也有了更多的文章 (7篇) , 但相较于该时期八大核心期刊上发表的49篇文章, 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并不算多, 约为平均水平。2008~2016年间,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数量实现了飞跃式增长, 达到48篇, 这段时期成为利益相关者理论广泛应用于战略管理领域的重要时期。
单独考察2008~2016年期间发表在SMJ上的文献, 可以发现, 研究主题词中涉及最多的是“管理” (Management) , 但这是个较宽泛的主题, 对总结研究趋势没有实质作用。接下来涉及较多的依次是“社会责任” (Social Responsibility) 、“战略规划” (Strategic Planning) 、“企业行为” (Firm Action) 、“财务绩效” (Financial Performance) 、“价值创造” (Value Creation) 、“组织绩效”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9年间, 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占据战略管理领域的绝大部分, 这一主题已经被广泛研究, 本文暂不做深入探讨。由于国内尚未有普遍认可的权威战略管理期刊, 上述提到的《管理世界》和《南开管理评论》是国内管理学刊物中的典型代表。作者以“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为关键词在国内两大核心管理学期刊上进行文献搜索时, 没有找到相关文献。这种操作方法得出的结果并不能准确说明国内两大核心管理学期刊上没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战略管理的文献, 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领域研究的相对匮乏。接着, 作者以“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为关键词, 不限定期刊, 检索至2016年发表的文献, 共发现国内研究文献65篇。这些文献虽未发表在学界公认的权威期刊 (《管理世界》和《南开管理评论》) , 但属于同类性质的研究, 值得探讨。
1.3 重要研究焦点深入探析
结合上文对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结果来看, 研究热度排名前列的“企业行为和反应”、“企业绩效”, 在战略管理领域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这两个研究话题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有其理论原因。Freeman将整个战略管理过程分为“理性”层面 (Rational Level) 、“程序”层面 (Process Level) 和“交易”层面 (Transactional Level) 。其中, 交易层面涉及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的最优联系是什么, 为建立与特定利益相关者的联系需要投入哪些资源和需要投入多少资源等问题[1]。实际上, 这对应了企业战略的一个关键问题, 即“公司如何改善利益相关者的效用, 如何在利益相关者之间更好地权衡”, 突出了企业行为和反应的重要性。
从企业层次研究如何管理利益相关者能够使企业产生较好的经济绩效或产生绩效差异, 是战略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的重要标准[7]。Freeman将价值分为两类: (1) 内在价值; (2) 工具型价值。内在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 而工具型价值是获得内在价值的手段[1]。企业的内在价值应能够反映企业未来获利能力, 受宏观环境因素影响, 因此较难直接评价。而企业绩效反映了一定经营期间企业经营绩效和经营者业绩, 运用特定指标和方法, 能够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做出一种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 进而辅助企业经营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决策。因此, 对企业绩效的研究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的一个焦点。
此外, Freeman本人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提出了几个悬而未决的问题[8], 其中涉及最多的是“如何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 这种价值是企业为股东、投资者、顾客、员工、社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的总价值, 企业价值可以通过财务指标、市场价值指标、综合评价性指标来衡量。战略管理文献梳理结果显示, 有关价值创造的话题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中占据着一席之地。
本文作者认为, 2008~2016年期间, 在战略管理领域,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企业行为、企业绩效、价值创造等方面, 这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Laplume等人的研究趋势预测。实际上, 在2008~2016年期间, 随着互联网革命以及全球市场的形成, 企业经营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多, 在制定战略与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中, 企业需要越来越多地考虑多方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企业的发展不只是置身于一个经济网络中, 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个有特定目的的组织存在于整个社会系统中[9]。相应地, 学界在该时期内对战略管理视角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 (参见前面关于SMJ论文发表情况的论述) 。学者的任务是解释正在发生的事情, 并为管理实践提供更好的、更一致的解释, 以至于最终能够从根本上改进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为彼此创造价值的方式[8]。
该部分首先聚焦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现状, 对Laplume等提出的几项研究焦点进行回应, 接着从战略视角讨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最后对几个研究焦点进行深入分析, 试图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整体上的梳理, 掌握其发展趋势。
