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工会对企业责任建设的促进分析
【第一章】工会在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中的作用绪论
【第二章】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案
【第三章】工会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国际视野下工会参与企业责任建设的现状
【4.2 4.3】我国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及工会参与概况
【第五章】构建工会推动企业责任构建的工作模式
【结语/参考文献】企业社会责任创建中工会角色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案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
理论界普遍认同,1924 年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r·Sheldon)在《管 理的哲学》 中最早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 CSR)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的目标不是单纯的生产商品,而是生产在社会上一部分认为有价值的商品。
此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得以不断充实和完善,但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
在不同阶段、不同组织、不同文化、不同学科中,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也不尽相同,是一个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概念。上世纪 30 年代之前,人们认为企业的经济功能是对社会具有进步作用的,因此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通过管理手段,使经济效益最大化。但从 30 年代到 60 年代早期,人们认为企业不仅应追求利润,还需要平衡利益,因此,不仅要向企业所有者负责,也要向更多的利益相关者负责,因此企业社会责任融入了更多关注员工和顾客的利益诉求、更多改善工作条件和消费环境的内涵。90 年代之后,资源、环保、贫富差距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人们要求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时,还要尊重人权、保障权益、爱护环境、节约资源,普遍认同把这些内容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涵。进入 21 世纪,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呈现出全球化、多元化、标准化的趋势,许多学者、国家、机构、组织都从各自立场和诉求对企业社会责任做出定义。比如:联合国"全球契约"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人权、劳工、环境和反腐败四个方面;欧盟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自愿的前提下,社会、环境、企业、利益相关方的诉求的融合博弈过程;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全部管理运营要兼顾社会的整体利益,顺应可持续的要求,合乎道德、法律的规范。
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过程,也存在从视同贸易壁垒而抵制到认同价值标准而参与的巨大转变。20 世纪末,卢代富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此后,随着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理念,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普及,引起了社会各方和理论届的极大关注,新修订的《公司法》也加入了社会责任条款。
但无论如何发展,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基本框架,保持了相对较强的稳定性,即"3W"框架,包括内容(WHAT),要履行哪些责任;方式(HOW),如何履行;动力(WHY),为什么履行。本文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应兼顾的利益相关者诉求,履行的用工、环境、经营、公益等方面的责任。"第二节 运用的主要理论。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分析源于契约论,认为企业是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多边契约的集合,企业存在"社会利益"并应对各种社会问题负有责任,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调整其政策以迎合众多的利益相关者而不仅仅是股东。
二、企业公民理论
企业公民理论建基于社会契约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目前常被研究者用来表达企业与社会责任二者关系的新术语。该理论认为,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可以完全比拟为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企业作为法人组织,与自然人一样具有人格,应该承担类似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成为社会的公民之一。
三、基于法团主义的枢纽型社会组织理论
枢纽型社会组织理论是基于法团主义视角来认识和把握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虽然法团主义无法完全地分析和阐述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全部状况,但在解释国家和社会组织的关系时,却仍有其积极作用。中国当前的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与法团主义、特别是国家法团主义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又逐步具备了从国家法团主义发展为社会法团主义的现实基础。与这种理论判断相呼应的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重大决议》提出了"社会组织"概念,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进一步确认了"社会组织"概念;而"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概念首现于官方文件是在 2008 年 9 月北京市社会工作委员会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组织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枢纽型社会组织"被认为是在对同领域、同类别、同性质社会组织中,能够发挥政治纽带、业务龙头作用,并具有一定管理职能的社会组织。北京、广东、上海、长沙等地方工会率先提出要把工会建设成为枢纽型社会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在第十六届二次执委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要把工会打造成枢纽型社会组织".
第三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梳理分析,探索一条适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服务改革发展稳定,且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和可复制性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之路,丰富和发展中国社会治理、企业管理、工人运动理论研究等领域的理论成果。
二、研究内容
本文第一、二章主要为文献综述和理论准备部分。第三章先梳理政府、企业、社会、工会的角色定位、相互关系,再从现实、政治等维度结合当前实际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现状,从而论证了在中国以工会为枢纽推动企业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四章比较了欧美日发达国家、国际组织和我国一些城市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及工会在其中发挥作用的不同模式,从中总结出工会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普遍经验。第五章在前述理论梳理和现实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工会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工作模式,并对其基本原则、总体思路、角色定位、工具选择、推进流程、成果运用等内容进行具体阐述。结论部分展望了工会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前景,并对该模式的适用情形进行简要说明。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课题在选题、构建、调研、撰写的全过程都使用了这一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搜集相关理论和实践文献资料,研究工会新的历史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角色定位和推动途径。
2、比较研究法
本课题将通过比较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省份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的不同模式,分析利弊,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构建工会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适用模式提供参考。
3、调查研究法
为掌握本课题需要的第一手资料,研究中将借助工会组织网络,深入企业、衔接相关职能部门、面对职工开展问卷调查,了解企业经营、纳税、环保、用工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管理者和职工们对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