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职称论文

毛尖茶茶艺表演中牙舟陶茶具设计研究问题及必要性

来源:西部皮革 作者:刘志勇
发布于:2020-09-18 共6797字

  摘要:茶艺表演是以茶的品鉴为主要线索的综合艺术,观者的视觉以茶艺师肢体语言的流动而转移,茶具作为茶汤承载之器,更成了观者的视觉中心。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关于茶艺表演中涉及具体茶叶品牌的针对性茶具设计研究文献极少,进而提出了毛尖茶茶艺表演中牙舟陶茶具设计研究问题及必要性。文章最后通过对茶艺的缘起、茶具美学分析,毛尖茶物质属性、人文内涵等研究,最终得出毛尖茶艺表演牙舟陶茶具设计策略。

  关键词:都匀毛尖; 茶艺表演; 茶具设计;

目录

  1缘起………………………………………………………………1

  2茶艺及茶器具美学特点………………………………………………………………2

  2.1关于茶艺………………………………………………………………3

  2.2茶艺中的茶具………………………………………………………………3

  2.3茶具的美学特点………………………………………………………………3

  3都匀毛尖及牙舟陶茶艺茶器具设计策略………………………………………………………………4

  3.1都匀毛尖茶………………………………………………………………5

  3.2铁茶艺表演中牙舟陶茶具设计策略………………………………………………………………5

  参考文献………………………………………………………………6

茶艺

  1 缘起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唐人茶圣陆羽遍访名茶著《茶经》,宋时骚人墨客斗茶为乐,到人生日常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历经数千年发展,成了民众日常不可或缺必需品,茶文化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茶艺表演则构成了中华茶文化中最具艺术表现和视觉美感的精华。它综合了音乐、表演、舞台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等艺术形态的综合艺术样式。茶艺表演是以茶的品鉴为主要线索的综合艺术,观者的视觉以茶艺师肢体语言的流动而转移,茶具作为茶汤承载之器,更成了观者的视觉中心。通过文献检索关于茶艺表演的文献主要包括 (1) 茶艺表演服饰类文献; (2) 茶艺表演音乐类文献; (3) 茶艺表演舞台设计类文献; (4) 茶艺表演流程鉴赏类文献; (5) 茶艺表演茶具类文献。从文献中可见对茶艺所涉及的艺术要素所进行的研究还是较为充分的,但检索也发现都匀毛尖茶艺相关文献极少,而其中涉及毛尖茶具的文献更是处于空白。第四届"广东省茶艺师专业技能大赛"金奖作品《玉茶言德》茶艺师吴晓蓉介绍,选用恩施玉露绿茶是茶名与茶艺主题同有"玉"字;其次玉之温润、鲜嫩与绿茶品质特点相似。茶具采用仿汝窑瓷器,因其胎质细腻丰润,釉层肥腴莹润,质感与色泽都与玉相呼应[1].好的茶艺作品离不开茶、器、主题立意的完美契合。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都匀毛尖,在茶叶领域占有重要席位。毛尖茶艺表演作为其重要营销宣传方式,有必要通过对茶艺中茶具美学特点的分析,总结毛尖茶艺表演中牙舟陶茶具设计策略,为设计适宜的毛尖茶具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2 茶艺及茶器具美学特点

  2.1 关于茶艺

  茶艺是在中国茶道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中国古老茶文化一脉相承,经历了汉晋萌芽,到唐代陆羽时期茶道已成熟完善,其论著《茶经》对茶叶采制饮用等理论做了系统论述,宋代斗茶兴行,被称为"茶百戏",明清时期发起来的散泡茶更是沿用至今。上世纪七十年代,台湾茶人范增平先生提出了"茶艺"概念,称之为可看、温、饮、赏的全方位艺术,创造了范式茶艺三段十八步行茶法把禅、道、儒思想融贯其中,对中国当代茶艺文化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茶艺表演是在茶艺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通过各种茶叶冲泡技艺的形象演示,科学地、生活化地、艺术地展示泡饮过程,使人们在精心营造的优雅环境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操的熏陶[2].茶艺艺术介入大陆地区后,随着茶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各茶产区政府宣传意识的增强、茶企品牌理念的觉醒,特色茶馆的涌现,茶博会的举办等为茶艺表演的发展提供了优渥土壤。

