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对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全覆盖的理解到内审机构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评价职能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实施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进行探索。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
2013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对审计监督提出了全覆盖的要求,2015年两办联合发布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提出“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建立健全与审计全覆盖相适应的工作机制,统筹整合审计资源”。党的十九大之后,审计全覆盖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审计署出台了《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指导和监督的意见》。
一、正确理解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
1. 审计项目全覆盖。
根据《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包括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履行经济责任领导干部的审计。实现内部审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横向就是要在一定周期内,对高校内部所有的人、财、物实施审计。纵向就是循着资金链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审计监督。以经济责任审计结合预算执行及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轴纵深推进内审工作,强化内部控制,实现对人、财、物等的审计全覆盖。
2. 审计职能全面发挥。
充分发挥确认、评价、咨询的审计职能,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将所有审计对象分别划分不同审计频次,对重点部门重大资金重点关注,实行内部审计全覆盖,使高校内部审计各项职能都要履行到位,不能顾此失彼。
二、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实现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高校审计部门的地位、独立性和权威性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由校长直接管理。但审计资源不足的矛盾尤为突出,严重影响着高校内部审计的全覆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高校审计人员的配备不足,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规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数量应不低于教职工总数的2‰”,经过调查了解17个高校审计处的人员配备,均达不到最低比例。以我们学校为例:审计处共7个人,占教职工总数不足1.6‰。
2.审计人员的质量以及专业水平有所欠缺。目前高校缺乏专门的审计复合型人才,专业知识水平、沟通协调能力与全覆盖审计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审计人员主要是审计、财务、工程专业为主,加上审计工作的专业性非常强,经验难以适应内部审计全覆盖的工作要求。
3.高校的审计平台还处于较低水平,信息化程度不高。对结构性数据采集比较容易,对非结构性数据采集有些困难,综合分析数据只能停留在表面上,未能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无法将海量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来发现其中的线索,审计的效率和质量都不高,很多新技术还没有应用到审计实务中。
4.高校内部信息共享程度不高。内部职能处室之间信息化子系统各自为政,数据信息的传递共享还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没有打破壁垒集中存放和处理,缺少有效的管理平台来实现,极大程度地制约了审计工作的及时开展,影响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三、推进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的思考
1. 全面统筹规划全覆盖审计工作。
首先制定高校内部审计规划,依据学校重点工作任务,审计历史信息及整改效果,确定审计工作的重心及审计频次,结合当前审计全覆盖的目标,制定详细的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再就是构建纵横交错的全覆盖框架体系,横向按照各职能处室、学院、附属单位等各单位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展开。纵向按照以资金链为主线贯穿整个活动流程的全覆盖实施。其次建立重大项目、重大专项资金跟踪审计,重要控制活动及重大经济风险领域进行全覆盖审计,对重大经济风险领域实施全覆盖。最后要防范审计交叉处的监督,避免纵横之间的重复审计。
2. 重视有效配置审计资源。
以风险为导向配置审计资源,全方位梳理分析经济业务活动,整合分类学校内部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把高校内部审计资源优先安排到高风险领域,以确保审计目标的有效实现。再按重要性原则投入审计资源,安排具有典型性及代表性的专项审计项目,查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提出具有示范性的建议,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审计效果。
3. 积极整合各方面审计资源。
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不断提升内审队伍专业胜任能力,需要积极利用各类审计资源,保障审计全覆盖的实现,有效提高内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施。
(1)提高内审人员素质。根据本部门内审人员的具体情况,不断提升内审队伍专业胜任能力,进行跨专业培训,积极推动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努力培养审计复合型人才。引进大数据分析人才,规范审计制度流程,建立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型,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内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2)建立辅助专家库,扩充审计资源。积极利用学校各职能部门中和审计相关的资源,吸收兼职审计员,聘请外部关联单位的专业管理人才,建立辅助审计专家库,完成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审计任务。
(3)共享高校间的审计资源。建立高校审计资源库、审计项目库,分享审计成熟案例,交叉学习,提高高校审计资源,整合审计水平和审计项目联动的整体效果。
(4)合理利用外部审计力量。整合和利用社会审计组织等外部力量,购买社会服务,把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相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形成一种“购买服务+管理”的模式,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解决审计任务繁重和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与困难。
4. 积极探索大数据审计应用,有效提高审计效率。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利用大数据资源,运用大数据思维方法,验证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及合规性,通过数字化审计、在线跟踪审计等审计方法,在有限的审计资源下有效地完成审计任务,摆脱传统的审计方法与思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推进“互联网+”审计,建立和完善校内审计数据库。再就是运用专业审计软件,提高审计工作能力、质量和效率,在有财力支持的条件下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平台,完善数据共享渠道。
5. 重视审计结果利用。
为保证审计结果的运用,需要建立单位内部审计整改工作机制,确保审计整改落实到位,完善协作联动机制,提高审计意见的整改力度。与学校的组织、纪检监察部门进行整合联动,形成学校审计工作的监督合力,制定后续跟踪审计的规定;明确审计整改工作的首要责任人,即被审计部门单位、被审计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在审计整改中的职责和应承担的责任;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必须要逐条落实;建立审计整改通报公开制度。把审计结果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将选拔任用、年度考核结合起来,增强高校内部审计的实效性和权威性。
高校内部审计是国家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学校内涵式发展、完善学校治理体系、维护学校正常经济秩序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立完善审计工作机制进行内部审计全覆盖,是内部审计机构发挥审计监督职能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祝青.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2018(8):64-68
[5]张冬平.高校实行审计全覆盖的思考[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6):38-41
[3]彭怡秋.高校嵌入式审计模式的构建[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