2 战略视角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重要发展
2.1“企业层战略”的内涵及其微观基础
本文重点探讨企业战略视角下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与应用。首先要强调的是企业层面战略概念, 之前有学者研究战略视角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但多从公司层面展开, 本文强调内外兼顾视角下的企业层面战略。
企业层面的战略管理研究理应受到学界高度关注。Schendel和Hofer[10]曾辨认出4个层面的战略:职能战略、业务战略、公司战略、企业战略。其他理论多应用于前3种战略视角, 强调与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管理相关的战略, 尤其是公司层面的战略 (Corporate Level) , 而忽视了外部视角下的最高层战略———企业层战略 (Enterprise Level) 。企业层面战略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几乎涵盖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各方利益相关者, 将外部环境因素系统纳入企业整体战略规划中, 关注企业对外界新变化做出的反应, 以及社会需求变化可能对企业当前战略带来的影响, 强调外部环境中利益相关者参与的重要性。
近年来, 英国学者Crilly等[11]在学术界大力倡导企业层战略研究的复兴, 特别是强调描述型理论 (Descriptive Theory) 的发展, 他们发现在主流管理学期刊上, 研究企业层战略的文献较少且研究主题狭窄。在这一背景下, Crilly呼吁推进描述型理论发展, 兼顾内外视角, 研究企业层战略对于高层管理者的意义。文章提出了3个企业层战略的主要研究领域———组织目标、企业边界、组织设计, 认为对这些领域的问题进行经验性研究有助于理解企业层战略及企业如何回应利益相关者的需要[11]。
实际上, Crilly等学者还一直致力于微观基础层面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本文所谓的微观基础, 指的是从企业领导人及高管认知的角度讨论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层面战略的影响。企业面临着多种多样的外部挑战, 管理者如何看待外部的挑战和风险, 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是微观基础层面的研究重点。Crilly和Sloan[6]从内外结合视角解释了企业关注点的异质性以及企业绩效表现的不同, 认为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 不仅在于管理者如何看待客观的外部环境, 而且在于管理者如何看待企业及企业与社会的关系, 即企业逻辑 (Enterprise Logic) , 这一逻辑是企业层战略的重要影响因素。随后, 他们对企业逻辑进行了深入讨论, 识别出两类组织架构———“自主型” (Guided Autonomy) 和“控制型” (Cascaded Control) , 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整合框架, 从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探究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管理, 从而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企业能够同时应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12]。
Crilly和Sloan从微观认知基础视角为后来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一些国内学者基于中国特殊情境, 利用认知视角和企业逻辑等概念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例如, 卫武等[13]用Crilly和Sloan提出的企业逻辑概念, 从企业的可见性 (反映企业的地位、曝光度和吸引力) 和脆弱性 (企业稳定性遭到破坏而导致的风险状态) 研究了企业如何应对来自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廖中举[14]在研究认知地图与个体、组织绩效间的作用机制时, 提出认知地图———注意力配置———战略行为/动态能力的研究路径。这一路径正是基于Crilly和Sloan的研究发现, 即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注意力配置的广度以及注意力配置的差异是管理与组织认知的结果, 而企业逻辑起着重要的解释作用, 证实了“管理认知———注意力配置”之间的关系。本文作者高度评价Crilly及合作者的贡献, 希望通过对他们研究成果的讨论, 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行为、企业绩效、价值创造等方面的应用有更深入的理解。
2.2 人力资本产权与公司治理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公司治理与企业战略的关系长期以来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战略管理理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阐述企业如何形成竞争优势的理论, 而权利结构、激励机制和公司治理体系会产生特定的组织倾向, 从而有利于构建特定的竞争优势。因此, 建立和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既是公司治理领域研究的关键问题, 也是企业战略领域的研究焦点。作者认为通过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公司治理领域的应用, 有助于理解企业的竞争优势, 从而有利于讨论战略管理视角下该理论的未来发展。
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 传统的由股东充当监督者的现象发生改变, 企业的剩余权利不应再由股东独自享有, 人力资本应该分享企业的控制权, 参与剩余利润的分配。实际上, 产权是使一个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规则, 它包括使用权、受益权、转让权等[15], 其核心是对人的行为、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界定, 它只有在不同所有者之间发生利益关系时才有存在意义。周其仁[16]认为企业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一个特别合约, 人力资本同样享有产权, 而人力资本产权配置决定了人力资本所有者能否拥有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杨瑞龙和周业安[17]倡导企业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共同治理模式, 提议通过各产权主体平等地参与决策并相互监督来提高治理结构的效率。实际上, 由于现代商业环境的不确定性特别是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中重要性的增加, 企业的不完备契约观受到了越来越多战略学者的重视。
