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代文明发展下,丝绸工艺已经被运用到各类服装设计当中,并且在服装设计领域中不断地创新,也使得我国的刺绣开始出现了多元化的应用,让我国服装设计造型更加丰富,也不断提升人们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刺绣; 服装设计; 创新应用;
目录
0引言...............................................1
1刺绣的起源以及发展...............................................2
1.1刺绣的来源...............................................3
1.2刺绣的发展...............................................3
2刺绣工艺的特征...............................................4
2.1剌绣针法丰富...............................................5
2.2刺绣寓意丰富...............................................5
2.3刺绣工艺色彩丰富...............................................5
3刺绣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6
3.1形式上的创新...............................................7
3.2重新布局图案...............................................7
3.3增强刺绣修饰作用...............................................7
3.4削弱刺绣的传统寓意...............................................7
4结语...............................................8
文内图表...............................................9
图1现代服饰不同部位的手工刺绣...............................................9
参考文献...............................................10
0 引言
刺绣作为一种民间工艺,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刺绣者的高超技术也成为了当代服装设计中宝贵的财富之一。我国作为最早应用蚕丝的国家,利用刺绣这种基本材料也成为了全球刺绣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这种高超的民间艺术的不断发展,最终使其成为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瑰宝。
将刺绣工艺融入到服装设计当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设计人员为了提升服装设计水平,从服装设计的专业角度入手,使得刺绣图案能够和服装设计融为一体。不管是从文化底蕴还是颜色及其图案的构建上,刺绣都能够展现出极其精湛的技艺,并且能够丰富服装设计的视觉享受,传承了我国民族文化。如下阐述刺绣的起源和发展,并分析刺绣工艺的特征,从而提出服装刺绣工艺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创新。
1 刺绣的起源以及发展
中国刺绣发展已具数千年历史,但其到底起源于何时,尚有许多争议与分歧,有的赞成以现有文字记载来推定,有的赞成用现有考古成果来推定。一般来说,考古成果只能断定为下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最晚不超过的年代。现在考古的最早出现的东西,也很可能在被发现的东西之前就存在。因此,不妨从考古发现的刺绣和刺绣工具材料两方面来分析。
1.1 刺绣的来源
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刺绣为1974年在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的刺绣品。准确来说,应该是刺绣印痕,布料上原本的刺绣早已腐烂,但在几千年形成的腐泥和相应器物上,发现了刺绣的印痕和刺绣布匹的颜料。若从《太平御览》引《太公六韬》中所说:"夏桀、殷纣之时,妇人锦绣文绮之,坐食衣绫纨常三百人。"也可见,在4000多年前,我国的刺绣水平就已经非常高了[1].
1.2 刺绣的发展
我国刺绣的起源非常早,因此在早期出土的纺织产品中也能见到刺绣品,周朝时期的刺绣非常简单、粗糙,到了战国时期才开始逐渐精美了起来。后至汉朝,因为汉朝经济繁荣,再加上社会富豪也开始出现,于是形成了新的消费阶级,我国的刺绣制作也开始逐渐专业化。到了唐朝,刺绣的应用范围已十分普遍,一般用于服饰的装饰上,由于做工精巧并且色彩也十分华美,具有着浓厚的装饰效果。刺绣工艺发展到了宋朝时期,已经有数十种针法,并且有着不同的特色,刺绣已经不仅仅用于服装设计上,还经常被用于佛经以及佛像上,宋朝的刺绣甚至还设置了奖励,促使绘画发展到了最高境界,使得刺绣作品逐渐形成了独有的观赏性。到了元代年间刺绣的观赏性,虽然已经不及宋代,但是由于推崇佛教,因此刺绣经常被用于佛像绣品之中。明朝顺应了时代的风气,刺绣不仅在用途方面非常广泛,并且使用的材料十分精良,并且技艺也很娴熟,因而扩大了刺绣艺术的范畴。到了清朝初中时期,刺绣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并出现了四大名绣:苏绣、粤秀、蜀绣、湘绣,四大名绣各具特色,并形成了争奇斗艳的局面。到了晚清时期,刺绣汲取了日本绘画的长处,并且开创了仿真绣,也为传统的刺绣手法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民国时期,由于晚清政府的腐败使得百姓生活贫苦,艺人们在流离颠沛中无暇顾及绣业以及对艺术的创作追求,刺绣极品已经极为罕见了。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艺术创作也成了人们业余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也促使更多优秀的丝绸产品应运而生,所以刺绣的技术也有了新的提高。
2 刺绣工艺的特征
2.1 刺绣针法丰富
我国刺绣针法可以分为四十多种类型,并且能够在不同刺绣当中绣出不同效果。一般在综合性的刺绣方法当中,通常以网绣作为代表,然后再根据图案的组合,采用不同方向的综合针法进行制作。由于刺绣针法比较丰富,因此绣出来的图形立体感非常强。
2.2 刺绣寓意丰富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很多刺绣都有着非常美好的寓意,这些寓意和丝绸工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能够提升丝绸工艺的效果,因此刺绣作品往往效果是非常精致,并且被用于衣服或者饰品的装饰上,寓意着祝福[2].
