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职称论文

水土保持中的生态修复措施探究

来源:绿色科技 作者:张菊梅
发布于:2020-10-13 共3404字
    摘要:指出了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发展,要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就要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未来发展目标,将水土保持中的生态修复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此,从水土保持中的生态修复特点出发,着重探究了水土保持中的生态修复内容及措施,以促进建设“美丽中国”良好生态环境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环境保护

水土保持工程师论文
   
    1 引言
   
    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生态修复从基本涵义上来讲,就是生态环境平衡被打破后,为了尽快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深层次合理分析,然后赋予针对性的、效果显着的辅助措施,来强化生态建设管理,最终实现短时间内提升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增加自我修复能力的目的。从根本内质来讲,就是要通过生态修复技术手段,来达到优化控制水土流失,强化生态建设成效的目的,以满足人们对生态的实际需求,完成生态修复对水土保持的价值与目的。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全国水土流失程度主要以中轻度侵蚀为主,其中,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近80%。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踏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态修复之路,来综合防治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我国水土流失已呈现出面积和强度逐年减少、逐步降低的趋势,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减少88万km2,减幅达45.5%。不难看出,只有根据时代变化,不断通过宏观的角度分析生态修复的特征和优化措施,才可以构建出一个稳定的、全新的、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建设格局。
   
    2 水土保持中的生态修复的特征
   
    2.1 生态修复依赖自然自身循环再生特征
   
    生态修复一个最主要的特性,就是它依赖于自然环境自身强大的循环再生能力。通过人为的干预集合,来充分利用区域中的自然资源进行生态修复,控制水土流失在合理的范围中,最终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新时代“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金山”的环境意识不断增强,通过多年的生态修复技术保持水土的实践经验证明,在我国降雨量较多的地区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充分利用大自然自身的力量,建造循环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也取得较好的效果,较大面积的改善了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有利的控制住了水土流失的程度。充分利用生态修复的自然环境强大的循环再生能力特征,是促进绿色生态文明发展和加快水土保持防治进程的重要手段,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重要经验。
   
    2.2 生态修复建设与水土保持相互依存特征
   
    生态修复除了较依赖自然自身循环再生外,还拥有与水土保持相互依存的关系特征。水土保持在生态修复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作用,防止水土流失是当前我国生态修复的首要工作内容,它也是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主体。只有通过合理科学的规划,加快提高地表植被的覆盖率,建立起区域型的生态微地形,改变这一区域土壤中水分的渗透率,人为影响地表径流的运动,切实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才能达到优化水资源配置和调节地表径目的,完善生态修复效果。
   
    2.3 生态修复具有显着经济效益特征
   
    生态修复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需要前期的大量精力资源投入,但是它也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提升整体的社会效益。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一些区域中,生态遭遇了严重破坏,环境在不断地退化,而随着绿色植被的数量逐步增加,通过绿色植物进行生态修复之后,则可以有效地改善局部小气候问题。通过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数据不同时期的对比分析,气候和植被改善后,将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面积,有效的控制土壤侵蚀沙化,进而提升在治理防护区域的农作物产量,从而切实提升整体的社会经济效益。
   
    3 水土保持中的生态修复的措施建议
   
    3.1 加强生态修复宣传,树立良好环境意识
   
    绿树成荫,花香扑鼻———理想家园靠大家。想要提升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就要从思想源头上做文章。首先,要树立人们的良好环境意识,在水土保持的生态修复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展示利用生态修复为人们带来的益处,加大生态修复优化作用的宣传,提升人们对生态修复的思想意识和知识水平,切实让人们体会它为环境改善带来的良好作用,督促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态环保行为习惯;其次,在生态修复实施开展的实际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思想,研究出合理的可落地的有效措施,切实为生态环境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例如,全面推广防止水土流失工程时,对治理区域要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性方案与计划,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到工程的建设中;最后,施工过程中,要及时调整相关方案与措施,完善技术线路,实施改革补助等,从而切实的进一步加大方案的治理与优化力度,以确保工程的建设更加切实有效的符合时代的发展,真正实现将人工优化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有效结合。
   
    3.2 保护河流生态,增强蓄水保水能力
   
    水土保持中的生态修复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河流生态系统退化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通过生态修复技术来保持河流的弯曲度,恢复河流的纵行连续性以及横向连通性,实现河流形态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有效的蓄水保水。例如,对河流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时,要通过生态混凝土等方式修复季节性河道的设施,然后要构筑植被覆盖率高的护坡,通过植被的根系加固力,加强对水土的保持力度,来减少地表径流运动造成的泥沙流失进入河道,从而大大降低了水库和河道等水利设施中的泥沙含量,节省了河道水库的库容量。应对汛期时,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可以对洪峰进行调节,提高河道应对较大洪流的能力,保证设施的安全,减少对于设施本身的冲击,延长使用寿命。同时,生态修复后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蓄水能力,在枯水期为地表径流补充水源,增加水生植物群落以及生物群落种类,对恢复生态河流环境的多样化也有十分有利的作用,极大的促进了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有效科学地保持水土。
   
    3.3 加大资源投入,助力保持水土“六大修复”
   
    生态修复不仅有利于促进水土保持的建设,加强对水土流失的控制与管理,而且在满足水土流失中的治理需求的同时,从源头上真正做到水土流失可持续性的防治。然而,要重视水土保持的工作,落实生态修复需要通过特定的技术与方法开展,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投入。如设立专用于水土保持的专项资金,将水土的保持工作落实,以便辅助各项工程施工的有效进行。在实践中切实有效地开展六大生态修复措施:
   
    (1)休林禁牧,构建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
   
    (2)退耕还林,最大程度的降低人为的破坏生态环境的影响。
   
    (3)大力植树营造防护林,将防护林依据地势以及土质状况科学化种植。
   
    (4)大力规范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实现农田环境生态化。
   
    (5)综合治理农业生态,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6)优化调整能源结构以及产业结构,通过退屋还林生态移民等方式来进行修复管理生态环境。
   
    3.4 健全法律监管,加大环境修复管理质量
   
    目前,我国对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落实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够完善,无法对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工程的监管提高生态修复积极性。所以,要积极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建立完整有效的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工程法律体系。同时保持水土资源的工作具有可持续性,不是简单的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它更加需要加强工程的管理,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例如,在生态修复建设资金的管理上要做到责任明确,相关管理的责任人需要明确落实具体的监管责任,实行最严格的水土保持方案审批,以保证工程的质量与效益的共存。同时,要实施水土保持最严厉的管控机制,将水土保持法作为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监督管理职责落到实处。
   
    (1)要建立严格高效规范有序及系统职责完备明确的监管体系。
   
    (2)要实行最严格的水土保持执法以及水土保持事中事后监管,通过约谈通报、信用惩戒和行政处罚等综合监管手段,来严格查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3)在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约束惩罚错误的行为,来实现水土资源生态修复的可持续实施,为实现绿色家园梦想打好基础。
   
    结语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利用生态修复的有利特点,以及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才能真正有效的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效率和质量,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建设绿色“美丽中国”良好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王行斌.水库建设过程中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分析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8(2):143~144.   
    [2]林建虎.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现代农业,2018(12):74.  
    [3]侯涛,王丹,黄滔.生态修复在水电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540(31):294~295.  
    [4]王金梅.浅谈祁连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21):43,45.
作者单位: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国有三门峡河西林场)
原文出处:张菊梅.基于水土保持的生态修复特征及措施研究[J].绿色科技,2020(02):55-56.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