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会计一税收差异,即根据会计准则规定核算的会计利润与根据所得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产生于我国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的适度分离模式一企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需要根据税法的规定对利润总额进行调整。不同于企业所得税法,会计准则对一些会计处理并没有严格规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模式,而税法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由此产生了基于制度差异的会计一税收差异以及在制度差异下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的会计一税收差异。
在资本市场非完全有效的情况下,企业与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属于信息弱势方,单纯依靠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不能完全获取决策有用信息。因此,对于外部利益相关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亟需适合他们的财务危机预警体系。
现有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大多只考虑财务报告指标,忽视了非财务数据的作用,特别是税收指标的影响。同时所建立的模型基于单期截面数据的静态模型。本文在传统财务报告指标预警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会计一税收差异指标,并采用Logistic离散时间风险模型建立综合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一方面探讨会计一税收差异能否作为我国财务危机预警的一个有力指标,同时比较基于财务报告指标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与引入会计一税收差异的财务危机综合预警模型的有效性。
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会计一税收差异和财务危机预警的相关研宄,并对会计一税收差异和财务危机预警进行理论分析,接着分析会计一税收差异与财务危机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并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选择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8年-2013年数据作为研宄样本,旨在对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会计一税收分离程度及其影响进行研究。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利润普遍小于应纳税所得额,这与企业所得税法在税前扣除方面比会计准则严格的情况相一致。通过对各指标按照财务危机样本和正常企业进行显着性检验,发现会计一税收差异指标、财务指标以及其他控制变量在两组样本之间均具有显着差异。本文采用离散时间风险模型构建了三个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会计一税收差异指标和财务报告指标的预测能力。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相比较那些具有较小的会计一税收差异的企业,具有大额正向会计一税收差异和大额负向会计一税收差异的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更大。在基于财务指标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中加入会计一税收差异指标后,AUC面积和模型的分类正确率相应提高了,说明综合考虑会计一税收差异指标和财务指标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能够提高预测效果。
最后,本文基于研究结果对资本市场监管、投资者保护和财务危机预警提供了相关建议,希望法律法规和准则制定者综合考虑多方利益,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而投资者则应该一方面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对财务信息进行选择性接纳并综合考虑其他非财务指标,包括税收指标。
摘要
根据契约理论的观点,会计准则实质上就是政府与企业之间就会计政策与方法所约定的契约。然而由于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经济业务的复杂多样性等诸多原因,这份契约难以囊括每一项经济业务的会计政策与方法,具有不完备性。这也就赋予企业在具体的会计政策和方法上的选择权,这种选择权本是为了让企业更真实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在实务中,这种选择权却成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这种合法不合理的会计选择行为影响投资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相比于最初的会计选择和强制性会计选择变更,自发性会计选择变更表现得尤为突出,包括自发性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其变更的动因及经济后果值得深思。
本文采用案例研宄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同时发生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的上市公司一中海发展为案例研宄对象,以契约理论、代理理论、寻租理论和经济后果理论为理论分析基础,进而揭示出我国上市公司发生会计选择变更的动因及经济后果。
研宄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选择变更存在着特定的动因,主要表现为盈余管理、高管薪酬、融资先导。当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下滑,财务状况恶化时,基于扭亏、融资的需要,会计选择变更就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上市“明线标准”的手段,为满足融资需求而改善财务状况的工具。另外,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往往与经营业绩相挂钩,操纵经营业绩,谋求自身利益就成为上市公司会计选择变更的动因之一。
在经济后果方面,会计选择变更不仅对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税收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样也影响着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决策的制定,关系着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良好运行。由于外部利益相关者与管理层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且信息披露具有滞后性,外部利益相关者难以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证券市场也难以及时、有效地对会计选择变更做出反应。
基于我国不完善的市场监管体制,不合理的会计选择变更严重影响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外部利益相关者在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经济决策时,需要弄清会计选择变更的实质动因,不为一些假象所迷惑。因此,规范会计选择变更信息披露机制,加强外部审计监督,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完善证券市场监管体制,将对规范上市公司会计选择变更行为起到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民众购买能力不断提高,机动车保有量也持续增加,成为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并得到广泛使用,可以说,很多人的工作、生活已经与机动车息息相关。但是,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交通管理不够科学,行人交通安全意识以及遵章守纪观念不够健全,导致机动车交通事故数量不断上升,给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危害。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的发生,导致受害人人身伤亡,也往往给受害人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精神创伤。机动车交通事故的处理,既要保护好当事各方的权利,也要兼顾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而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是机动车交通事故处理的前提和基础。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作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概述,分析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并对“事故责任主体”和“损害赔偿责任主体”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并从我国立法沿革着手,介绍我国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相关的立法与司法实践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分是比较研究,因为发达国家进入机动车时代较中国早了半个世纪左右,所以了解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的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制度很有借鉴意义,基于此,介绍和评析上述国家相关立法模式。
