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一轮外语教学改革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视为听说技能课程带来机遇和挑战。歌曲、电影、动漫、日剧、纪录片等音像资料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 将其应用于视、听、说等日语技能课程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功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地培养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中日跨文化沟通能力。
关键词:日语; 跨文化能力; 音像;
近几年我国提出了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指导方针, 同时, 由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把“跨文化能力”作为外语类专业的核心能力指标之一纳入培养规格[1]。可见, 扎实的语言综合技能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成为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中之重。
20世纪80年代开始, 中国外语界事实上就引入了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 并尝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日语作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专业, 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也势在必行。2005年,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和日本国际教育支援协会设立了“日本语能力测试改革研讨会”, 对日本语能力测试的内容进行改版, 并于2010年开始实施新的日本语能力测试 (简称“JLPT”) 。在《新日本语能力测试指导书》中明确指出“新的测试不仅考查学生的文字、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 更重视学生运用语言知识进行交流并解决问题的能力”[2]。而听解力和口语表达力是构成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 口语、听力、视听说等专业技能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主要手段, 课堂形式的改革就尤为重要。
一、借助日文歌曲提高听说课堂的趣味性
大学本科日语专业的最大特点是几乎所有学生都是零起点, 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引导学生在一张白纸上作画, 进步会很明显, 因为每天都会有新的笔触, 对于未知的画风我们总是充满期待。但是同时, 如何让他们积极自觉地作画, 而不是强迫性地动笔, 就要看老师对学生兴趣的调动。尤其是日语专业大多是文理兼收, 不少学生是理科生, 因为英语不好转而选择日语, 还有一些学生是调剂过来, 对语言学习兴味索然。一味地让他们练
发音、学语法和记单词, 只会让他们厌倦甚至最终放弃日语学习。为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笔者在口语课堂中尝试每节课带着学生一起学习一首日文歌曲, 将单词提前写在黑板上, 在反复播放音频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记忆。通过讲解歌词, 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 并让学生即席发表听歌的感想。课下还会让学生自己尝试翻译歌词, 并自己在网上搜罗不同版本的中文翻译, 对比孰优孰劣。当文字配上曲调, 对歌词的听取会更难, 所以歌曲的选择尽量以平和轻慢为主, 还尽可能下载配有字幕的歌曲演唱视频。
从最简单的日本民歌『四季の歌』到流行歌曲『世界に一つだけの花』, 仅13级学生大二一年学到的日文歌曲就有二十首之多。也许不是所有人都擅长歌唱, 但是正如我们常说的“音乐无国界”, 优美的旋律激发起学习的热情, 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们不仅扩展了词汇量, 还增强了对日语文字魅力的感性认识。因为喜欢某首歌曲或者某个歌手而产生了更大的学习动力的学生更是不在少数。
二、利用日文音像资料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听说能力可以在反复的练习中进行提高, 但是缺少内涵的对话最终是无法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的。正如孙有中教授在《外语教育与跨文化能力培养》一文中所说:“如果没有对语言对象国历史与现状的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语言对象国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 也就不可能进行深层的跨文化交流。”对于三本院校的学生来说, 出国体验尚属奢侈行为, 而不断更新换代的电子产品和铺天盖地的媒体信息为外语学习和文化碰撞提供了极为便利的途径。新闻、日剧、电影、综艺等各种影视作品充斥着学生的生活, 比起反复枯燥的听力教材音频, 听觉、视觉的多感官刺激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同时语言知识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感悟文化差异提供了真实丰富的素材。
笔者在听力课上为学生播放的影视资料以纪录片和经典日剧为主。为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尽量选择一些内容难度与精读课相当, 生词量少、发音标准、语速适中的音像内容作为教材。例如, 日本放送协会 (简称“NHK”) 摄制的系列纪录片《72小时》就是了解普通日本人和真实日本社会的极佳素材。这一系列片纪录片没有名人事迹, 也无绚丽背景, 摄制组只是将镜头聚焦于一处, 截取形形色色的人们的72小时。『上野公園満開の桜の下には』一集为我们展示了繁华大都市东京的樱花烂漫, 在盛开的樱花树下载歌载舞的日本人延续着「花見」的传统。通宵占位的年轻工薪族诉说着日本企业森严的上下级关系, 追逐樱花漫游日本的退休老教师笑谈樱花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 身患绝症仍然运动不止的老先生闲看樱花年年盛开, 短短的25分钟视频为学生提供了课本中无法表达的樱花文化。笔者当时兼任同一班级的日语听力课和日语口语课, 听力课上放过的视频正好作为话题在口语课上让学生讨论。不少学生的观点出乎意料的独到有见解, 他们不仅说到了樱花的颜色、花期和种类, 还提到了樱花与日本人的性格、审美意识的关系。虽然仅仅学了一年多日语的他们, 词汇量还很匮乏, 语言表达也不够顺畅, 但是视频给他们带来的文化冲击影响深远。
三、用影视片段解释语言知识和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特定内涵。“语言交际离不开话语的背景知识。各民族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 如果脱离了语境而只从字面理解语言的意思, 往往会产生文化误解”[3]。日语的一大特点是具有庞大而完整的敬语体系, 同样的表达面对不同的对象用词完全不同。敬语学习之所以很难, 最大的原因就在于缺乏真实的语境, 即使学生在课堂上不停地复述自谦、尊他、郑重的各种表达, 他们也很难熟练运用。而影视作品融语言、知识与文化为一体, 结合影视片段对语言知识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解释无疑对敬语的掌握更加有效。
