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作为复杂而庞大的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既是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一项角色外行为,带来的社会资本为企业提供了显着性差异的外部制度环境, 甚至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战略性影响。近年来持续发生的“三氯氰胺”、“瘦肉精”事件、“郭美美”、“壹基金”危机以及“加多宝”义捐等等社会责任行为,都给企业、组织甚至整个社会的形象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有效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的社会资本,对企业的进退存亡至关重要。
不过,企业自身是以盈利为导向的经济组织,其最终目的是实现股东利益,创造利润。而事实上,由于可利用资源的专用性和有限性,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耗费的资源主要来自于组织的冗余资源。 由于不同类型的冗余资源容易产生不同的社会责任动力机制,企业只有对冗余资源进行合理分类、分配,才能高效实现社会责任,获得社会责任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以期基于冗余资源的全局性发展。
一、组织冗余资源及其分类
企业的生产和服务的提供离不开外部政策、环境和合作商的支持,更离不开内部资源的支撑和投入,由于受决策有限性和技术局限性的制约,任何企业都不可避免地产生冗余资源。 上世纪六十年代,由 Cyert 和 March(1963)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冗余资源的定义,强调冗余资源的超量性和可控性。 Bourgeois(1981)又把组织冗余资源界定为组织中一种实际的或潜在的应对环境变化的资源缓冲物,它可以使组织成功地应对内部调整和外部制度环境变化的压力,以及根据外部环境而实施战略变革,全面地指出了冗余资源的缓冲性和双态化的特点。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企业冗余资源问题也越发重视,方润生(2008)教授总结认为,组织冗余资源是企业在生产既定水平产出下,超出当时技术可能性的最低限度投入所产生的资源存积及其功能和价值潜力,侧重于从冗余资源的技术性和价值性的两个角度研究。但是企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终归是有限度的。 我们认为,冗余资源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减少内外环境变化的威胁,掌握的超过企业本身价值创造能力被闲置的和可自主利用的资源。冗余资源具有有限性、价值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冗余资源的诸多特点对企业实施社会责任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Singh(1986)根据冗余资源是否被组织的生产过程所吸收而将冗余资源分为已吸收冗余资源(Absorbed Slack)和未吸收冗余资源(Unabsorbed Slack)两个维度。 已被吸收冗余资源是指已经嵌入到企业指定的价值链创造体系中, 难以挪作他用的冗余,主要包括操作冗余和人力资源冗余(Voss,2008)。 未吸收冗余资源主要是指那些没有被应用于企业常规化的产品或服务创造的过程中而闲置的冗余,典型表现为企业的流动资金和潜在贷款。
二、社会责任的界定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它是随着企业的日臻发展和社会文化的深入认识逐渐被提出来的。 Carroll(1991)提出着名的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的模型,依次是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开启了国外对社会责任的分类研究。 国内学者周祖城(2005)则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该承担的,以利益相关者为责任对象,包含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在内的一种综合责任结构,倡导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应该从社会角度而不应该从企业角度。 不言而喻,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均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投入或参与,只不过主体不同,提供的资本形式也有所不同,股东投资者提供的是物质资本,而非股东投资者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他们的利益同样需要得到满足。企业来源于社会,也必将回馈于社会,这是孕育于市场经济沃土下典型的社企关系,而社会责任恰恰是有效实现社企融合的桥梁。 因此,基于社会责任的诸多模型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除了考虑企业作为“经济法人”和“规制法人”角色(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的同时,还需要承担“公益法人”的角色,如员工福利、慈善捐赠,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绿色科研等。同样,基于社会责任的多种形式,企业冗余资源是否被企业流程所吸收,对企业实现社会责任的效度亦尤为重要。
三、组织已吸收冗余资源和社会责任
