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高考的进行,教师越来越看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高中化学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他们所有科目中最难理解的一门科目。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高中化学课上可以通过分层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这样可以极大程度提高课堂效率。本文就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分层式教学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新高考背景,高中化学,分层式教学
高中生处在备战高考的关键阶段,学习压力很大,高中化学对于高中生来说,在学习上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早在我国古代就有“因材施教”这一种说法,在新高考背景下,这种教学模式在现在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也是可以利用的。对于高中生来说,大部分的高中生智力水平分布是不均的,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分层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化学学科思维。
一、分层制作导学案,提高课堂效率
预习在高中化学分层教学的课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提高教师的分层教学的课堂的效率以及学生课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对下节课老师要讲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当教师上课再次讲述知识点时,对于学生就相当于“二次记忆”了,这样学生对知识点能记忆得更牢固。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也能慢慢提高自己的学习思考能力,在日积月累中,对知识点的掌握也能越来越牢固。对于学生进行分层布置导学案,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做的导学案也不一样,这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以及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当高中化学教师下节课要讲解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时,高中化学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注意:对于化学成绩好的学生可以着重培养他们的化学思维;对于化学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可以着重让他们先掌握那些概念性的知识点。因为在“金属的化学性质”这节内容中,涉及到金属元素铁、铝、钠、铜、钙等元素的化学性质等内容,每一种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都涉及好几个化学方程式。高中化学教师通过分层设计导学案,学生们通过课前完成教师布置的导学案,教师在上课时进行二次讲解后,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1]
二、对学生进行分层提问,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高中化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他们在小学所有所学科目中最难学的一门科目,高中化学教师在上课提问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分层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的难度要不同,提问的着重点也要不同。课上提问是检验学生课堂上是否认真听讲的重要手段,课上提问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学生上课更加认真听讲。高中化学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注重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尽量都要提问到,不能一直只提问一个层次的学生。学生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也会对知识点记忆得更加牢固,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当高中化学教师下节课要讲解的内容是人教版选修四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的第三节“电解池”时,要注重提问的难度不同。因为“电解池”这一小节涉及比较多的内容,包括电解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铜的电解精炼、电镀铜以及相关的电解的计算题等内容。高中化学教师在提问中要注意,对不同的学生提问的难度要不同。对于化学化学基础相对薄弱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问他们铜的电解精炼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电镀铜的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对于化学基础相对比较好的同学,教师可以带一定的问题情境去提问他们。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通过分层提问,能够强化知识点,提高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
三、对学生的课后练习进行分层,提高学生的化学思维
课后练习是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高中化学教师可以通过分层布置化学作业来检测学生的课堂效率。高中化学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化学作业的难度、数量要不同。对于那些化学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布置的作业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用化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化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比较基础的作业,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例如,当高中化学教师下节课要讲解的内容是人教版选修五第一章:认识有机物的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时,对于那些化学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比较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提高他们的化学思维能力;对于化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在布置作业时,要注重他们对一些常考的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的掌握。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分层布置作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能提高学生们的化学成绩。
结束语
高中化学对于高中生来说是比较难的一门学科。新高考背景下,教师通过分层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极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还能最大程度地利用教学资源。高中化学教师通过分层教学能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符合新高考背景对高中化学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魏海彬.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分层式教学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20(12):49-50.
[2]吴丝,娄兆文.高中化学分层教学策略可行性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7):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