第三部分对影响责任主体界定的归责原则的发展进行介绍和评价,并介绍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认定的几种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认定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一般标准,为交通事故中“机动车一方”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认定确立原则性、框架性的判断标准。
第四部分针对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驾驶人等不是同一人的情况,“机动车一方”损害赔偿责任主体如何认定进行类型化研究,并以名义所有人和实际所有人是否一致以及实际使用人是否合法占有为基础分类予以考察。
摘要
公共建筑光艺术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唤起建筑物和人交互的人文情感共鸣。随着光绘画、光雕塑、3D灯光秀等现代光艺术表现的R渐流行,传统的照明设计已经从简单的“照亮”之实用功能发展到光环境“美化”城市以及愉悦人的“审美”体验这一更高情感功能层面的转变。因此,本文认为将传统照明工程提升到基于体现城市人文环境的一种光艺术设计的高度进行研究,具有丰富的时代意义。
首先,本文从人文环境角度出发,以城市公共建筑为载体,追寻城市的人文精神和环境文化,用艺术的眼光,来探寻光给城市带来的平安与祥和、繁华与宁静、历史感与时代感交相辉映的美好城市人文体验。通过城市人文精神和环境文化的分析,从城市人文环境的层次性和整体性把控城市人文环境的形成特点和影响要素,为城市公共建筑光艺术设计研究作人文软件基础理论指导。其次,论文分析了现代照明技术构成和照明表现方法,为本文提出的光艺术设计的物理硬件基础理论提供技术支撑;结合城市人文环境的特点和光艺术设计表现方法,提出了城市公共建筑光艺术设计原则及城市人文环境和公共建筑光艺术设计的融合。最后,论文以苏州铁狮门综合体建筑光艺术设计为案例,分析论证了在城市人文环境背景下,结合城市公共建筑形态构成的特点进行的光艺术设计,可以更好的表现城市文化特色和历史内涵,以及赋予城市更加丰富的形象内涵和时代感。本文认为,城市公共建筑光设计不仅需要遵循照明设计技术表现方法,同时也要遵循光艺术设计艺术表现原则,结合城市人文环境特点以及建筑形态,来营造一种符合城市人文环境的光艺术表现氛围,提升城市人民公共建筑环境生活体验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摘要
高校进行会计核算目的在于管理高校的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也让相关财务关系主体得到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然而近年来,高校财务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事件层出不穷,各高校的科研经费使用也是让人大跌眼镜,很大程度上引发了社会公众对高校财务信息的信任危机。在这样复杂的形势下,探究高校财务信息透明化显得尤为迫在眉睫。早在2010年《高等学校信息公幵办法》已经实行,财政部又规定于2014年1月1日起实行新版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教育部也于2014年7月29日发布了新规,公布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
本文以上海市高等学校为研究对象,运用了信息披露等相关理论,首先从当今社会的大背景出发分析高校财务信息透明化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对上海市所有高校的网站进行调研,对上海市高校财务信息披露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初步总结上海市高校现有的财务信息披露状况以及问题和原因所在。论文第四章进一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分析,通过调研数据了解公众对高校信息公幵的认知程度,公众对高校财务信息公幵内容的需求,公众对高校财务信息公幵程度的态度,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影响因素以及公众获取财务信息的渠道选择等,从而对高校财务信息批露的发展进行全方位剖析。从而进一步为信息使用者提出参考建议,并进行归纳总结出上海市高校在复杂的环境下财务信息透明化的优化策略及转型建设之路。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腾飞,带动了文化的空前繁荣。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城市,需要大量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在这种环境下,很大一部分文化建筑在正在以标准化、统一规格生产和建造的方式营造,功能主义主导、视觉效果的无限追求以及理性规则限制了这些文化建筑只能是金钱利益的载体、定量分析的产物。面对现实不禁发问:我们为何而建?这也是本文的写作初衷。
以现象学理论的视角,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新思维、新态度、新的方法论。面对时代问题,我们将现象学引入到文化建筑中,反思因为建筑师忽略或某种成见而导致的设计不足之处,引发对文化建筑这一建筑类型的重新思考。我们把研宄的重点放在人的知觉体验上。人的不同知觉领域内对文化建筑的直接感受将构成我们对相关感知对象的认知和反思,从而在此基点上以人的知觉体验感受为引导来重新定义。最终得出在建筑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的一种新的方式和方法的设计策略,最大化的帮助建筑师的实践活动。
本文通过纵深归纳、实例分析、跨学科研宄等方法,首先阐述了现象学与建筑现象学的相关发展脉络,同时对文化建筑的相关研宄做出整理。通过对城市文化建筑进行属性总结与分析,发现了一些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弊端。
接着对现象学理论介入建筑学切入点的思考以及现象学与建筑学相互关系的分类讨论,明确了知觉现象学可以解决当今文化建筑设计实践上的一些关键问题。第四、五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先对知觉理论基础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讨论了构成知觉感官系统(视觉、听觉等)以及时间、空间在文化建筑和设计中可以引发的知觉体验;同时回应第二章对城市文化建筑所扮演角色的策略论述;并对建筑中的形体、材料、细节、光影、色彩等元素引发知觉体验的营造方法和激发观者内心情感的抽象建筑品质的探讨。由此慢慢形成了一套具有现象学属性的文化建筑设计方法体系。
摘 要
目前,我国既有建筑大量是高能耗建筑,普遍存在结构劣、保温差、渗漏重等问题。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是完善建筑功能、实现节能减排、贯彻落实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针对现阶段既有建筑存量大、投资少和投资效率较低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提高既有建筑的改造价值和公共投资效率,并以吉林省示范工程进行实证分析。
首先,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既有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现状,通过调研分析发现,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存在存量大、资金少等问题,导致工程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投资效率较低。
其次,针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运用价值工程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以吉林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功能分析和成本分析,在成本分析时引入全生命周期成本理念,并在既有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中,以条件价值评估法测算了环境和社会成本,使全生命周期成本更加全面合理。
最后,根据既有建筑的特点,以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低为评价标准,进行改造方案设计,确定价值系数最高的改造方案为最优方案,最终实现通过价值增值提高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资金的投资效率,并结合吉林省既有建筑特点,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提出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