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立足于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从语言学本体论、语用学以及社会语言学出发,对统计数据加以分析说明,探究首都高校大学生汉语言礼貌性的表现手段和遵循原则,进而揭示现当代大学生礼貌语的使用现状。调查问卷主要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北京城市学院三所北京地区高校的本科生为主要对象。共发出问卷 325 份,收回 325 份,有效问卷 325 份。其中男性 136 人,占总测试对象的42% ; 女性 189 人,占 58% 。调查的对象以大二、大三、大四的本科生为主,占总人数的 83. 7% ,研究生占16. 3%; 从专业上看,文科专业占61. 8%,理工科占36. 9%,其他占1. 2%。高校礼貌语使用是该调查问卷的一个组成部分,共设计 59 道题,涉及大学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大学生常用礼貌语的表现形式
1. 偏重敬语的使用。传统意义上的礼貌语,是指敬辞、谦辞、赞誉语、委婉语等词语的使用。所做问卷 92 题的统计数据说明,当代大学生受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影响较大,把敬语看作礼貌语的所占比例最大,达到 46%; 其次是赞誉之词,占 24%。当代大学生对于客套话的礼貌性认同度较低,可能与他们没有进入社会,追求真诚、真实的情感表达,反对虚假做作的青春性格有关。声音甜美,作为语言之外的形式,大学生也较少把它看作礼貌语言的组成部分。总体看,大学生对于礼貌语,关注语言本身而非语言的外在形式,关心语言的实质礼貌而非形式礼貌。
2. 委婉、询问、商量句型及句末语气词增加礼貌色彩。礼貌意义的表达,不仅可以用含有礼貌意义的词语,还可以使用特定的句子。吴昡妵( 2009) 《礼貌语言的特定表达方式》就细致地分析了特定句式、特定词语组合形式以及特定语气词对于礼貌的表达。在特定句式中,他认为: 疑问句比祈使句、陈述句表达更委婉; 双重否定句比肯定句更委婉; 带有能愿动词( “应当”、“应该”、“得”等) 、心理动词( “我认为”、“我想”、“我觉得”等) 或推测副词( “恐怕”、“也许”、“似乎”等) 的句子更礼貌; 带有假设关联词的假设句子更礼貌。特定词语组合他主要研究的是动词组合,认为动词重叠式或其后加上表示短时、少量的词语要比原形动词表义更礼貌。特定语气词,他主要列举了句尾语气词“吧”、“啊”、“呢”。
骆峰( 1996) 在《礼貌程度与表达方式》中认为,在句式的选择上,“最礼貌的是婉言达意的陈述句、表示商洽或猜测的疑问句和表示祈请的祈使句,其次是直陈其事的陈述句、用于特指和表示选择的疑问句,礼貌程度最低的是表示反诘的疑问句和命令语气的祈使句”。
问卷第 100 题是对不同句式礼貌方式和礼貌层级的测试。试题如下: 您给班里电脑高手小甲打电话,请他帮忙修电脑。在电话里您会说 ( 可多选) ———A. 小甲,您快点儿来我宿舍一趟,我电脑坏了,赶紧帮我修修; B. 小甲,您现在有时间吗? 我电脑坏了,抽空帮我修修; C. 我电脑坏了,快给我修修吧; D. 我电脑坏了,给我修修,明天请您吃饭。
统计分析表明,选择 B 句的占绝对优势,其次是 D 句,再次是 A 句,选择 C 句的极少。这说明四个句子中,B 句礼貌程度最高,D 句、A 句、C 句礼貌程度依次降低。C 句言谈直接而直率,不拘礼节; A 句用称呼语“您”以及礼貌词“帮”,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和礼貌,但实际上也没有多少商量的余地; D 句与C 句语言表达几乎一致,只是最后加了一句“明天请您吃饭”,但已经体现了说话人对可能带给对方的麻烦表示了歉意; B 句以疑问句、用商量的口吻去征得对方的同意,给对方留有较大的选择余地。B 句说话最间接,给对方留有的余地最大,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说话人的礼貌和诚意。B 句话语最礼貌。C 句句末用了语气助词“吧”,试图降低说话人对对方要求的强迫性,依然无法抵消祈使句命令口吻带给对方的不舒服感觉。所以,在礼貌性的表达上,句式的选择要比语气词更重要。由此我们认为,委婉、询问、商量句型及句末语气词的使用会增加语言使用者语言表达的礼貌性。