  2.2 茶艺中的茶具

  饮茶用具经历了由兼用到专用的过程,也是茶文化不断成熟的过程,汉以前茶具同食器、酒具兼用,茶文化初期并未分离出饮茶专用器具。茶具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汉辞赋《僮约》中,到唐朝茶具已非常丰富,《茶经》煮茶品茗茶事所用器具达二十四种之多。相比前人繁琐的茶事用具,当代茶艺茶具根据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为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进行了精简,依茶事活动繁简情况或茶人喜好,茶具进行自由组合,一般主要包括:茶壶、茶炉、公道杯、茶杯、茶匙、茶叶罐等,而其中茶壶、茶杯、公道杯是茶艺中的主角。

  通过水与火的的洗礼,茶汤在茶具中孕育而生。茶具扮演了承载茶汤和人们品鉴茶饮的重要媒介角色,茶具形态、质地、色泽、装饰如果得当就能更好映衬茶的特性。茶具作为茶艺表演的视觉中心贯穿整个表演流程,重要性不言而喻,设计巧妙的茶具能融合茶艺舞台的氛围、茶席的特点、茶人的气质、茶艺的主题风格等,给茶艺表演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2.3 茶具的美学特点

  2.3.1 功能之美

  茶具作为茶汤承载之器首要作用是满足物质承载的功能,合符茶人的饮用习惯,提供便利。不同饮茶方式对茶器的种类及功能需求也不尽相同,组成或有增删,功用亦有出入,依据各自特点演化出相应茶具。以宋人流行的点茶法为例,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中依据各茶具功用,按宋时官制分别委以"韦鸿胪、金法曹、漆雕秘阁、竺副帅"等官位、名号,称其为"十二先生",以物拟人,从称谓中可对其功能作用形象的传递,了然清晰。一套茶具虽小却好似一个王国中枢系统功能完备,各司其职。

  现代饮茶方式是清明散茶法的延续,在传承的同时也发展了地方特色。潮汕工夫茶认为好的茶壶应具有"小、浅、齐、老"的特点。工夫茶以浓著称,讲究小口慢啜,细细品味,壶小如橘;壶身浅方能滞留茶香,不会蓄留水,就不会破坏茶叶原有味道;齐也称为"三山齐"即倒扣茶壶于水平面时壶口、壶嘴、壶柄同一水平中轴线上,这看是形式对称的美学法则体现,然则是为茶人注水、握拿、斟茶等更为方便易用。

  2.3.2 形式之美

  茶具的形式之美,既有茶具造型之美也有茶具配合表演中的形式之美。在茶艺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出现了优秀的时代审美特色茶具,当代文创设计的兴行,茶具的形式层出不穷,巧思精绝,不乏巧妙作品出现。

  宋代茶具形式之美纤细与敦厚并存。广口、小足、斜壁,始烧于宋代的斗笠碗,形制俊秀纤巧,因如同倒置斗笠而得名。同时期备受推崇的建安茶盏则壁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源于明朝正德年间的紫砂茶具艺术形成了光素、筋囊及花器三大壶式。光素器表面光素平整,壶身成几何状,细化有圆形器和方形器,其讲究点线面的构成之美。筋囊又称锦囊,手艺人把南瓜棱、菊花瓣等曲面等分合围成器型。筋纹曲面以壶扭为圆心,均分发射至壶口,再对应蔓延到壶体直至壶底,筋囊器线面繁复讲究流畅均衡之美,任意转动壶盖,筋纹都上下对应严丝合缝。花器装饰性最强讲究雕刻塑形,通过半浮雕、浮雕手法把茶壶通体设计成植物或动物形式,其次也有手艺人把壶扭、壶嘴、提手设计成动植物造型或在壶体装饰浮雕纹饰。

  茶艺中茶具与表演搭配的形式之美,在地域茶艺中识别性高,最具地方流派风格特点的当属四川长嘴壶茶艺,壶嘴可长达一米有余,初是为便于给茶馆里拥挤的茶客添加茶水,后经艺术加工在吸收川剧、武术、舞蹈、禅学等艺术基础上逐渐成为一门独特的综合艺术。

