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翻译心理学( Psychotranslatology) ,是从应用心理学的角度,揭示翻译的本质,以求得到翻译学意义上的理论总结的一门交叉学科。翻译作为译者的创造性活动,会在更大的程度上受到其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译者的心理研究势在必行。研究翻译,不能不研究译者,研究译者不能不研究译者心理。
然而,长期以来,翻译语言学派和翻译文艺学派长期占据翻译研究的主导地位,两者都只关心翻译的具体方法,关注文本,很少有人关注译者---翻译的主体。近些年来,随着翻译学和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和交叉融合,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翻译心理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了更准确地把握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笔者用 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了2003 年至 2014 年 7 种外语类重要学术期刊上关于翻译心理学研究的论文共 36 篇,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从研究的基本趋势、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几个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过去 12 年来国内英语词汇教学研究的概况。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笔者展望了未来英语词汇教学研究的发展前景。7 种外语期刊分别是: ( 1) 外语教学与研究,( 2) 外语教学,( 3) 中国翻译,( 4) 上海翻译,( 5)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6) 外语界,( 7)外国语。
二、近 10 年来国内对翻译心理学的综述
国内的翻译理论家们,除了运用认知心理学对译者翻译活动中的认知、记忆等心理现象进行研究外,还对译者动机、翻译风格、翻译灵感现象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得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杨武能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分析了译者在翻译状态中的心理活动; 方梦之在论及翻译学学科建设的方法论时也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翻译心理状态; 张成柱认为文学翻译重点在“情感移植”; 沈素琴谈及了翻译中的灵感问题;姜秋霞和劝晓辉运用格式塔审美心理模式对文学翻译的主体审美过程之意象再现进行了动态的研究与阐释。
经过 CNKI 检索统计的结果显示: ( 1) 国内翻译心理学研究总体上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 2) 在研究翻译心理学内容时所采取的研究视角以及所运用的理论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语言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利用认知心理学、符号学、文化心理学、语义学、语用学、跨文化交际学以及教学等多角度对翻译心理学进行研究; ( 3) 在研究方法上,思辨性的理论探讨研究的文章占大多数,基于统计数据的描写性和实证性研究只占少数,但实证性研究呈上升趋势。
( 一) 总体趋势综观近 13 年间翻译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可以发现其总成果量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从总体上看,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2001 年 - 2004 间,翻译心理学研究增长缓慢且不稳定,13 年期间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36 篇; 2004 年后则进入了活跃的发展期,研究成果量趋于稳定。由此可见,国内研究者越来越关注翻译心理学的研究。
( 二) 研究内容我国的翻译主题研究近十年来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尽管这些成果尚无法与翻译客体( 即译品研究) 媲美,但是它们却预示了未来翻译研究的新趋向。结合笔者在 CNKI 中检索到的近十几年的学术成果来看,可以将这些研究成果归纳为两个方面:( 1) 翻译心理学理论模式研究; ( 2) 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思维活动研究。
1. 翻译心理学理论模式研究肖辉指出翻译过程不是线性的过程,译者可从下一个阶段向前一个阶段推进。Nida 的翻译模式没有涉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活动。Bell 则更进一步把翻译模式理论涉及到了思维方面的探索。而王军在对 Bell 的翻译模式理论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认为 Bell 视图从认知思维的角度描述翻译的思维过程,但缺少操作性,没有很好的实用价值。许钧更进一步提出对翻译过程的研究不仅涉及语言转换层面的具体过程,而且涉及到人类理解行为的基本倾向和伦理原则。宋德生突破性地提出一贯讲究从认知看待翻译,也会忽略了认知可能会限制翻译。他们的研究无疑从宏观的角度对翻译心理学作出一定的规范和引导。
同时,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也被引入,其中包括认知心理学,心理学视觉误差,格式塔意象模式,心理空间理论等,这就使研究的理论依据得到了加强。
2. 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思维活动研究谭业升在传统翻译教学的基础上,探讨了译者双语表征的认知特征及视觉化翻译等,强调了学生在翻译教学中的主体认知建构。这也表明了培养译者的主体意识开始引起了关注。
金明在承认前人对翻译主体认知建构的重要性的基础上,还建设性地提出了译学研究应当把科学方法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倡导了译学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些研究无疑从对译者的理念、修养上做了宏观定位。
而从译者具体的思维层面上,肖坤学否定了传统翻译理论把词汇层面的翻译看成一个语言符号的转换问题,从译者认知的角度探讨了词语的翻译问题,有助于纠正译者的传统符号思维。张晓雪从拉康的“镜像理论”出发,将心理学和语言学认知相结合,尝试对翻译过程及其间译者心理状态的变化发展作出全新的阐释。邓志辉取翻译过程的认知心理研究视角,将TAPs 定性研究与量化问卷的定量研究相结合,其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为更清晰地认识译者进行单字翻译的过程因素提供了有益的实证研究资料,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王湘玲基于口译过程模式和翻译能力理论,通过刺激回忆、问卷、笔记和访谈四种方法,针对交替传译过程中译员认知心理因素对其口译策略选择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探讨了影响译员的认知心理因素。
( 三) 研究方法在整个翻译心理研究方法体系的架构中,刘绍龙提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定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实验研究和其他研究。根据对收集的这 36 篇论文的统计,国内的翻译心理学研究中基于统计数据的描写性和实证性研究的文章共有 2 篇,只占论文总量的 5%,非实证研究方法占主流地位,其研究量占 95% ,而且主要集中在最近两年内。这也说明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了实证研究的重要性。
三、未来翻译心理学的前瞻
翻译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国内外对翻译的心理研究还没有十分系统的论述,对译者的再创造过程中的心理还没有形成体系,对译者的个性气质与翻译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加强翻译学与心理学学科间交流与合作,加强实证性研究,以史为鉴,对历史进行批判地继承与发展,定会带动翻译心理学研究的蓬勃发展及翻译事业的繁荣。
参考文献:
[1]Bell,R. 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1991.
[2]Fauconnier,G.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巴尔胡达罗夫,蔡毅。 语言与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4]肖开容,文旭。 翻译认知过程研究的新进展[J]. 中国翻译,2012( 6) .
[5]金明。 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作用[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8) .
[6]林巍。 试论同声传译教学的思维和语言策略[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3) .
[7]吕航。 关于建立翻译心理学的构想[J]. 外语研究,2000( 3) .
[8]屠国元,李志奇。 论译者的思维结构[J]. 中国翻译,2007( 5) .
[9]王柳琪,刘绍龙。 双语词汇记忆表征与翻译词汇转换心理模型[J]. 外国语,2013( 1) .
[10]肖辉,张柏然。 翻译过程模式论断想[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11) .
[11]肖坤学。 试论词汇层面翻译的认知取向[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 1) .
[12]于艳红。 翻译活动中的灵感思维探析[J]. 上海翻译,2005( 3) .
[13]张晓雪。 虚同、约制与隐匿---“镜像理论”观照下翻译“自我”实现过程探究[J]. 上海翻译,2010(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