当句型和语气词二者共现,语言的礼貌性得以强化。这种句型和句末语气词符合并满足礼貌语言表达方式的间接性原则。语言表达的间接性与听话人的损惠性共同决定了语言的礼貌性。当语言表达内容对于听话人不利时,语言表达方式越间接,语言表达内容对于听话人的受损度越小,留给听话人选择的余地越大,语言就越礼貌。当语言表达内容使听话人受惠时,表达方式越直接礼貌程度就越高; 表达方式越间接,就越显得冷漠,礼貌就越差。
二、影响大学生礼貌语使用的因素
1. 公共教育水平影响礼貌语使用。包括: 1) 个体文化教育程度。本问卷调查的是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在校学生,这些人普遍具有高学历、高知识和高修养的个体文化教育素质。个体文化教育素质直接影响着礼貌语的使用。一般说来,素质高的人礼貌语言使用比率要远远大于素质低的。2) 社会地域整体教育程度。区域整体文化素养水平影响礼貌语的使用。此外,各地域也有属于该地区的礼貌文化习惯。如第二人称称谓的表达,北京话礼貌语发达而外显,在称谓上有明显礼貌分界,第二人称称谓“你”、“您”区别使用; 东北话则一个“你”字适用一切第二人称称谓。
2. 社会从众趋同心理驱动礼貌语使用。入乡随俗也突出地表现在语言的使用上。进入一个地方,要想工作、学习或交际使自己有更多发展机会,学习当地的方言、使用当地人的语言,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当地人的方言使用和当地的方言环境也会影响语言使用者对其方言给以尊重和遵守。如外省人来到北京,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称呼语“您”,否则在北京很难与当地人问询、沟通或交流。因为北京人尤其是老北京人非常在意称呼语的礼貌性。此外,儿化音也是北京话的方言特点,外地人如果不会说或者说不准,在与当地人交往过程中也会招致嘲笑或者排斥。基于人际交往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外地人要服从、遵守和受制于当地方言及其环境,所以在语言的使用上表现出对当地方言的从众与趋同性。
3. 遵循会话的语用原则
( 1) 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就是要求会话双方言语行为相互配合,有来有往才体现出合作和配合,所以交际双方会话中表现为“请求”和“回应”构成的话轮。为达成言语行为的合作和配合,会话双方需要使用必要的或者他个人习惯的语言策略。刘国辉( 2004) 《礼貌语用语法化的量化考察》中请求策略分为直言策略、无言策略、习惯性间接策略和非习惯性间接策略四种; 回应策略分为无言回应、积极回应、消极回应三种。我们按照直言策略、无言策略和婉言策略( 这里的“婉言”主要指以委婉含蓄、间接的方式表达会话意图) ,对问卷大学生对话中体现出来的对话合作策略给以统计和分析。数据表明,在大学生心目中,无论任何语境下,直言策略都是最不礼貌、最少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寻求帮助的语境中,婉言占绝对优势,为 72%,无言和直言分别为 15% 和 13%; 无言策略一般是歉意场景最常使用的表达方式,占 57%,婉言和直言分别占 27% 和 16%; 在不涉及自己责任的场景中也较多使用无言策略,占37% ,婉言和直言分别占 55% 和 8% 。这说明当代大学生使用应答策略以责任过失为主要判定依据。同时,他们不擅长使用直接礼貌语承认自己的过失。
( 2) 礼貌原则。Leech( 1983) 认为,语言使用者违反会话的合作原则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礼貌的考虑和需要,最大限度地考虑他人最小限度地考虑自己,以便减少人们交际的摩擦。顾曰国( 1992) 根据中国历史文化特色和中国人际交往特点,提出了符合中国和汉语言实际的礼貌五原则: 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德、言、性准则。其实质内容与 Leech( 1983) 礼貌原则不尽相同( 这里不再赘述) 。总体而言,他们提出的礼貌原则的共同核心观点是: 说话人尽量为听话人考虑,尽量惠及对方、损及自己,尽量抬高对方、贬低自己。
问卷第 98 题对此有所表现。此题题目如下: 给老师发电子邮件,附件粘贴完毕后,您一般习惯在内容栏上怎样处理?