在本世纪初, Mahoney及合作者倡导产权视角下的不完备契约和隐性契约观 (Incomplete and Implicit Contract) , 为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复兴及企业资源基础观的拓展提供了经济学基础。Mahoney和Kor[18]利用产权视角下不完备契约观研究了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及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员工投入充分努力来积累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往往与企业治理政策中是否纳入合适的人力资本激励制度 (如股权或利润分享) 有关。因此, 对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投资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企业可以通过治理机制设计增强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能力, 进而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显然, Mahoney等学者倡导的企业不完备契约观和人力资本产权理论在传统的企业契约理论和战略的能力基础之间搭建了桥梁, 为竞争优势的系统化和动态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从宏观视角看, 公司治理的制度设计与多种利益相关者的资源获取及协调以及企业能否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是密切相关的[19]。Coff[19]较系统的探讨了利益相关者的议价能力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 提出必须从经济租金的创造和获取相结合的角度来理解企业优势及制度安排。近年来, Coff[20]进一步提出应该把企业产权理论与价值创造及治理成本理论有效整合, 以解释在企业能力生命周期中企业竞争优势的动态演进和持续发展。国内学者也在相关领域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陈宏辉[21]从公司治理角度重新定义了利益相关者, 并认为公司治理是一种利益冲突的协调机制, 治理结构的设计要关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制衡。李维安和王世权[22]提出通过整合利益相关者资源的方式增强企业对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 促进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唐跃军和李维安[23]倡导从“利益相关者和谐”视角, 将“公司和谐”定义为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推进利益相关者治理, 使公司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目标、权益在整体上达到合理有效的均衡。李从刚和权小峰 (2017) 研究了不同利益相关者治理作用的差异, 并探讨了影响利益相关者治理作用的因素[24]。实际上, 在中国转型发展和制度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 利益相关者的战略治理问题较为复杂。李维安等[25]认为转型经济中的中国治理模式是以行政型治理为起点, 逐步实现从行政型治理到经济型治理的转型, 在此过程中, 新兴的公司治理问题如公司治理评价、企业政治联系等都将成为研究重点。
随着公司治理研究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研究认识到董事会战略角色的重要性[26]。周建等[27]从战略治理的角度回顾了相关的理论发展, 认为战略治理的核心是设计一整套能使董事会与高管层有效参与战略决策的制度安排, 为获取并维系可持续竞争优势构筑制度平台。此后, 周建及合作者又对此进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28]。本文结合战略视角 (即企业能力发展和获得竞争优势) 和公司治理视角 (利益关系协调和降低交易成本) , 提倡扩展对“战略治理”的理解, 将通过利益相关者的索取权及决策权安排来形成企业战略能力, 进而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这与周建等学者通过组织决策机制构建和维系可持续竞争优势存在明显差异。
李维安、周建等学者在公司治理领域对利益相关者协调、经济治理转型、董事会结构与决策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但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中国公司治理制度的效果和效率 (宏观层次和中观层次) , 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产权安排及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并非研究重点 (微观层次) 。而Mahoney等学者则从战略管理视角出发, 倡导产权视角的不完备企业契约理论, 并且从产权安排角度研究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将企业的契约理论和能力理论有效衔接, 对以知识员工为核心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提供了新方法。
2.3 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两类不同导向与价值创造机制
企业如何管理利益相关者且为他们创造价值也是学界关注的研究问题。在讨论如何管理利益相关者问题时, Harrison等[29]提出两种利益相关者管理方式———经营 (Managing) 利益相关者和维持 (Retaining) 利益相关者 (3) 。当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时, 企业的行为表现各有不同, 经营导向的企业愿意分配更多的资源去满足其利益相关者的各种合理需求;维持导向的企业仅仅是希望维持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经营的基本意愿即可。Harrison等认为采取经营模式的企业遵循分配公平 (Distributional Justice) 、程序公平 (Procedural Justice) 和互动公平 (Interactional Justice) 三原则, 与利益相关者建立了互信关系。在经营模式下, 利益相关者更可能与企业分享其效用信息, 使企业获取竞争优势, 进而实现价值创造[29], 这些价值通过合理机制分配给利益相关者, 形成价值创造与分配闭环。