2.3 刺绣工艺色彩丰富
在主流的服装设计风尚中,现代的服装设计一般会采用红色以及蓝色等经典颜色作为服装的主流色彩,能够和刺绣工艺产生较高的匹配性。刺绣作为服装设计中一种装饰性元素,使其能够成为服装设计当中的主流风格。
3 刺绣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3.1 形式上的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不断引入新的技术材料,为了给消费者以视觉冲击力,服装设计者往往通过新型的材料,在色彩上进行体现,这些新材料比传统的材质更为精致,并且能够在所绣制的作品上具有着视觉冲击力。传统的刺绣由于受到传统的限制,民间手工艺人和新一代的传承人在传统的手工艺术上,往往带有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观察力,他们通过自己对艺术的独特构思并结合新型材料不断地进行创新,基于服饰更好的舒适感,同时带来更好的视觉感受。近年来,中国服装设计师开始有意地将手工刺绣和服装设计结合起来进行创新,例如在香奈儿的手提包中有采用中国的翠玉绿绣制成的经典款挎包,加上经典的金属皮革链条搭配,演绎出非凡的艺术风格。
3.2 重新布局图案
在传统的手工艺术刺绣中很少将图案进行分割,或者是单独存在的纹样出现。一般情况下都是以完整的形象出现在服装设计当中,并且和服饰紧密相连。中国的传统服饰结构裁剪都是平面的,在手工刺绣中为了注重图案本身的表现,更倾向于利用完整的刺绣工艺,因此失去了塑造形体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注重服饰的整体效果,很多设计师为了突出服饰的风格,一般都会将图案分成几个部分进行重新布局,使其具备独特的视觉艺术效果[3].
3.3 增强刺绣修饰作用
通常情况下,传统的刺绣在服装装饰位置都会比较单一,并且有固定的位置。但是传统的中国服饰装饰以及裁剪是平面的,并且主要针对正面以及背面进行装饰,这就忽视了侧面的装饰效果。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如果只是针对固定的装饰部位进行修饰,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因此,现代服饰应当围绕着立体装饰形式进行布局,并将手工刺绣应用在服装的不同位置,这样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还能够增强服饰的时尚感(如图1)。
图1 现代服饰不同部位的手工刺绣
3.4 削弱刺绣的传统寓意
在传统的手工刺绣当中,很多图案都具有着不一样的含义,例如在服饰上绣上蝙蝠纹样,则寓意着吉祥幸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刺绣的图案含义也应当被削弱。例如古代的时候,只有皇上才能够将龙纹绣在龙袍上,如果有其他人在服饰上绣上了龙纹,就会犯下大不敬之罪,因此在古代服饰当中很少出现龙纹刺绣样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种规矩不断被削弱。当今设计师可以在服装设计过程中运用不同图案,改变其传统的含义。例如在高定礼服上,服装设计师可以自由发挥,结合龙纹图样,使服饰具有我国特有的东方神韵,还能够增强时尚感,也使得服饰具有一定的形式美。
4 结语
为了能够在服装设计中凸显我国刺绣鲜明的审美特征及其突出的文化内涵,设计师应当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并结合人们对生活的需要以及分析人们精神层次的需求,利用手工刺绣对服装设计进行结合,不断发展与创新,使其鲜明的刺绣特色能够展现在服装设计当中,最终促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国际舞台。
参考文献
[1]钟兴。刺绣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分析[J].美术文献,2018(6):109-110.
[2]张绪胜。刺绣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设计,2017(10):100-101.
[3]刘莹。服装设计中刺绣工艺的创新应用研究[J].大舞台,2015(10):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