A. 空白,什么都不写; B. 写“见附件”; C. 写“烦请老师查收”; D. 以信件的格式书写: “老师: 您好! 附件是我的一份资料,烦请您查收,并拨冗赐教。谢谢老师! 祝好! XXX 敬上”。
我们对98 题选项统计,42%选择使用 D 选项,其次是 C 项。“烦请”、“拨冗赐教”词语,体现出抬高对方贬低自己的语言使用礼貌原则。由此可见,大学生在言语行为中使用礼貌原则,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贬低自己抬高别人。
( 3) 玩笑原则。玩笑原则是 Leech 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提出的礼貌的二级原则。从形式上看,说出的是一些不真实或表面上不礼貌,甚至是贬抑对方的话语,说话双方力图通过这种玩笑的表达方式传递并增进双方亲密的情感关系。即形式不礼貌,实质礼貌。违反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越亲近的朋友话语越贬损,这是北京方言口语交际的一个极为显着的语言特点。从表面上看,对答的话语违反了合作原则的相关性,同时也没有使用礼貌语言,但有 52% 的大学生依然认为对答具有幽默感。当然,也有 24%的人认为答话不礼貌,这也告诫言语使用者,玩笑原则一定要针对特定的人、在特定的场合,否则就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4. 强制性礼貌语境的影响。礼貌语受交际场合或交际环境的制约。一些特定的场合和环境要求社会公众必须强制性地遵守并使用礼貌语,否则就会违反社会基本交际原则。我们把这种需要公众强制遵守的使用礼貌语的语言环境称为“强制性礼貌语境”。
( 1) 强制性礼貌语境。传统礼仪文化规约了一些中国特有的强制性礼貌语境,社会公共场所、各行各业的办公场所等正式、严肃的场合或环境要求使用礼貌语言。问卷统计表明: 大学生初次见面对礼貌语言的要求最高,达 26%; 其次请求帮助和公共场合,均占 23%; 家庭礼貌要求度最低,仅占 2%。此外,娱乐场所礼貌度要求也很低,这可能与他们对娱乐场所随意、开放、自由等特征的理解有关。
( 2) 强制性礼貌语境有松懈化趋势。问卷对颇具北京地域特色的第二人称称谓语“你”和“您”适用群体作出数据统计分析: “您”适用人群以长辈为主,78%的被调查对象这样认为; 而“你”的适用人群主要集中在平辈和晚辈上,占 92%,对长辈几乎只使用“您”作第二人称称谓语。也就是说,北京第二人称称谓语“您”和“你”有了非常明确而清晰的分工,“您”已经失去了第二人称称谓语的大一统局面。同时,通过对称呼父母、祖父母和老师语境中“你”和“您”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得出,称呼老师的场合“你”和“您”使用区别最为明显,其次是称呼祖父母。称呼父母“你”、“您”的比例几乎各占一半,这说明家庭内部,礼貌用语的使用出现弱化或松懈的趋势。
5. 社交距离 / 语用距离与礼貌语的使用成正比。礼貌语言的使用,同交际对象有关。Laver( 1981)认为说话人使用礼貌语言时通常要考虑到下列因素: 成人与否、正式与否、亲属与否、长辈与否、年长与否、熟识与否、上级与否、年长 15 岁否,免礼与否。汉语言礼貌语也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礼貌语的使用取决于交际双方的关系亲疏、地位高低、辈分尊卑、德行高低、年龄长幼、场合公私等因素。一般说来,面对陌生人、位高者、德重者、辈高者、长者、场合正式,人际交往双方的社交距离越大,礼貌程度也随着要求越高; 反之,礼貌程度要求也就越低。这就是社交距离原则。
王建华( 2002) 在《礼貌的语用距离原则》中认为,语用距离原则是“交际双方之间的语用亲密度越高,对语言礼貌的要求就越低; 交际双方的语用亲密度越低,对语言礼貌的要求就越高”。交际双方在前语用距离( 交际发生之前交际双方推定的彼此的语用距离) 和交际语用距离( 具体交际事件中表现出的彼此语用距离) 构成的话轮中不断推定并调整语用距离,语用距离因此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为前语用距离一般是根据社会关系推定的,所以,社交距离与语用距离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重合的。