Bridoux和Stoelhorst[30]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研究公平方法 (Fairness) 和距离方法 (Arms-Length) 对持续价值创造的影响。公平方法意味着从公平的角度对待利益相关者, 距离方法则从严格的议价能力角度对待利益相关者。这两种方法分别通过激励机制和筛选机制影响价值创造, 公平方法对吸引、维持、激励互惠主义的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更有效, 而距离方法则对吸引、维持、激励具有较高议价能力的利益相关者更有效。更进一步, Bridoux和Stoelhorst[31]基于Fiske[32]的关系模式理论 (Relational Models Theory) 研究了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如何通过联合价值创造 (Joint Value Creation) 促进社会整体价值的提升。在知识经济时代, 社会整体价值越来越依赖联合价值创造。以往采用“交易型方式” (Transactional Approach) 管理利益相关者, 用市场交易价格来测度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创造。然而, Bridoux和Stoelhorst引人社会心理学和关系模型框架, 认为采用“关系型方式” (Relational Approach) 管理利益相关者能够创造更大的联合价值, 带来更多社会福利。
通过分析上述若干重要学者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价值创造方面所做的研究, 本文归纳出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几种主要类型。“经营利益相关者”与“公平方法”、“关系型方式”是模式一, 企业关注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以“经营”的态度建立紧密联系;而“维持利益相关者”与“距离方法”、“交易型方式”属于模式二, 企业忽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疏远, 以“维持”的态度对待。
从企业本位看, 不同利益相关者围绕企业这个特定组织来分工协作进而创造并获取价值。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来研究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 不仅是因为这一理论强调了商业道德和公平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它强调权衡不同利益相关者在价值创造活动中的付出与应得, 从而公平有效地分配价值[33]。这一价值导向已被学界广泛认可。企业在寻求价值创造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 采取何种行为处理和平衡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都将成为企业战略制定及实施中重点考虑的问题。
该部分系统分析了战略视角下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的几个重要方向———企业层战略的内涵、人力资本产权与公司治理、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式与价值创造机制。通过对这些领域内代表性学者研究的梳理, 本文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从而为下文结合中国转型发展情境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3 从中国出发的研究展望
基于上述对战略视角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几个重要理论发展探讨, 本文认为要在未来一段时期发展中国情境下战略视角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需在以下重要问题上推进理论与经验研究。
3.1 中国情境下企业层战略的特征、模式及影响
与公司层面战略不同, 企业层战略强调内外兼顾, 将企业生存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和企业价值追求加以综合考虑。随着社会环境的日新月异, 当今企业面临的外部机会和挑战越来越多, 如何平衡股东和非股东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如何确定企业的长期目标或宗旨,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或利益相关者政策如何形成, 其对公司的业务组合选择有何影响, 对企业的持久发展有什么影响, 现实中的企业如何选择其社会责任战略, 这些问题都将成为国内外战略学界关注的焦点。实际上, 在中国转型发展大国经济背景下, 中国一批企业在成长为世界级企业的过程中已展现出特定的企业层战略特征。例如, 华为经过近30年发展形成了“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的核心价值观并认为它是华为持久发展的灵魂[34], 阿里巴巴则以其愿景、使命、价值观驱动而闻名于世, 还有一些企业把员工 (如海底捞) 或政府 (如吉利) 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国战略管理学界来说, 中国企业在企业层战略方面有哪些模式, 它们各有什么特质, 是什么因素将卓越企业与一般企业区分开, 企业领导人的认知和注意力配置有什么差异, 企业层战略的特质对企业的业务组合和边界有什么影响, 对组织设计有什么影响, 对企业的寿命有什么影响, 这些问题都应成为中国情境下企业层战略管理与经验研究的重要问题。
3.2 转型发展时期企业产权与治理安排对企业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影响机制
