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职称论文

社会工作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来源:江苏科技信息 作者:田梦琪;陶宇
发布于:2020-11-02 共5022字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之高校扩招政策部署,使得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发严峻。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导引其前行方向。文章基于对社会工作的概述,解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现状,并着重就社会工作支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大学生发展,社会工作,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策略

社会工作师论文
   
    在2018年《教育部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国家教育部提到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1]。时至今日,就业已然成为困扰大学生成长的重要问题之一,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其从中摆脱出来的关键手段。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起步较晚,其中仍旧存在不少问题,当代大学生的主观意识表现薄弱,社会工作支持的导入至关重要,相关类课题研究备受关注。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所谓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负担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是个人对自我一生职业发展的总体计划,具有长期性、目标性、全局性的特点[2]。本质上而言,职业生涯规划亦是规划学业发展、素质拓展、社会适应的过程,既是其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又是一个充满着幻想、困惑、迷茫的选择阶段,是影响其自我实现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愈演愈烈,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就业形势,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显得至关重要,是其健康、全面发展的基本诉求,而行为又产生于意识,进一步突出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目前来讲,多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具体可透过几方面分析出来。据相关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56.38%的学生表示对自我个性比较了解,仅有12.98%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性格特点非常了解,仍有3.13%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了解自己。事实上,面对越发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92.84%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十分必要的,但与之相反的是,仍有不少错误的思维意识导致其实践“叫好不叫座”。由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灵活性、阶段性、持续性以及效果非即时性等特点,导致不少学生的投入力度不足,甚至半数以上的学生对其效果持有怀疑态度,认为是“未来的事情”“要听父母建议”,亦有少数学生表示“由社会关系决定”,更偏向于“计划赶不上变化”,乐于交给时间处理。总结下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是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包括学校、朋辈、家庭、社会环境。现阶段来讲,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度参差不齐,资源投入力度差别较大,多以教学或讲座的形式开展,内容宽泛,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降低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纵然“90后”大学生的个性彰显,强调独立性和特殊性,但对家庭仍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培养,使之培育缺少适宜的环境支持。
   
    2 在社会工作学科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思考
   

    社会工作最早由英语Social Work直译而来,在联合国出版的《国家社会服务方案的发展》中描述到“是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以使其更好地相互适应的活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国内很多学者亦是对“社会工作”展开了深刻讨论,并从不同维度视角进行了解析。
   
    综合来讲,社会工作首先作为一种助人活动,以为民解困为宗旨,其根本在于为全体人民提供服务,调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创造和谐的社区环境,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制度,是由政府或民间组织提供的一种规范化、专业的服务,因此被纳入到现代社会的制度系统中,成了贯彻政府福利政策、确保社会稳定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制度。目前,社会工作的方法体系包括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工作以及行政社会工作等,从而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挖掘潜力,释放着重要的社会发展功能。
   
    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大学生能够运用各种所学解决自己的问题,同时服务社会的功能得到增强,而基于社会工作支持,使之对自我的认知、环境的了解更加清晰,使得“助人自助”的理念得到了深化。由此,社会工作的理念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需求高度契合,奠定了其发挥作用的基础。同时,社会工作者通过既已掌握的科学方法,与案主一起摆脱其所面临的困境,融于一系列实践活动中。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需要用到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关联到个人分析、职业定位等内容,并非简单的几场报告、几次讲座就能解决的,其意识养成需要通过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实现,社会工作成了必由之路。
   
    3 社会工作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实践和策略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的情感态度如何,其形成有赖于足够的信息支持。面对愈加激烈的社会经济竞争格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势在必行且尤为紧迫,而社会工作本身的属性定位,决定了其有效参与的必然性。作者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以下几种社会工作方式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3.1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中个案社会工作的介入
   
    受成长环境的影响,“90后”为主流的大学生个性、思想、行为、心理、需求以及价值取向等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他们对新鲜事物普遍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强调特立独行,追求思维独立,有自己坚定的做事原则及想法,综合能力突出,但却功利意识强。社会工作中的个案支持,要充分凸显出“人本主义”关怀,尊重和了解服务对象的个性,在充分了解其独特性的基础上,结合他们的认知成长规律,选择最佳的引导方式,积极传导专业或期望职业相关的理论内容。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激发事件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的间接原因,而引起后果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3]。因此,社会工作支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的实践中,应善于利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组织开展系列引导活动,通过案例分析、叙事治疗等,给服务对象充分表达自我的空间,了解他们的态度,以对等的身份共同探讨他们的既有职业生涯规划认知,继而发现其中存在的偏差,掌握不良情感发生的根源,针对性地加强引导。
   
    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还需担负起专家或老师的身份职能,积极宣导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理论知识,帮助服务对象克服非理性信念的侵袭,并通过与之辩论的方式,建立其正确的价值取向与追求,建立他们新的客观、理性的认知结构体系,有的放矢地调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情感情绪,提升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如此,在良好的情绪情感带动下,势必能够促进大学生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形成。
   