企业中已吸收冗余资源会抑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承担社会责任,属于企业的角色外行为。 已吸收冗余资源主要包括操作冗余和人力资源冗余,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来讲,操作冗余和人力资源冗余往往具有高度的资产专用性,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比较少。高度的资产专用性决定了操作冗余和人力资源冗余重配成本高,指向性强,这类资源多数情况下只能用于企业的某些特定方面。 操作冗余已经处于企业的半消化阶段,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效应,一般对其均有约定俗称的使用规则,操作冗余进入社会责任的使用轨道,难免出现与社会责任类资源难以匹配的困境。
德鲁克(1999)的“社会责任有限性”观点认为,如果企业某种社会问题牵涉到的社会责任超过其能力范围,可以有理由地拒绝承担。相对于操作冗余,人力资源冗余的处理可能更为灵活。人力资源冗余作为企业资源核心,它的调动势必会影响到企业正常生产结构。 不过,作为社会角色中的资源使用者,面对有限资源,企业经济收益的理性目标更容易战胜社会责任的感性目标,最大化地统筹已吸收冗余资源的专属性使用,优先满足其股东目标。 更重要的是,对企业决策层来讲,与履行社会责任相比,操作冗余和人力资源冗余占用成本较大、影响范围广,会直接地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或服务,为了减少无效或低效冗余,企业会优先解决已吸收冗余资源的难题,避免其对正常作业流程的影响,这在侧面抑制了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投入和重视。 在资源强专用性、高转换成本和有限性的基础上,已吸收冗余资源扮演了抑制企业社会责任的角色。
命题 1:企业已吸收冗余资源与社会责任负相关。
四、组织未吸收冗余资源和社会责任
虽然不同类型的社会责任活动所需要的冗余资源也是有差异的, 但未吸收冗余资源主要来源于富余的资金或者潜在贷款,与已吸收冗余资源相比,其使用方式受约束小,社会责任的配置范围广,可以多形式地实现社会责任,如员工福利、慈善捐助、公益营销等行为更多地与财务冗余相关,尤其是资金冗余,使未吸收资金资源得到合理配置,避免资源闲置和浪费;其次,从企业角度出发,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减少利益相关群体摩擦等发展阻力,如:社区建设、公共政策的履行。 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也表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带来良好的社会声誉可以帮助企业吸引优秀人才, 激发员工士气,从而产生长期收益,如:职工福利、职外生活;最后,在当下社会风气日渐浮躁、群众文化渴望“正能量”的转型时期,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出更大的榜样效应, 帮助企业赢得即时或潜在的行业优势,产生较以往更大的社会溢出效果,既直接地增进社会福利,又无形地扩大产品和企业的社会影响力。这些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满足带来的巨大社会效应,对于拥有满足正常生产流程之外的冗余资金和潜在贷款的企业来讲, 完全有动力去争取和实现其最大价值。
作为实现社会责任的重要依赖,未吸收冗余资源越多,利用冗余资源的方式更加自如,成本获得最大化避免,越为其实现社会责任提供缓冲空间,产生的竞争优势越明显。 如果企业的内部资源比较紧缺,未吸收冗余资源更是奢望,资源经常“打架”,社会责任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因此,在数量足余的情况下,企业利用未吸收冗余资源灵活配置和低转换成本的特点,主动增加未吸收冗余的社会责任性投资,平衡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取得巨大社会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获得政府政策支持、良好的社会反馈和持续的顾客市场,也不失为一种理性决策。
命题 2:企业未吸收冗余资源与社会责任正相关。
已吸收冗余资源会抑制企业创造空间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负相关;未吸收冗余资源更有利于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正相关。企业在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着经济环境之外诸多考验, 需要在冗余资源对社会责任影响较大的基础上,企业管理者深刻认识到二者的关系,战略性留存一定量的未吸收冗余资源,或者已吸收冗余资源能够权变地转化为未吸收冗余资源,限制已吸收冗余资源的局限性,化被动为主动,变威胁为机会,从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冗余资源与社会责任的有效过渡和对接。
参考文献:
[1]孙德升,尹珏林.冗余资源与企业社会责任———以福布斯慈善榜上榜房地产企业为例[J].南方论丛,2012,12(2)48-52,58.
[2]方润生,王长林.组织冗余理论研究综述[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8,19(3):13-18.
[3]周祖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形式与内涵[J].理论学刊,2005(2):58-61.
[4]徐二明,杨慧,吕源.中国上市公司的组织冗余与公司慈善[J].经济管理,2013,34(1),4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