  2.3.3 意境之美

  茶艺表演中茶壶的选取在符合特定茶艺类别,满足功能的同时,也能通过茶具彰显茶艺的意境之美,如《半轮·壶》茶具通过中国意象在茶具中的融合运用,极具意境美趣,把中国美学运用恰到好处。正如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言"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3]."茶具亦可寄托茶人之志趣,方寸间有大千世界。半轮壶体采用扁平鹅卵石的形状,平视壶嘴到尾部水平延出,成黛墨色,往上合围借用凝练山峦为壶盖,斑驳蓝绿釉色如春山起于平湖之上,铜质把手弯成半轮明月挂与平湖之间,山峦之上,意造出时空感。品茶凝视恍惚中已寄心身于春山月夜平湖间,给茶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意趣。清庭设计的两忘角茶器,造型上采用上方下圆组合,寓意天圆地方、物我两相忘,寄托人生一世,无为"圆滑、方正"规矩所缚,悠游自在活出真我。吃完这杯茶,世间再无烦事。

  2.3.4 材质之美

  一路走来制作茶具的材料家族在不断扩大,从最早出现的陶质茶具铜金银锡等金属茶具,到瓷质紫砂茶具的出现,木竹漆器茶具,再到现代玻璃茶具等,人们对茶具材料包容性越来越大,且根据材质性能创造出了丰富的茶具供人们挑选。材料的自然质地及艺术处理手法的不同让茶具展现的肌理美也各具特色。陶类茶具质地朴实粗野敦厚,给饮茶者田园山野静谧之味;瓷质类茶具光洁温润质如玉石,敲之音脆悠长给人爽朗明快之感;漆器茶具材料性质稳定自然环保,质轻耐用,手感光滑细腻隔热效果好;金银茶具高档贵气色泽明亮,铜铁茶具厚重朴实有沧桑时间沉淀的历史感;琉璃类茶具通透洁净与汤叶辉映成趣。单件或套装茶器具除了单一材质制作外也有不同材质组合设计的,丰富了茶具的质地美感。如我们的金属茶具中铜壶、铁壶在壶体、壶盖或提手处以黄金白银材料錾刻出装饰图案进行镶嵌装饰。对陶瓷类茶器具壶体或茶杯局部编以竹藤等起到隔热便于拿捏的同时也展示了不同材料的搭配美。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龙泉窑青瓷茶碗曾"底有璺一脉,相国因使聘之以送之大明,募代以他瓯。"寻求而不得后,"明人遣匠以铁钉六钤束之"破损修复虽是无奈的退让,但"绊如马蝗,还觉有趣"马蝗绊茶瓯却成了日本的国宝。

  2.3.5 色彩之美

  茶具色泽质地差异会给人不同的愉悦感受。茶具表达色彩之美方式有通过茶具材料质地特性展现色彩之美,如金、银、陶、瓷竹木的材质色彩。有通过茶具表面装饰性展现色彩之美,如对瓷器施以不同釉色色彩、如元青花、明清彩绘,进行茶具表面图案色彩设计如漆器图案、漆画绘制等。从物质光学原理看,茶具的色彩会直接影响到茶汤色泽的变化,针对唐代流行的煮茶法,陆羽评价茶具"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红白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宋人蔡襄在《茶录》中提出"茶色白,宜黑盏"宋代斗茶认为茶在冲泡后呈乳白色为最佳,使用青黑色茶盏最能呈现茶的色泽,斗茶的评价标准使建安黑盏备受推崇。

  唐宋茶叶种类和饮用方式的单一造成了对茶具色彩优劣评价标准的唯一性,今天随着茶类的丰富,出现了绿茶、黄茶、青茶、红茶等六大类。由于制茶工艺的差异,不同茶类冲泡时茶汤色泽也不尽相同,所以时人对茶具色彩评价少了优劣之分,主要在泡茶时选取和茶类茶色相适应的茶器具即好、适合即美。相对唐朝煮茶、宋朝点茶斗茶活动形成的对茶具色彩质地审美的单一性,当代对茶器具的审美更包容,对美的评判标准更多元。