2016年的动漫电影《你的名字》以绚丽的画面感和细腻的情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中男女主人公第一次交换身体时, 行为的违和感自是一目了然, 语言的差异性更是将日语中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的特点对比得尤为鲜明。三叶以泷的身体与好友交谈时, 「わたし」、「わたくし」、「僕」、「俺」四种不同的表达, 令学生对日语中第一人称的适用场合有了深刻的体会。这种差异在汉语或者英语中都是没有的, 我们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四种不同的“我”, 这四种不同的表达又用在何种场合。而这个片段则用幽默的画面简单明了地为学生做出了生动的解释, 面对好友, 「わたし」、「わたくし」和「僕」的自称会令对方感到陌生, 拉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2014年的日剧《今天不上班》中的女主人公青石花笑是一个普通的公司白领, 工作认真、体贴周到, 但是不善交际, 且做事一板一眼。她在工作场合的措辞和用语非常有针对性, 面对客户婉转客气, 面对同期进入公司的同事稍显随意, 而和关系亲近的后辈在一起时则完全用简体。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青石和男主人公正式交往后, 对方在请示工作时直接称呼她「花笑さん」, 而不是一直以来的「青石さん」, 同期的同事立即觉察到了不同「青石のこと、下の名前で呼んでたっけ」。当时给学生播放后, 立马有学生问道同样的名字, 「青石さん」、「花笑さん」和「青石」的三种称呼有何不同。在提示他们注意女主人公与对方的关系后, 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作为敬语称呼的「さん」的重要性, 尤其是在对比双方分手后, 男主人公对青石的称呼又恢复到了「青石さん」的场景, 这种变化更加体现出了日本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谨小慎微。
四、将影视题材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日本的电视剧往往以短小精悍、反映社会现实为特点。近几年, 日本的终身不结婚率连创新高, 不结婚现象加剧了少子化的进程, 成为日本社会的难题之一。以此为主题的日剧备受关注, 女主人公从经济独立、事业至上的女强人形象到梦想结婚、成为家庭主妇的传统女性, 人物性格的塑造转型在无形中传达着日本社会和政府的迫切心理。
2012年的日剧《不结婚》的第一集开篇是大学社会学课堂一景, 片中的教授以这样一段话做导语:“结婚, 这是大多数人的都会不如的正式舞台, 谁都能成为主角的梦想舞台。但是2012年日本的终身未婚率创历史新高, 男性每五人中就有一个人五十岁之前没结过一次婚, 特别是女性的未婚率不断攀升, 几乎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两倍。”这段台词里的数据引用的是日本政府的真实数据, 作为小组讨论的话题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当时笔者用格式工厂软件将这一个片段剪切出来后, 提前发到班级的QQ群里, 鼓励学生观看后自己上网搜索更多的相关数据, 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并发言。有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从不结婚现象说到老龄少子化问题, 还有的小组从日本看中国, 提到中国当代年轻人也有很多独身主义。带有情节和画面的日剧视频明显带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远比单纯的数据陈述更生动, 也更直观。很多学生在登录日本政府部门的门户网站时还学会了关键词搜索、数据整理、图表分析等方法, 这个过程不仅促使他们更客观理性地看待日本的社会热点问题, 还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日剧习惯刻画普通而平凡的角色, 从个体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 人与人的羁绊、梦想和现实的碰撞、自我价值的探索都是历久弥新的主题。2013年的日剧《半泽直树》以惊人的收视率扭转了日益低迷的日剧市场。作为一部典型的职业剧, 如此高的收视率离不开紧凑的故事情节和爱憎分明的人物形象。其中, 面试、拜访客户、接洽合作等场景为学生了解日本企业文化和职场环境提供了真实的画面, 台词更是用到了大量的敬语表达。笔者将这部日剧全部转为MP3格式发给学生作为听力练习材料, 并让学生思考这部日剧的成功之处。在布置作业之前, 笔者让学生回忆72小时纪录片中出现的年轻工薪族, 并简单介绍了战后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经过小组讨论, 学生们认为主人公半泽直树坚持正义逆流直上, 以牙还牙的个性极具魅力, 与日本现实社会中不可抗拒的上下级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影视作品鼓励学生以所学语言和知识谈论日本的社会现实,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歌曲、电影、动漫、日剧、纪录片等音像资料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 将其应用于视、听、说等技能课程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调动多种感官功能。观看、听取、理解、思考、讨论、发言等手段的合理结合, 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日语思维能力, 弥补了课堂讲授教学的不足:[4]。但同时也存在着只是流于形式和表面的接触性学习, 缺乏深层次思辨理解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 应该注意选择更有针对性的影视作品, 引导学生从中提取文化元素进行对比分析, 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中日跨文化沟通能力, 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跟踪调查。
参考文献
[1]孙有中.外语教育与跨文化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 2016 (5) :17-22.
[2] 国際交流基金·日本国際教育支援教会『新しい「日本語能力試験」ガイドブック』2009.
[3]莫全芬.谈日语视听说课程教学改革——“语言、功能、文化”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体[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 (1) :68-72.
[4]吴香淑.利用动画:日语视听说新教学模式[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0 (5)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