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应用语言学论文

翻译对文化的促进作用及互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10 共4238字
摘要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各类信息的传播带动了民族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使翻译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翻译是语言文化和信息的主要载体,在翻译过程中,更应关注文字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 同一个词语文化含义各不相同。 简单来说,文化和翻译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在这一背景下,深入对翻译与文化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成为社会各界人士争相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概述

  翻译即将多种语言相互转换, 增强各类文化间的交流。

  语言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也是一种文化符号,蕴藏丰厚的文化内涵。 翻译与文化关系密切,两者相辅相成。 翻译人员作为文化的传达者,其对原语言文化的解读本质上为其与另一文化深入接触的全过程。 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上看,翻译后的作品是由翻译人员精心过滤后的产物。

  学者对文化构成划分方法的不一致,划分结果也存在差距。 部分学者将文化分成四个系统,分别为社会系统、观念系统、语言系统、技术-经济系统共同组成;另一部分学者始终认为文化是由物态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组成;此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类似,将文化包含物质文化、意识文化和行为文化三大重要内容。

  文化以小文化和大文化进行区分。 翻译作为一种小文化,对大文化有着较强的丰富作用,其又受到大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总的来说,两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二、翻译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为了民族文化的发展, 须结合外来文化和自身力量,取长补短,努力弥补自身的不足,实现民族文化的全面发展。 翻译作为引进外来文化的唯一途径,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翻译带动译语文化的发展

  翻译旨在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推动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 文化依靠语言实现传播,而翻译则兼具文化信息存储能力、认知表达能力、文化传播能力等,聚集了我国各民族上千年的精神物质文化,使其具备多维性、广泛性。 由此可以看出,当我们使用文化对某一事物进行阐述或对某种思想进行详细表达时,其本质是传播各项文化。 而翻译则重要的介质,其与大众媒体不可分割,相辅相成。 例如若没有阿拉伯翻译人员,古希腊文化就会销声匿迹。

  鉴于我国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自然科学、历史文学、民间艺术、宗教组织、本土信仰等均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涌现出许多翻译人员, 其被作为中外文化的友好使者出现在各类大型书刊中,譬如玄奘、徐光启、鸠摩罗什等,带动了多文化交流和多文化传播的发展。 以鸠摩罗什为例,其作为一代高僧,精通汉文和梵文,对经文的表达十分准确,文字极为流畅,被誉为"文字典丽、辞喻婉约"的文化使者,且与真谛、玄奘、不空一道并称"佛经四大翻译家";利玛窦将数学、物理、地理等西方书籍引入中国,并翻译成为汉语,开启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先河,推动了我国近世文明的发展,利玛窦深入钻研了儒家经典文化,顺应了我国文化的发展,将《四书》翻译成为拉丁文,对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翻译使译语文学更加丰富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掀起了西学东渐的浪潮,使跨文化交流呈现多层次化、多样化发展,尤其是汉语与英语的学习,取得了显着成绩。 大量外来词汇涌进汉语文化,成为全民争相关注的新课题, 各类翻译作品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与我国民族文化有机融合,成为一种全民趋势。 譬如国人主张享受生活(enjoy your life)、出租车(taxi)、电子邮(E-mail)等逐渐成为国人的日常用语。 同时,大量的英语缩写得到了广泛应用,如 NBA(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VIP(very important person)等备受青睐。 诸如此类词汇使汉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让国民能用更为生动形象的词汇表达汉语文化中不存在的各类事物。

  从本质上看,翻译是对文化作品的完美诠释,仅凭机器翻译难以表达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涵义。 我国最早的翻译高潮出现在 18 世纪末期,中国文学读者开始阅读大量的外文书籍和小说,使中文知识分子摒弃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将小说列入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的行列,小说正式进入文学领域。小说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带动了传统写作技巧的变革,给我国学术界甚至是近代文化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因此,翻译对我国文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有助于语言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与此同时,翻译引进了全新的思想内容,对话剧、新诗的发展至关重要,对后代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尤为深远。
  
  三、文化与翻译的互动关系

  (一)翻译活动的范围取决于民族文化

  翻译活动受到民族心理开放程度的影响,若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开放程度较高,则翻译活动更加容易开展。 一种独立的文化是难以自我满足的,必须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才能得到发展,否则只会逐渐衰落直至消亡。 文化不仅可以促进翻译活动的发展,同时也会在某些方面对翻译活动起到制约作用。 闻一多先生曾表示,中国、希腊、印度和以色列的四种文化同时发展,其中有三种文化发生了转变,有的转变给亲人,有的转变给外人,但是主人自己却没落了。 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只敢给予却不敢接纳,而中国在敢于给予的同时,并不是非常害怕接纳,因此最后仍旧是自己文化的主人,但是也仅仅是躲过了没落这场劫难而已。这里的"给予"是指文化输出,"接纳"则指文化输入 ,这两者都和翻译活动密切相关 . 不敢接纳外来文化的这种意识与心态,即上述的思想观念开放程度,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害怕接纳"的状态,也只会如同希腊、印度和以色列的文化一般走向没落。