本质上, 企业治理结构是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契约, 企业治理结构主体多元化是现代产权内涵的逻辑延伸[35], 产权安排对企业治理机制的设计有重要作用。从持续发展角度看, 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寻求一种保证战略制定及实施有效性的方式, 对企业竞争优势产生积极影响。因此, 有效的产权安排与治理结构, 能够促进企业价值创造与利益分配, 进而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协调, 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彭为等 (2017) 研究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PPP) 项目中存在哪些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以及哪些因素决定了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力[36]。实际上, 由于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 中国企业在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模式转变过程中, 有众多利益相关者参与到企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 呈现出多种模式和成功失败并存等现象。例如, 中国建材集团所采取的“央企市营”产权与治理模式就表现出较好的效果[37]。在中国转型发展大背景下, 有若干重要的公司治理和战略发展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1) 中国情境下的混合所有制公司中核心利益相关者有哪些, 公司治理结构安排对竞争优势有什么影响, 其作用机制是什么; (2) 在新兴的PPP模式中, 什么样的公司治理安排和利益相关者管理才能取得社会绩效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3) 在中国非国有控股型企业中, 如何平衡股东和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才能使得企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能力。显然, 从理论和经验方面推进这些问题的研究, 将有助于提高国内学者应对中国企业持续发展所面临巨大挑战的能力。
3.3 中国“合作型”政企关系模式及对企业持续发展的影响
在西方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图谱中, 政府仅仅作为辅助利益相关者出现[8]。实际上, 西方经济发展情境和中国情境存在明显差异, 制度环境、政府类型等均不同。相比西方服务型政府的角色, 中国发展型政府长期担当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 政府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到企业活动和一般社会活动中, 其行为影响着企业绩效、企业行为与反应、价值创造与分配等活动, 且这种影响是通过具体行政行为随时随地动态发生的。已经有研究表明, 相对于发达经济, 政府、企业使命/战略与任务、企业战略决策政治系统等对转型期的中国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 呈现出“制度影响战略”、“ (战略) 形成重于执行”等特征[38]。项国鹏等 (2017) 以阿里巴巴为研究对象, 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了阿里巴巴在不同制度创业阶段针对不同利益相关者所采取的制度创业策略, 研究其如何获得相应的合法性[39]。这一研究填补了转型经济背景下制度创业研究的空白。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40]。本文认为, 结合中国特殊情境, 将政府这一外生环境变量内生化, 中国政府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旁观者, 也通过与企业建立“合作型”甚至“合约型”关系成为核心参与者, “合作型”政企关系理应成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焦点。如何结合转型经济与中国特有的制度特征阐释中国政府的特殊利益相关者角色, 如何结合“经营”和“维持”模式探讨中国企业处理政企关系的战略行为及模式选择, 如何更好地刻画中国转型背景下企业价值创造及与政府进行价值共享的动态过程, 以及如何防止不良政企关系的出现等都应成为未来战略视角下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向。
3.4 新经济条件下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协同及对持续发展的影响
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以企业为核心组成一个价值创造体, 企业的首要目标是价值最大化[40]。利益相关者基于所投入的资源获得一定的回报, 前提是企业能够保持持续的价值增值。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产, 并由此承担了剩余风险, 因此, 企业在完成价值创造后, 理应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利益分配。目前国内外学界对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式的研究, 多集中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及价值创造方面, 但对价值分配的影响尤其是其反馈机制研究不足[42]。通过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有效配合, 企业价值能够充分地向重要利益相关者倾斜, 从而形成正向强化的动态价值发展过程, 这是互联网时代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实际上, 商业模式涉及到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4)[43]。本文作者认为, 关注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闭环性和动态性, 更大程度上促进两者的有效协调, 将是未来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 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40]。其中, 产权有效激励包含了企业人力资本产权的激励问题, 从激励机制和产权制度两个因素研究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获取, 将是一种崭新的视角。已有学者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联动协调角度, 讨论“知本主义”企业机制对华为持续成长的影响[44]。他们认为“知本主义”模式下的价值分配过程有着更大的包容性, 高科技企业“按知 (识) 分配”能使知识与资本同样具有剩余索取权, 企业的活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才能获得制度保障。对这类问题的深入研究, 有助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挥人力资本的创造性价值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Freeman R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Pitman Publishing:Boston, MA, 1984.
