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应用语言学论文

英汉口译的教学方法、手段及教学环节细化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15 共4320字
论文摘要

  一、纵观英汉口译教学

  不同学科都有自身存在的特殊性质、被研究途径、开发口径和研发突破口,口译作为英语学科中一颗闪亮的明星亦不例外。无论是在中国翻译教学界,还是欧美相关教育人士,关于口译都秉承这一教学理念,那就是口译的教学要以实战场景为核心及操作蓝本。然而这种提法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运作模式,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开展,也是由于诸多因素,来自学习主体的,来自授课主体的,以及除了主观之外的客观因素等等,诸多综合体导致了这种理想化的理论与实践相融模式遭遇“滑铁卢”。虽然这种提法本身有着很经久的事实基础,也被相关的教学领域考量过,有其存在的深厚根基和合理性,但现象都是展现本质的独立体,不应脱离本质,我们要基于其本质的服务功用出发来开展研习,不要完全为口译而学,否则我们面临的只会是见树不见林的境遇。

  二、教学基本要求

  口译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运用一定量的情景素材和实战演练,诸如金融、IT、医药、航天、管理等等,让学习主体对口译实际操作的流程和感觉做到科学严谨和熟练把握,并从中领悟其内在的使用规律和特定学科要求,明辨英语和汉语之间在翻译尤其是口译这个领域的细微区分。

  口译的教学任务要严格顺应本教学总体安排,并能在大框架的范畴之内将学习主体的各项单项技能发挥出来、提升学习主体的实际操作水平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思辨能力的培养。从理解到存储,从笔记法的到位再到符号的熟稔过程,再到最后的成品输出,学习主体的各方面能力都会得到大幅度、全方位的提升。譬如其理解领悟能力、输出反应,存储时长、筛选整合、调整变通、还有模糊处理等水平,让口译真正通过实践主体的呈现来问鼎新高度。这要经历一个过渡的历程,陪同口译—交替传译———同声传译。每个过程都是下一个阶段的前提和供给,实践主体在每个过程中都能充实语料储备,在起承转合中实现飞跃。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各个领域的不同词汇、表达、措词、及术语都会让学习主体的语言水平有深层次、多元化的改良。过程中,如何实现口译的最佳质量很关键的取决于口译技巧的把握。这也是口译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有一定负荷量的实战练习是不可或缺的,譬如新闻发布会、商务合同签订、产品发布会、经济论坛、各大峰会、大小企业年度峰会、展会、博览会、洽谈会、甚至有模拟翻译电影大奖的颁奖现场等,对学习主体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和反应输出能力,以及多元思维和知识结构的构建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为了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在启蒙阶段,深入浅处地讲授和材料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代表性的材料可能比尖端的研究更受益,简单的材料也不一定就在效果上逊色于复杂的题材,这都是教学主体在前期必须完备的内容。同时口译技巧要契合学习主体的适从范围,如若方法与学习主体相悖或不吻合,口译技能必然陷入困境无法正确高效运行,从而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原因是语言元素与口译技巧脱轨。教学主体的立足点要实现理论和口译技巧的有机并重,理论可以让学习主体有充分的表达根据,增强其口译自信力,这在口译中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突变的表达和讲话人的语言习惯会造成翻译的困扰,严谨的表达方式和根据会成为挑战自己的助推器。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的亲身体验感悟到口译萌芽时期的讲授应侧重于技巧的渗透之中,等学生主体慢慢适应这种新的操作方法和节奏之后,有所适从,轻车熟路之余再适时引导其尝试不同领域的题材和场景。最初可以从某个单一的题材入手,现身说法,经济题材更为适合,原因是材料普及、易于记忆、符号成体系等等,但也因人而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口译技巧是口译教学中的灵魂,起到主导和统领全局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学主体的独特方法要契合学生主体,还要兼顾针对性、典型性、实用性及高效性。

  值得承认的是,各个学校都有其自身学科的要求和发展特点,相关口译专家和学者应考虑到多方面的自身因素,诸如学生素质,教学方向( 比如商务英语) ,教学设施和其他教学条件,充分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去开展口译教学。文章对口译教学的几个方面、诸如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定位和评定进行了简单剖析,旨在为处于瓶颈期的口译发展献计献策,也希望能为口译教学中的偏颇尽微薄之力。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口译的规范性也要有衡量口径。口译教学的认定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而言都处在瓶颈期,因为确实是教学主体无法做到有案可稽,学习主体也都很懵懂。

  四、口译课细化环节

  口译教学的两大板块,从操作的宏观角度来看,口译教学可以大致定位两块,即语言库和口译技巧,作为相关背景知识的语言必须要习得,而有一些需要在习得的基础上加以磨练,与口译技巧有效对接,比如专业方面的术语,行业说法,既定翻译提法,以及特色内容,要结合辅助过渡行文来嫁接,顺译,经过不断实战演练,方可成就口译能力的提升。大学课程中比较注重陪同口译,之后是达到一定高度的交替传译,其实相比同声传译而言,交替传译更难做到,因为时间充裕的缘故,不可以丢掉太多信息,而同声传译时间同步,本身由于语言之间会存在不同,比如英语有倒装句,所以一定的信息疏漏是情有可原。因此陪同和交传更为适合初学口译的学习主体。这个过程中,笔记法的练习也很重要,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在这里不详谈,但是在北京学习的经历告诉我,笔记法虽说人人不同,但是其做法确实完全一致,只不过呈现的符号因人而异,都是语言元素和逻辑的结合体。只要加以 500 页 A4 纸张的正反练习,就一定会收获效果。有人说口译的最高境界是同传,本人不完全赞同,因为交替传译的能力要求更高,同传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受众群体的信息理解所掩盖而达到所谓的高度。因为很多人在顺句驱动的同声传译过程中无法甄别输出和输入的量的等价程度。