  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翻译活动受制于文化的需求程度,只有当行为文化、意识文化、物质文化等文化领域对文化的需求程度越大,则这一领域中的翻译活动会不断增多。

  曾经,明代徐光启等人在意识到我国学术落后于他国较多时,主张将西方有价值的书籍翻译成中文,并且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我国文化。 因此在这一时期,我国翻译的国外书籍多以科学技术作品为主。 在"五四"运动后,中国知识分子非常需要革命理论与思想,于是许多译者开始翻译马列主义的经典着作。 在革命年代,大多数的文学作品翻译都用于革命事业当中,因此在当时背景下,许多文学名着的翻译作品并不畅销。 但是同时,在国外并不畅销的革命先进思想与精神的作品却畅销于中国。

  (二)文化的强弱影响翻译活动的形式

  文化的环境与背景决定着翻译作品的进行形式,从翻译的的社会意义角度来看,翻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目的性,属于文化活动。 在文学翻译中,一般越强势的文化越能产生影响力,而弱势文化领域的文化整体影响力较低。 在实际翻译中,具体两种语言的对译更能显示出在文化选材中,强势与弱势的不平衡性。 例如,当希腊被罗马人征服之后,罗马人将希腊作品当做可以任由自己发挥的文学性战利品,随意翻译这些作品。 这种行为与罗马作为"胜利者"的心态有着紧密关联。 并且,佛经在我国历史中的翻译发展过程超过 8 个世纪,可见从东汉到清朝,外来者始终占据主体地位。 在晚清时代,西学东渐现象较为严重,此时《圣经》成为了西方来华传教士中译的主要内容,面对逐渐衰落的晚清社会,传教士经译者明显表现出强烈的历史感与责任感,认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就是将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的生活中拯救出来。 这不仅仅是西方传教士的基督教思想,也是对我国民族文化及政治文化的渗透。

  同时,政治制度文化或行为规范文化也会对翻译活动形式造成一定影响。 在苏联时期,其政治制度决定着苏联翻译家的翻译实践过程。 与西方许多"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不同的是,苏联时期的翻译家在进行翻译时,坚决遵守为人民服务与为社会建设服务的理念,严格按照原着作者的思想、原着表现艺术、原着知识价值选择翻译方式,并且有计划、有组织的翻译出版。

  (三)文化对翻译活动过程造成的影响

  在转换语言的过程中, 需要将不同的交际语境考虑翻译范围之内,使读者感受到译本的自然与妥当。而从这一方面来看,译者需要将译本语言作为主导语言,融合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 但是要将原有语言的主导地位与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语言文化相融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例如美国着名语言学家 Edward Hall 在《超越文化》一书中写到,翻译是一个方面的事情,而让人们相信却是另一个方面的事情。 并且,翻译不仅仅是翻译两种语言, 而是在两种语言体系接触的过程中使不同的两种文化发生碰撞,甚至是不同程度的文明发生碰撞。

  而翻译活动的过程并不仅仅取决于语言因素, 更取决于社会因素以及人们的心理因素。由此可见,翻译所转化的不仅仅是文本,更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中包含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并且在翻译的过程中不断使两种文化发生碰撞,直至相融。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过程,但从头至尾都需要以语言作为媒介来实现。

  一般情况下, 任何两种社会文化都会有某一方面或某一程度的重叠。但是大多数的文化意义却有较大差别,这也是翻译的重点和难点。 在翻译活动中,理解固然重要,但是更需要重视表达。例如,在某一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流传着一篇诗文或者一个故事,那么其中包含的文化因素具有独特性,例如生活态度、宗教信仰、民族感情或个人感情等。甚至许多时候,这些文化因素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如果仅从字面进行理解,则难以挖掘精神内涵, 这样翻译出来的作品无疑不能体现出原作的真情实感。因此,译者必须对文化意义进行准确的分析与翻译, 从某种固定的生活模式将寄存于另一种语言中的生活模式通过语言的转换得以再现,呈现出原语作者的真实情感,达到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译者只是一个文化个体,并不能完全不受自身文化的影响,若译者对某一个翻译对象的文化背景或相关知识有着自己的见解与认识, 也会或多或少的表现在翻译作品当中。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会通过不同语言体现自身文化功底,及时在这一过程中,译者会尽可能排除自己的主观因素, 但是最终结果也难免不带有自身文化的印记。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翻译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在受到各类文化限制的同时,带动了各类文化的发展和变革,这就对翻译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高要求。译者除了具备多种语言能力外,还应有着较强的沟通能力,使语言能力融入到实际生活中,为跨文化交流构建桥梁,进而促进本国文化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雪英。翻译中的文化适应[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
  [2] 李琴。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互动关系研 究 [D]. 兰州 大学 ,2009.
  [3] 黄德 先 . 文化途径翻译研究 : 争 议与回应 [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4] 乔虹。翻译与文化的互动关系[J].赤峰 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17-118.

相关标签:翻译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