[2]Laplume A O, Sonpar K, Litz R A.Stakeholder Theory:Reviewing a Theory that Moves Us[J].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8, 34 (6) , 1152~1189.
[3]Peng M W, Wang D Y L, Jiang Y.An Institution-Based View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y:A Focus on Emerging Economi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8, 39 (5) :920~936.
[4]魏江, 邬爱其, 彭雪蓉.中国战略管理研究:情境问题与理论前沿[J].管理世界, 2014, (12) :167~171.
[5]武亚军.中国战略管理学的近期发展:一种本土视角的回顾与前瞻[J].管理学报, 2010, 07 (11) :1692~1703.
[6]Crilly D, Sloan P.Enterprise Logic:Explaining Corporate Attention to Stakeholders From the“Inside-ou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2, 33 (10) :1174~1193.
[7]Durand R, Grant R M, Madsen T L.The Expanding Domain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the Quest for Integr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7, 38:4~16.
[8]史密斯, 希特.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9]谭力文, 丁靖坤.21世纪以来战略管理理论的前沿与演进--基于SMJ (2001~2012) 文献的科学计量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 2014, 17 (2) :84~94.
[10]Schendel D E, Hofer C W.Research Needs and Issue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1979:515~530.
[11]Crilly D.Recasting Enterprise Strategy:Towards Stakeholder Research That Matters to General Manager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13, 50 (8) :1427~1447.
[12]Crilly D, Sloan P.Autonomy or Control?Organizational Architecture and Corporate Attention to Stakeholders[J].Organization Science, 2014, 25 (2) :339~355.
[13]卫武, 夏清华, 贺伟, 等.企业的可见性和脆弱性有助于提升对利益相关者压力的认知及其反应吗?--动态能力的调节作用[J].管理世界, 2013, (11) :101~117.
[14]廖中举.企业认知地图研究:内涵、形成与效应[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4, 36 (10) :32~39.
[15]张五常.中国的前途[M].香港:香港信报有限公司, 1989.
[16]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 1996, (6) :71~79.
[17]杨瑞龙, 周业安.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企业共同治理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 1998, (1) :38~45.
[18]Mahoney J T, Kor Y Y.Advancing the Human Capital Perspective on Value Creation By Joining Capabilities and Governance Approach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2015, 29 (3) :296~308.
[19]Coff R W.When Competitive Advantage Doesn't Lead to Performance:The Resource-Based View and Stakeholder Bargaining Power[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9, 10 (2) :119~133.
[20]Coff R W.The Coevolution of Rent Appropriation and Capability Develop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31 (7) :711~733.
[21]陈宏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3.
[22]李维安, 王世权.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研究脉络及其进展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 29 (4) :10~17.
[23]唐跃军, 李维安.公司和谐、利益相关者治理与公司业绩[J].中国工业经济, 2008, (6) :86~98.
[24]李从刚, 权小锋.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基于文献的研究[J].商业研究, 2017, 59 (9) :144~152.
