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医学心理学论文

社会整合角度下大学生自杀原因与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9-21 共3205字

  当前,我国大学生自杀率高且呈不断上升趋势,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我国大学生自杀现象有两个特点[1]:一是自杀发生率高。大学生自杀率为十万分之二十,高出一般市民数倍,是同龄段人群的 2~4 倍;二是自杀事件数量呈不断攀升之势,成为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自杀不仅给家庭造成巨大精神创伤和损失,也给学校、社会带来重大人才损失。

  总体而言,大学生自杀有如下诱因:学业压力、情感困扰、就业受挫、心理疾病等。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的名着《自杀论》深入研究人群的自杀率后发现,群体的自杀率与群体的社会整合强度及社会规范严紧度密切相关,是影响人群自杀率的重要因素。笔者将从社会整合的角度分析引发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一、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社会成因

  社会学研究需要将个体遭遇与广阔的社会背景相联系,用新的眼光来观察熟悉的社会现象[2].探究自杀现象产生的社会成因,可以深刻认识自杀产生的社会机制,并为预防自杀现象发生提供对策与建议。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大学生自杀率不断上升,这与我国现实情况的变化相关。改革开放后,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政治、经济、文化及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变革。这些变革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力量,逐渐影响在校大学生,从而导致自杀率不断升高。

  (一)家庭结构变迁

  家庭是一个人出生、成长和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对个体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家庭结构“核心化”.我国传统家庭结构是由多个小家庭组成的联合家庭。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联合家庭越来越少,核心家庭成为主流,即父母和未成年的子女一同居住。(2)家庭规模“独子化”.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我国家庭人口规模逐渐减少。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出生的大学生大多是家中的独子,三口之家成为常态。(3)特殊家庭“常态化”.首先,单亲家庭,离婚及各种事故造成的丧偶事件的增加,使单亲家庭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其次,贫困家庭,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我国地区间及家庭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增加,导致有些家庭相对贫困。

  个体与所属群体一体化程度越高,越能得到这一群体的支持。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越有效,对自杀的态度越倾向于反对。迪尔凯姆认为,“在一个人口不多的家庭里,共同的感情和怀念不可能十分强烈。在这种家庭中,不可能形成作为联系同一群体成员之间纽带的强大传统,成员之间的交往越是活跃与不间断,这个集合体就越是统一和牢固。家庭的构成越牢固就越能避免自杀。”[3](P206-207)然而,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及家庭形态多样化的发展,家庭所能给予大学生的情感支持减少,一旦个体遇到挫折时,就会变得孤立无缘。另外,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家成员间的交往不再像之前那么亲密和活跃,家庭这个集合体也不再牢不可摧,这样一来,当大学生处于困境时,家庭不仅不能提供帮助,还有可能加重个人负担。因此,家庭结构的变迁使家庭的支持作用减弱,导致大学生遇到挫折时更倾向于自杀。

  (二)学校整合减弱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而现代社会的变迁导致校园生活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学校内部群体分化。由于价值观的多元化,尤其是对个性自由和个人自主选择的推崇,使校园文化生活的整体性大大降低。个人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中,缺少与更大范围人群的交流与互动。二是班级凝聚力减弱。同样的情况也反映在班级中,由于大学生价值观念多样化,异质性逐渐增强,总体的同质性降低,班级凝聚力减弱,同学间的交流也逐渐减少。三是虚拟空间吞噬现实空间。由于网络的兴起,学生沉溺于虚拟空间的时间越来越多。网络游戏、电影电视等占据了大学生大部分课余时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的学生与现实世界的人们逐渐疏远,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冷漠。

  迪尔凯姆认为:“在一个有凝聚力和生气勃勃的社会里,彼此不断交流思想和感情,如同一种相互的精神支持,这种支持使个人不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而是分享集体的力量并在他自己的力量到了极限时从中得到鼓舞。”而学生内部群体分化,班级凝聚力减弱,学生更多时间沉迷于网络世界里,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变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学生群体的内部分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同学关系变得冷漠,个人没有交流和倾诉对象,压力和情绪得不到有效释放。这时集体能给予个人的支持力量就变得微乎其微,个人一旦遭遇挫折,选择自杀的概率就会增加。

  (三)社会因素

  日新月异的发展导致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

  多元价值观渗透,社会风险加大,社会处于急剧的变迁和动荡中,原有的稳定和平衡被打破。“这种动荡完全可能推翻过去的一切法规,但不可能建立任何新的法规。”[3](P404)因此,处于动荡中的个人容易失去方向,找不到真正的位置。“由于这些动荡打乱了集体秩序。对平衡的任何破坏哪怕由此导致更大的富裕和生活的普遍提高,也会引起自杀。[3](P261)”

  由规范“真空”和“失灵”引起的不稳定,使个人迷失在生活中。

  另外,当前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扩招造成大学生数量剧增,大量毕业生争夺有限的就业岗位导致竞争激烈。“由于这种向一个难以把握的目标前进的进程除了本身是一种乐趣外,不可能得到其他乐趣,所以这种进程万一受到阻碍,一个人就还是两手空空”,“在做出的努力变得毫无结果时,却要做出更大努力。在这种情况下,活下去的意愿就会减弱。[3](P270-271)”寒窗苦读多年却难以找到一份好工作,这种挫折感与失败感会不断侵袭大学生,从而造成大学生自杀。学习与就业压力已成为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大学生自杀的预防机制

  迪尔凯姆指出,一个社会出现自杀现象和稳定的自杀率是正常的、可以接受的,但同时,自杀率不断升高却是一种病态现象。自杀人数的增加表明社会正在经历严重动荡。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

  (一)家庭应在预防自杀发生中发挥积极作用

  “良好的社会支持能有效缓冲各种刺激导致的紧张,减少灾难性事件造成的精神伤害,帮助个体维持情感的完好状态,使个体恢复正常的应对水平,而缺乏社会支持则往往会使个体陷入更大的困境。有证据显示,自杀未遂者与自杀行为的个体相比社会支持通常较差。[4]”家庭是个人社会支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应多与子女交流,在其遇到挫折时及时给予帮助,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走出心理困境。

  (二)增强学校的整合力度

  学生会和其他类型的学生社团可以吸纳大学生进入,不仅可以锻炼大学生的个人能力,也可以将大学生整合到集体中。社团还可以作为一个纽带,成为大学生与学校沟通的桥梁,加强校园整合度。如大学生就业协会,可以广泛吸收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并反馈到学校相关部门,学校据此做出相应的专业建设调整及就业培训指导,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另外,班级可以多开展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如到福利院等相关机构做义工,不仅为这些弱势群体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还可以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个体的集体感和责任感,使个人与社会更好地融合。

  (三)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社会保障

  大学生自杀很多源于就业、求职遇挫。从社会层面来说,国家、政府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提出促进就业的具体措施。如提高大学生素质,建立职业培训体系,改善就业环境,加大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扶持私人企业,这些办法和措施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为短期内无法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提供较好的社会保障,使其在困难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总之,正如迪尔凯姆所言:“我们只有在被社会化的情况下才能预防利己主义的自杀。”提高个人的社会化程度是预防自杀的当务之急。因此,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杜绝大学生自杀现象。

  参考文献
  
  [1]李静 . 大学生自杀现象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对策[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2]米尔斯 . 社会学的想象力[M]. 上海:三联书店,2005.
  [3]迪尔凯姆 . 自杀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钱玉燕 . 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心理社会因素分析[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