  ( 一) 口译教学的遵循法则

  口译教学的独特性要求必须有点对点的教学模式,材料的选择也要兼有目的性,典型性和实用性,彰显其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服务的特点。在操作上、功效上和目的上做到最佳配置。在框架符合常规的前提下,可以涉猎具体不同的小概念范围,但是过于尖端的板块不适合初步研习,容易进入误区,抵消学习主体的自信心和实战功底,从而削弱甚至难以达成既定目标。也可以将该课程演绎成其他种种普通的基础课程,譬如说口语课。

  教学的开展应时刻围绕实战攻关这一核心目标,突出语言的理解并记忆,辅之以完善的口译技巧来搭建逻辑框架和填补语言元素,完成口译任务。

  熟能生巧,在对一般性的场景熟悉之后,记忆,逻辑,符号都实现飞跃后,更为技术性的领域便应运而生,将口译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训练过程,一定要遵循口译技能的核心引导力量,并不一定要讲某些素材的表达看成是主体,这样的结果只会事倍功半,这尤为在初学群体中得以体现。很多学习主体的能力尚待改良,因此要因材施教。要授之以渔,只有对口译技巧轻车熟路,具体操作时才能信手拈来。

  ( 二) 口译课教学宗旨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始于语法体系,这对学生的语言习得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程式化导致了口译的隐性中断,进而严重影响口译质量。

  所以如果要摆脱这种桎梏和阻隔,实现口译的融通,必须要极力改变固有思维模式,重组该语言元素。要彻底绝缘固有思维并非易事,首先要将自己的固有语言习得模式重新洗牌。总的来看,很多学生习得英语的方式是与科学的语言习得机制背道而驰的,正如亚历山大,新概念教材主编的爱人所言,语言习得应该是从约定俗成过继到有目标有任务有系统地学习的,先是耳濡目染,后是习得规则,不断持久的练习会将约定俗成的表达历练成有内容有品质的输出元素。这是后期的润色和升华,但是基于前期的既定思维和表达。如果违背这种习得原则,势必会造成语言理解和种种阻隔,这种弊端在口译中的体现就会让口译操作整体失去魅力,甚至是失败。

  ( 三) 口译课的核心定位

  从口译课本身而言,它是翻译的一个分支,是大学外语教学大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论其功效,口译课程的开展绝对可以满足市场的涉外空缺,展现其固有作用,效果直接、实在、弹性高。

  作为实战程度极高,操作性强的一门学科,口译教学必须是囊括理论和实践的综合体。基本的理论知识必须到位、实践经验的积淀完全可以通过实战模拟来达到,适当时候确实可以创造条件来感受真实口译现场,为将来的真正从业存储足够的知识和口译经验。资深教学专家和学者会有不同的口译教学和实战阐释,虽有不同见地,但评定终期产出效果却能彼此认同,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口译是一种慢慢的循序渐进的走向程式化的一条道路和运行模式。不言而喻,口译教学,要求学习主题就是译者要学会“分心术”,如果能做到有效分心,将逻辑,信息,符号以及对讲话者的语言预判都胜券在握,必然会将口译的质量提高上来。关键是看能否深入浅出,四量拨千斤。北京的一次同声传译经历让我切身感到这种分心术的重要性,那时年末甲骨文 IT 公司的年会上,信息量超大,专业术语多,能做作到分心就可以省出时间去思考没有及时或有效处理的信息,能更好的把口译做下来。

  当下,很多国内的高校在口译教学成果和实用性方面都遵循着适合本校的特殊评价机制,但客观而言,现存的评价机制都或多或少的残留着弊端和偏颇元素,不能高效地为口译教学的运行查缺补漏,提供建设性的弥补意见。这种不相符的状态导致了一种矛盾的出现,致使口译教学的开展陷入茫然,因为漫无目的的实施一项计划,又不知道成功与否,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击教学和受众群体,该矛盾亟待解决,却又非一蹴而就,立竿见影。从北京的外交部翻译室老师的点拨中,本人认为当下的口译教学评估要真实有效,同时要辅助特殊的培养方式和定向任务; 要考虑到受众的自身能力,也要融入单独个体的内在专长;要做到实战持之以恒,同时不能无视自信心的磨练和气场的塑成。但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多年来口译教学的综合系统科学评定机制一直让国内外专家学者和该领域的广大爱好者为之惆怅,口译本身的独立性和排他性,让其很难汲取其他领域或学科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外加现有教学综合评价体制的不完备,甚至存在的问题更使得口译教学一时很难突破束缚。事实证明,虽然有一些学生在体制评价内获得了认可,或者说是成绩过关,但却在真正的口译会场上无法实现信息的过渡,受众者仍然无法受益。从市场需求角度而言,口译人才仍然有很大空缺,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毕业生,仍然无法做到在离开学校之后即可符合当今口译需求的基本条件。所以如果说难于契合自己定制的达标底线,那么教学的二度定位应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穆雷. 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 林超伦. 实战口译[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 张维为. 英汉同声传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 仲伟合. 英语口译教程[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