[25]李维安, 邱艾超, 牛建波, 等.公司治理研究的新进展:国际趋势与中国模式[J].南开管理评论, 2010, 13 (6) :13~24.
[26]周建, 李小青.董事会认知异质性对企业创新战略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 2012, 25 (6) :1~12.
[27]周建, 尹翠芳, 陈素蓉.公司战略治理研究述评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3, 35 (10) :31~42.
[28]周建, 余耀东, 罗肖依.基于社会情境/建构代理视角的公司高管社会行为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6, 38 (4) :3~18.
[29]Harrison J S, Bosse D A, Phillips R A.Managing for Stakeholders, Stakeholder Utility Function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31 (1) :58~74.
[30]Bridoux F, Stoelhorst J W.Microfoundations for Stakeholder Theory:Managing Stakeholders With Heterogeneous Motiv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4, 35 (1) :107~125.
[31]Bridoux F, Stoelhorst J W.Stakeholder 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Welfare:A Behavioral Theory of Contributions to Joint Value Cre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15, 41:229~251.
[32]Fiske A P.The Four Elementary Forms of Sociality:Framework for a Unified Theory of Social Relations[J].Psychological Review, 1992, (99) :689~723.
[33]Freeman R E.Managing for Stakeholders:Trade-Offs or Value Cre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0, 96:7~9.
[34]田涛, 吴春波.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2.
[35]杨瑞龙, 周业安.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规范性分析框架及其理论含义--兼评张维迎、周其仁及崔之元的一些观点[J].经济研究, 1997, (1) :12~22.
[36]彭为, 陈建国, 伍迪, 等.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利益相关者影响力分析--基于美国州立高速公路项目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 2017, 29 (5) :205~215.
[37]晓甘.国民共进:宋志平谈混合所有制[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14.
[38]武亚军, 张曦如, 金朦, 等.转型期中国企业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修正的TPC框架及应用分析[J].经济科学, 2013, (5) :97~110.
[39]项国鹏, 张志超, 罗兴武.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开拓型制度创业机制研究--以阿里巴巴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2) :9~17.
[40]***.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 2017-10-18.
[41]胡贵毅.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基于企业价值创造与利益分配的视角[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10.
[42]Harrison J S, Freeman R E.Stakeholder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erformance:Empirical Evidence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42:479~485.
[43]魏炜, 朱武祥, 林桂平.商业模式的经济解释[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44]杨杜.探析华为的秘密:“知本主义”企业机制的巨大成功[EB/OL].华夏基石e洞察, 2017-06-05, http://mp.weixin.qq.com/s/Tr2ZMqko HPJuq7Yn-BTl Iw.
注释
1 国外八大权威管理学期刊为: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Journal of Management,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Organization Science, Organization Stud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 本文作者参照所在大学的商学院中文“核心”学术刊物的目录, 并请教了数位在国内有研究工作经验的学者, 由他们各自推荐数种刊物, 结果《管理世界》高居榜首, 《南开管理评论》也经常出现在第二的位置。为了确定这两份期刊与其他核心刊物的相对质量, 本文作者对这两份刊物和推荐名单上出现的其他刊物进行了一些非正式的对比, 得出的结论是, 《管理世界》与《南开管理评论》在国内管理学刊物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3 目前学界普遍将“Managing for Stakeholders”翻译为“管理利益相关者”, 本文则借用社会学中关于婚姻关系的概念, 用“经营”取代“管理”。在社会学中, 婚姻关系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称为“经营关系”, 另一种称为“维持关系”。本文认为Harrison等学者的Managing for Stakeholders与Retaining Stakeholders对应中文的“经营”和“维持”的概念比较恰当, 下文主要对这两种模式进行讨论, 阐述企业处理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态度与行为。
4 魏炜等将企业资源能力、收支结构与利益相关者交易相结合, 提出了其商业模式的定义, 这与本文的利益相关者研究视角相一致。然而, 如果将商业模式的内涵与外延不加限制地泛化, 容易造成学术思想的混乱, 对此还需要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