语用距离服从于社交距离,但它考虑并允许交际双方在具体语境下对社会关系作主观推定的弹性调整。语用距离弥补了社会权势等级下的社交距离的不足。在日常交际中确实存在社会关系等级之外的人际关系,如: 友谊、亲情、爱情是不受社会等级约束的; 交际双方也可能会因为某种共同交际意愿协同作战而忽视社会等级差别; 在交际双方社交距离相同的情况下,具体交际事件中因为交际意愿不合,也会影响双方的交际亲密度,进而产生不同的语用距离,使用礼貌语言的程度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所以,我们认为,语用距离比社交距离更细致更微观地展现出交际双方的礼貌距离。
交际双方的社交距离/语用距离越远,礼貌程度越高; 社交距离越近,礼貌程度则越低。如果违反了这个原则,不仅会影响社交效果,更影响交际双方的情感关系。关系很好的朋友过分礼貌就是生分,无疑在拉大双方的情感距离; 关系疏远的人礼貌不够就会令人反感,也会降低对方的好感度。大学生对初次见面礼貌性的重视,也说明他们认为初次见面的人社交距离和语用距离远,对礼貌性的要求就相对而言高起来。
三、大学生詈语礼貌性表达的语言学手段
1. 詈语与礼貌语的关系。在语言表达中,与礼貌语相对立的就是詈语,即骂人话。王希杰( 1990) 把“骂人话”定义为,“侮辱他人的粗野的或恶意的话语”。作为语言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前人对此也作了很多深入的研究。在这里,我们基于调查问卷中骂人话表现出来的礼貌性问题给以梳理和解释。
2. 詈语借助词汇替代表现礼貌性。骂人话也可以具有礼貌性。调查统计表明,大学生为了降低骂人话的肮脏度,38%的人使用约定俗成的谐音字,24%的人使用英文对应语,而选择使用汉语直白骂人的占 21%。大学生对于骂人话首字母拼音缩写的表达方式使用最少。
3. 詈语借助语法化手段表现礼貌性。骂人话在语法化的进程中也表现出礼貌表达的趋势。骂人话语法化的一般进程是: 1) 词汇有现实的指称意义; 2) 现实世界的指称意义丧失,转喻为侮辱人、辱骂人的抽象实在语义信息,兼有发泄愤怒情绪的主观情绪作用,使用范围局限在辱骂具体人事的语境; 3) 没有具体实际的指称性,以发泄个人愤怒的主观情绪为主,已经虚化为话语标记,使用范围扩大,只要是愤怒、不满情绪的语境都可以使用; 4) 话语标记,没有实在意思,表达沮丧、失望等个人消极情感; 5) 话语标记,没有实在意思,抒发亲热、亲近等个人积极情感。使用范围从具体骂人语境扩大到愤懑、不满情绪的语境,再扩大到沮丧情绪的语境,再进一步扩大到亲近朋友间亲密关系的表达。
“( X) 丫( 的) ”,就经历了上述语法化的全过程: 从词语实在指称语义“丫头生的”; 到具有抽象实在语义的骂人的话,所骂之人本不是丫头生的,说话人借该词汇私生子出身的实际指称意义转喻到所骂之人身上,以表达说话人辱骂、侮辱之意,同时宣泄说话人愤怒的主观情绪; 再到仅表达宣泄说话人愤怒情绪的话语标记; 最后虚化为抒发亲密情感的话语标记,多用于亲密朋友。“( X) 丫( 的) ”,括号里的词在具体使用时可以省略。既可以说“你丫的,干吗去了?”,也可以说“你丫干吗去了?”,还可以说“丫干吗去了?”。
我们在问卷中对于“( X) 丫( 的) ”结构的语义和使用人群作了调查。好友之间使用这句话,77% 的人认为表示感情友好; 而对陌生人或者感情没有亲密到一定程度的朋友使用这句话,61%的人认为是骂人的话。每个骂人的话都有自己特定的语法化阶段。绝大多数处在第二、第三阶段,如“混账”、“王八羔子”等; 少数出现第四阶段,如“笨蛋”、“傻瓜”、“你丫的”、“操你大爷”等。
本次首都高校语言问卷的调查,较为清晰完整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礼貌语使用的总体趋势: 大学生对于礼貌语言的理解较为宽泛,除了语言之外,把仪态等外在礼貌形式也归入其中; 社交距离原则和语用原则在大学生礼貌语言的使用中经常表现出来; 第二人称称谓语“你”和“您”呈现出淡化区隔的使用倾向; 詈语以被动使用为主,虚化现象明显,且有话语标记化趋势。
[参 考 文 献]
[1] 骆峰. 礼貌程度与表达方式[J]. 语文建设,1996,( 3) .
[2] 王建华. 礼貌的语用距离原则[J]. 东华大学学报,2002,( 4) .
[3] 王希杰. 论骂人话[J].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0,(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