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语或多语社会中,由于社会或民族认同、情感、目的和动机、行为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会对一种语言或文字的社会价值形成一定的认识或做出一定的评价,这种认识和评价通常称为语言态度。”
语言态度有内部结构,包括“认知( 对语言实际功能的评价) 、感情( 对语言地位和命运的关切) 、意向( 对使用哪种语言作出抉择) 三个方面。”
“语言态度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深藏于语言人的心理底层,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语言信念,并且常常以十分微妙的方式影响着语言人对有关语言变体及其代表的社会文化特点乃至于对操这种语言变体的社会群体的认识,影响着语言人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在双语或多语社区更是如此。”
由此可见,了解学生的双语语言态度有利于语言教师选择合适的语言教学策略。甘孜藏区是一个典型的以藏汉双语为主的语言社区,为了能够为甘孜州藏汉双语或汉藏双语师资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思路确切的参照系,我们以康定县藏文中学学生为样本调查了该地区学生的藏汉语言态度。
调查语言态度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最常用的是调查问卷法和个别访谈法。
但在本次调查中我们放弃了这两种方法,其原因有二: 一是考虑到学生对问卷文字的理解很有可能不准确; 二是学生面对问题或面对调查者直接表态,容易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不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为了克服这些弊端,我们采用了配对变语实验法和语义微分量表法。
语义微分量表对于学生来讲,形象直观,操作简便,学生不需要仔细思考文字的意思,不会产生焦虑情绪,有利于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态度。
据我们了解到的文献来看,我们这次调查是配对变语实验法和语义微分量表法在甘孜藏区的首次使用。
一、样本情况
调查点选在康定县藏文中学。这是一所使用藏汉双语进行教学的完全中学,现有初高中 29 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500 人左右; 这些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康定县各个乡镇,少部分来自康定县以外的地区。学校教学除汉语文以外,其他科目均使用藏语授课。
受测学生来自两个年级: 初中一年级( 七年级) 和高中一年级( 十年级) 。具体情况如下: 七年级 35 人,其中男生 19人,女生 16 人,年龄在 12 岁 ~15 岁之间; 十年级 40 人,其中男生 12 人,女生 28 人,年龄在 15 岁 ~20 岁。
二、测验的实施过程
1. 录音材料的选取。录音文字材料采用《骆驼和羊》,汉文文本见《语文·二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藏文文本见《基础藏语课本·第四册》( 西南民族学院自编教材 1987 年) 。这篇文章难度不大,长短适中,其藏文和汉文文本内容藏区学生都很熟悉,能够毫不费力地听懂。
2. 录音制作过程。录音朗读人是四川民族学院藏文系的一位藏学教授。她是甘孜州本地人,汉语普通话水平达到了二级甲等,藏语是康方言,嗓音没有明显的特征,符合变语录音标准。我们请她分别用藏语康方言和汉语普通话录音,然后转录,在前面加上 15 秒钟的轻音乐,再在中间加入 30秒左右的另一段轻音乐。录音制作完成后请藏语文系 23 名学生和汉语文系 25 名学生分别试听,在 48 名学生中只有 1名学生意识到了两名变语者是同一个人,说明录音质量符合变语实验要求。
3. 语义微分量表的制作。我们采用的语义微分量表如表 2。此表中的评价项目除了表中的两项外,还有“脸庞好看”“声音好听”“有魅力、有风度”“对人和气”“对人严肃”“工作认真”“诚实可靠”等 7 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本量表的语言表达采用了生动形式,比如,不说“身材”,而说“身材好看”。评分项目的排列也大体按照从“总体印象”到“具体印象”,从“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这样的顺序,符合一般思维模式,便于学生判断。另外,本表非常便于操作,学生只需在表格中打个钩就可以了。量表的前面有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年级、性别、民族、家庭住址等信息; 不包括姓名,这样可以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
4. 测验过程。
第一步,请受试学生到教室里集中,把量表发给学生。第二步,请学生填好基本情况( 特别说明不填姓名) 。第三步,提供情景暗示,讲解打分方法①。第四步,播放录音。第五步,学生打分( 强调要独立打分,不要相互参看) 。第五步,收回量表,向学生致谢。
本次测试共发出量表 80 张,收回 80 张,其中有效表 75张。这 75 名受测学生的基本情况如表 1。【表1】
三、结果统计
把每一个老师的每一个项目得分之和除以人数得到该项目的平均分。比如,藏语老师的“总体印象好”这个项目,75名学生的分数之和是 417 分,除以人数 75 人,即为 5. 56 分。根据这个算法,“两名”老师在 9 个项目中的得分情况如表 2。【表2】
四、对结果的解释
从表 2 可以看出,学生对藏语变语者的评价明显高于汉语变语者。在所有 9 个项目中,有 8 个项目,藏语变语者的得分高于汉语变语者。汉语变语者高于藏语变语者的唯一的一项是“⑦对人严肃”。这个唯一带负面倾向的项目和其他 8 个带正面提示语的项目得分正好吻合。而且,在“⑥对人和气”和“⑦对人严肃”这两个对立的项目上,正反差距比较一致。
这些情况表明,学生的评价是比较可靠的。
以藏语变语者与汉语变语者得分之差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①总体印象好———④声音好听———③脸庞好看 + ⑧工作认真———⑤有魅力、有风度———②身材好看———⑨诚实可靠———⑥对人和气———⑦对人严肃表中数据表面上看是对两位老师的评价,但事实上这是同一个老师,所以,这些评价实际上是学生对藏语和汉语的评价。根据这些数据可以知道,这些藏族学生对自己的母语有很深的感情。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调查中学生打出的分数不能理解为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语言教师而言的。这种语言实验的方法表面上看是对某一个具体的语言人做出的评价,而得出的分数实际上只是反映了潜藏于受试者心理底层中的语言态度。
五、母语情结对语言教学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2 ~2020 年) 》指出,国家要“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构建和谐语言生活”。
在甘孜藏区,要实现这些目标,双语教学必须稳步推进。在双语教学实践中,怎样看待民族学生心目中的母语情结? 王远新的下列论述可以提供思考空间: 我国少数民族在语言态度上的共同特点是: “对本民族母语有着浓厚的感情”; “对学习和使用汉语文以及兼用汉语文持肯定态度,愿意主动付诸实践”。
实际上,在我们看来,只要教育方法得当,民族学生的这种母语情结既是他们学习自己民族母语的动力,又是他们学习汉语的有利因素,因为在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民族母语代表的是民族意识,国家通用语代表的是国家意识,二者是和谐统一的。民族学生有强烈的母语意识,这说明他们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和切实保护这种弥足珍贵的母语感情。本次调查用变语实验的方法揭示了这种母语情结,为甘孜藏区双语教师施教和双语师资培训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参考依据。( 解说的时候要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话,还需要在黑板上画上表格做演示,以便学生充分理解操作方法。)
【参 考 文 献 】
[1]王远新. 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态度的几个问题[J]. 满语研究,1999( 1) .
[2]道布. 语言活力、语言态度和语文政策———少数民族语文问题研究[J]. 学术探索,2005( 6) .
[3]王远新. 语言调查中的语言态度问题[C]/ /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8.
[4]邬美丽. 语言态度研究述评[J]. 满语研究,2005( 2) .
[5]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N]. 中国教育报,2013 -01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