  3 都匀毛尖及牙舟陶茶艺茶器具设计策略

  3.1 都匀毛尖茶

  都匀毛尖又名"雀舌"属绿茶,曾屡获殊荣,主产于都匀螺蛳壳、团山、大槽一带。地处云贵高原,属亚热带气候,年均降雨量在1431毫升,山高林茂多峡谷溪流,常年云雾笼罩日照稀少。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把都匀毛尖品牌打出去"指示精神,对都匀毛尖给予了高度赞誉。2015年在巴拿马博览会都匀毛尖茶荣获金牌百年庆之际,耗资4.2亿元、占地136亩的以巴拿马博览会中国馆为蓝本的全木仿古建筑群,正式开园。2017年毛尖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示范区获批成立,正如黔南州茶业协会刘世杰会长所说"这意味着黔南的茶,才叫都匀毛尖,代表了唯一性。"毛尖茶品牌建设迈入新征程。

  3.2 毛尖茶艺表演中牙舟陶茶具设计策略

  3.2.1 依托牙舟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片效应

  牙舟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黔南地区与毛尖茶并驾齐驱的又一璀璨明珠,源自明洪武年间,历史悠久,被誉为民间十大名陶之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群艺术家到平塘牙舟镇进行艺术创作,开创了牙舟美术陶,载誉海内外。随着西部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富有地域民族文化特色质朴、粗犷的牙舟陶产品成为了黔南游客最为钟爱的特色产品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说牙舟陶代表了黔南特色,蕴含地域基因识别度高,是黔南的一张活招牌。如茶艺师所言展现地方民俗茶艺宜用当地的茶具方显特色。如果毛尖茶茶艺表演茶具有牙舟陶这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片的加持,利用地方风物,体现贵州独特地域风貌,传达都匀毛尖茶文化特点当能起到更好的宣传效应。

  3.2.2 依据毛尖茶的物质属性而设计

  茶叶的品质特点为茶艺表演之根本[4].茶艺表演要突出主角是茶之美,音乐、舞台、茶席、表演等都是为了配合衬托茶这个主角,一切以体现茶之美为服务。作为茶艺表演的视觉焦点-茶具,它的样式、意味等变得尤为重要。茶艺表演茶具如何体现毛尖茶品牌的特性、展现毛尖茶高端云雾绿茶的品质,找到两者的共振点、相益得彰。陆羽关于茶色与茶碗色彩的论述,蔡襄对斗茶中建安青黑釉盏的推崇值得借鉴。牙舟陶作为民间用陶经过不断研究尝试,当前有传统土釉和玻璃釉,釉色丰富有乳白、蓝色、绿、紫土黄色褐黑色等。而陶瓷特有的"窑变现象"更为牙舟陶釉色的丰富性提供能更多可能。根据毛尖茶高山云雾绿茶的茶性特点,茶具设计时,茶具造型需飘逸轻盈灵巧,牙舟陶茶具釉色可选择玻璃釉中的"蓝绿冷色系,以茶壶之色反衬茶之色泽。而毛尖茶红茶茶品的茶具则可以借用牙舟陶中"当地铁矿土和草木灰调制"的土釉历史厚重感,茶具设计造型宜敦厚稳重,展现茶色美和古朴气息。

  3.2.3 凭借地域文化装饰而设计

  毛尖茶产地黔南是少数民族自治州有丰富的地域民族文化资源,把茶艺茶具与地方民族文化元素结合,产生独特装饰风格茶具,以适应茶艺表演内容。我们在贵州举办的历届茶艺大赛中有看到茶艺师着贵州本土民族服饰及民族元素在茶席设计中点缀等但相应的茶具道具却鲜有民族地域特点,与其他地区不同茶叶品牌展演的茶艺茶具并无差异。其中原因有茶人对舞台效果、茶席设计、服装等更为重视,忽略了茶器具,其次市面上针对地区某一茶叶品牌茶艺设计的茶具处于空白,茶人无从选择。如果地方茶器具应用当地民族文化元素,在视觉上提供地域文化识别,在品牌识别度和传播效应会更好。"天下一家"国礼茶具的设计研发思路可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借鉴。知原悟造文创品牌创始人孙文涛、曹小兰联合设计的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指定部长礼"天下一家"白瓷功夫茶具,选用了当地德化白瓷和功夫茶具为载体,融入了闽南传统民居"古厢"造型及商船出海乘风波浪浮雕图案,传达了闽南作为古海上丝路重要港口及人们下南洋的传统,巧妙的表达了闽南文化和海洋文化。国礼茶具在装饰上体现了此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的地方特色,也寄予了未来金砖五国的合作将继续乘风前行不断深化的愿景。福建作为茶叶的重要产区,曾通过海上丝路远销欧洲,用此款"天下一家"茶具也很能很好映照这段历史。