    3.2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中小组社会工作的应用
   
    大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一代,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没有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体系,加之其本身浓厚的新鲜事物探究兴趣,有着很强的可塑性,是职业生涯意识培养的重要阶段。小组社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扩大了服务影响范围,并通过良好的内部交互,激发了大学生创新创造意识,同时基于和谐的氛围环境建设,提升了学生参与积极性,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组工作的开展实践中,社会工作者要认真分析小组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引导方式,保证每个大学生的有效参与。同时,社会工作者要精准把握小组活动的整体方向,考虑组员之间互动对活动效果的影响,运用发展性模式,搭建好内部交际空间,最大限度地释放小组成员的成长潜力,鼓励他们充分、真实地表达自我,分析职业生涯规划中各类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适时恰当地介入引导,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确保小组探究活动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个体在面对新情景,且必须表明自身态度时,心理上会出现新、旧认知相互冲突的情况。为了消除这种不适感,个体在心理上倾向于否认新认知或寻求更多有关新认知的信息,逐渐接受新认知、剔除旧认知,最终获得心理平衡。
   
    现阶段而言,很多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知识的了解较为片面,主要依赖于新媒体、课堂等,缺乏现实成功案例的支持,进而否定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为此,小组工作中,社会工作人员除了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导入外,还需进一步拓展信息来源,提供一些现实成功的案例支持,形成大学生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认知。
   
    3.3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中社区社会工作的开展
   
    相较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的服务范畴更广,所涉及的服务对象数量较多,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个体特性的关注度,但却有利于提升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最大价值的产出。在此过程中,高校作为育人为主的阵地,有着多重的资源优势,组织展开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讲座等活动,能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基于此,高校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建设,以人才发展为基本切入点,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联系,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提供更强有力的平台支撑,是进一步延展系列工作成效的关键一环。为此,社会工作者可充分发挥社区的学校功能,集聚更多的优质资源支持可以通过开设相应的帮助窗口与集体培训的方式,使得大学生能够了解相关的就业信息资料;建立法律援助窗口,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法律知识内容,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维权意识与防范能力[4];以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为主题,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营造浓郁的人文空间,吸引大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并实现更为丰富的信息供给,由此深化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性认知,引导他们对新认知的情感与态度,为系列实践活动的展开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以社区为单位展开社会工作,还可对家庭产生影响,进而强化人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帮助其积极应对激烈的社会环境挑战,进一步提升他们服务社会的能力,对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作用显着。
   
    如此家庭成员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强化,亦可对大学生认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之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在身边成功案例的启示下,激发他们的积极认知情感,并使之获得更多的职业生涯规划信息支持,是其相关意识及行为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3.4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中行政社会工作的干预
   
    相比与上述三种专业方法,社会行政更多的是发挥间接性影响作用,强调社会工作者通过影响政策的方式,为大学生争取更多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资源支持,实现其潜能的最大释放,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目标追求。
   
    具体而言,社会工作者要认真解析国家系列政策走向,充分利用相关部门的理论,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信息支持,逐渐明确其具体范围及内容。在此基础上,信息化时代生态下,充分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宣传力度,如微信推广、微博互动等,实现理论知识的形象化、直观化呈现,迎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心理需求,面对更为宽广的互联网用户开放,可进一步扩大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力,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逐步形成一种潮流,可有效强化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同时,社会工作者还需扮演好联系资源的角色,关注学术领域研究动态,引导其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领域研究的深入,不断发展适合我国本土化特征的理论,丰富成果支持,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的科学化、系统化发展,从而促进大学生良好意识形态的生成,建立他们积极正确的情感与认知,并不断向实践层次转化,最终实现自我升华,有利于其更好地迎接未来经济社会竞争挑战。
   
    如上所述,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制度,是由政府或民间组织提供的一种规范化、专业的服务,在引导社会主流文化追求变化方面的职能和作用毋庸置疑,充分利用行政方法,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
   
    结论与思考
   
    综上所述,目前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完整案例少之又少,仅仅学校两次理论讲座的意义不大,影响甚少。因此,社会工作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广泛运用迫在眉睫。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助人自助”,以为民解困为宗旨,社会工作可以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起着质的飞跃,可以帮助大学生对自我职业生涯引起重视和慎重规划,是突出其本质价值的重要体现,作为一项相对庞杂的系统化工程,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以及行政工作等几种方法展开,并采取有效手段,以更好地服务大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他们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要更多地介入发展领域[N].中国社会报,2015-12-25(005).  
    [2]杨胜男.应届大学毕业生待业期间的社会工作支持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8.   
    [3] 王思斌.社会工作要更多地介入发展领域[N].中国社会报,2015-12-25(005).   
    [4]金成浩.大学生就业指导引入社会工作的措施探讨[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24):223.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原文出处:田梦琪,陶宇.社会工作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中的实践[J].江苏科技信息,2020,37(25):61-63.
相关标签:社会工作师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