  3.2.4 依据茶艺表演主题内涵而设计

  当代茶艺表演形式从主题内容看有表现历史性茶艺如宋代斗茶、明清盖碗茶;表达民俗茶艺如白族三道茶;表现宗教茶艺如禅茶、太极茶等。随着大众的包容和茶艺师的不断创新,更多的出现了反应当代生活旋律的茶艺主题作品。主题立意是茶艺师对茶艺创作设定的内在脉络,是作品的灵魂,并通过表演的外衣贯彻整个茶艺流程。对于当代生活主题茶艺的创作,管宛嫦在《茶艺表演主题创新浅析》一文中提到要把握时代脉搏,践行国家政策;根植传统茶艺,点亮地方特色[5].其指导创作的茶艺作品《千年茶缘丝路牵》、《峰荟·茗聚江南》分别荣获2015年、2016年广东"万象杯"茶艺师职业技能竞赛师生组团体银奖、师生组团体金奖。近年随着政府大力打造毛尖品牌政策导向,在举办的系列茶事活动中创意性毛尖茶艺也不断出现一些好的经典作品,茶艺师们根据毛尖茶茶性、产地人文、生活话题结合当代审美创作出相关茶艺主题作品。作为毛尖茶艺茶具配套设计可以根据相关茶艺主题内涵进行针对性的开发,独具匠心的茶艺主题也会激发设计师优秀的茶具创意,同时让贴切的茶艺茶具更加彰显主题思想,提升意境表达。

  3.2.5 依据毛尖茶历史文脉而设计

  都匀毛尖茶有优秀的历史和文学史料,相传古时都匀老蛮王卧病,女儿们为求药治病,在云雾山上遇绿仙雀带来茶叶、茶种治好老蛮王的典故,毛尖茶由此而来。《都匀市志》记载毛尖茶在明朝已为宫廷贡品,曾深受崇祯钟爱,被赐名"鱼钩茶".清朝时期寨主领导族人们智斗官府反抗繁重的茶叶苛捐杂税的历史。《都匀县志稿》"民国四年,巴拿马赛会曾得优奖,输销边粤各县,远近争购,惜产少耳。"1956年围寨青年团员毛尖千里寄主席,毛主席回信题名毛尖茶,还有习近平同志把毛尖品牌打出去的热切嘱托。地方志献、民间传说、历史文人、毛尖茶诗词描写等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区别于其他茶叶品牌独特的文化基因,都可为毛尖茶具设计提供养分,改变茶艺表演中"千壶一面"的现象。文创设计讲究历史文脉、文化根源,毛尖茶艺茶具设计亦是。毛尖茶也需寻根溯源,进行茶艺茶具创意开发设计要紧贴都匀毛尖茶历史文化作为设计点,强调毛尖茶历史文脉的连续性,把历史的文化密码最后通过茶艺表演中茶具实的载体传达出来。通过叙述故事的形式在进行茶艺表演时不只是对毛尖茶物质自然美的展示,更是对毛尖茶文化美的叙说。

  参考文献
  [1]卓敏,吴晓蓉。茶艺表演作品编创的理论与实践剖析---以2010年广东省冠军茶艺《玉茶言德》为例[J].农业考古,2012 (5) .
  [2]覃红燕,施兆鹏。茶艺表演研究述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5. (8) .
  [3] 周积寅。中国画论[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4]卓敏。小议茶艺[J].广东茶叶,2007 (3) .
  [5]管宛嫦。茶艺表演主题创新浅探[J].艺术科技,2017 (6) .
  [6] 陆羽茶道院的博客http://blog. sina. com. cn/s/blog_5cf333af0102xgdi. html.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原文出处:刘志勇.茶具美学及毛尖茶艺表演中牙舟陶茶具设计策略[J].西部皮革,2019,41(16):30-32.
相关标签:高级茶艺师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