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 10 年来,我国老年人寿命显著延长,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主要社会问题之一。老年人很多都有心身疾病,他们的生理、心理和疾病特征有其特殊性,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更有益于疾病的恢复和康复。临床实践表明,门诊心理护理在整个护理工作中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患者及家属就诊的取舍,对最终医疗结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门诊老年患者主要存在哪些心理问题? 护理人员在满足老年患者疾病护理的同时,怎样及时准确掌握其心理状态,为其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这些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调查分析了 1879 例门诊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 1 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 2012 年 10 月 1 日 ~ 2013 年 9 月30 日在成都军区总医院门诊部及 61287 部队门诊部就诊的老年患者 1879 例,其中男性 917 例,女性 962 例。年龄:
60 ~ 74 岁 1272 例,75 ~ 80 岁 404 例,80 ~ 90 岁 191 例,90 岁以上 12 例。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 1095 例,高中 632 例,大学及以上 152 例。城镇患者 1035 例,农村患者 844 例; 丧偶或离异 574 例; 单独居住老人 247 例。
1. 2 调查工具 采用自制的《老年患者就诊情况调查问卷表》,主要内容为文化水平、经济收入; 就医环境是否舒适、诊疗过程是否顺畅; 对所患疾病的认知程度和所需治疗手段的心理准备,对治疗的信心; 子女对其患病的态度等。
1. 3 方法 由随机抽取的调查对象填写《老年患者就诊情况调查问卷表》,对不能独立完成的,由其家属协助完成问卷的填写。共发出调查问卷 2607 份,收回调查问卷 2393份,其中有效问卷 1879 份( 见表 1) 。
2、 结果
2. 1 总体情况 调查显示,本次调查的 1879 例中,1131 例出现心理问题,占 60. 2%,见表 2。
2. 2 心理问题特点及原因分析
2. 2. 1 紧张恐惧型 主要是由于该年龄段的老年人心血管、内分泌、神经、消化等各个系统衰老加剧,听觉、视力、语言表达等各种生理机能退化速度明显。面对陌生就医环境、复杂诊疗步骤、繁琐检查程序,易产生高度的紧张恐慌情绪。
特别是一些从偏远地区、或是少数民族地区前来就诊的高龄患者,由于在文化水平、认知程度、语言交流方面存在较大困难,他们在规模大、分类细的大型综合医院所表现出来的紧张、茫然、惶恐情绪更为明显。
2. 2. 2 焦虑忧郁型 老年人对新知识的更新较慢,对一些新兴医学知识了解偏少,到达医院后常常是根据医护人员的言行举止、家属的表情和行为来猜测所患疾病的严重程度。
对自己所患疾病将要接受各种检查治疗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焦虑程度。从调查问卷或是与家属交谈中得知,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检查结果未定性、疗效不明显、恐惧情绪的延续、疼痛。表现为老年人向医生主诉病情时,强调心慌、胸闷、失眠等负性感受更多。
2. 2. 3 逆反固执型 有一部分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脾气越来越大,通常称为“老小孩”。通常是小病不就医,大病乱吃药,或是一味按自己的意愿以及多年的经验习惯自我疗法,最终导致病情复杂或是恶化后,被家人强行送至医院。
在接诊、检查、治疗过程中,不主动配合医生,不相信医学诊断,内心有强烈的对立抵触情绪。数据显示,有 26. 5% 失去老伴的男性患者以此类心理症状为主。
2. 2. 4 绝望悲观型 悲观绝望心理是老年患者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体验,常见于一些癌症、偏瘫、久治不愈的慢性病患者。他们在长期饱受病痛折磨、支付高昂医疗费用同时,又面临生理功能衰退、自理能力下降,还要担心疾病给家庭、子女带来诸多麻烦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容易出现抑郁的心理,表现为沮丧、悲观、沉默寡言。个别自尊心和独立性强且病情较重的患者长期抑郁,极度消沉,拒绝治疗,部分患者还产生自杀想法。
2. 2. 5 多疑敏感型 老年人心理防卫及应对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弱,特别是一些年岁较高的老年患者对外界的耐受性及适应能力下降快,对自身的关切度增强,略感不适便猜疑身体有病,急于投医求药。他们一方面担心查出病情,尤其害怕身患绝症; 另一方面,当查明并无病症时,又往往不相信医生的诊断,疑心医生和家属对自己隐瞒了病情。交流中时常会遇到一些老年患者把亲戚朋友疾病症状往自己身上套,认为自己会遭遇与他们相同的情形,因此反复到医院就诊,反复检查,并且还要求医护人员一定给自己“疾病”下明确诊断。
3、 讨论
现代健康理念认为,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密切相关,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保证和动力。当代医学心理学研究证明,患者的心理活动以及护理人员对患者施加的心理干预,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发生、病程和转归密切相关。因此,心理护理成为维护人们身心健康,患者取得最好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因此,在门诊护理中,应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设计个性化的护理方案,通过多元化、人性化的心理护理,从而实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为患者创造有利于治疗与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
3. 1 以人文精神为指导,实行人性化护理 医学人文精神系统体现在对患者的价值,即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心和关注。为了给老年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医院应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在努力完善基础设施,营造人文气氛的同时,建立方便快捷的门诊工作流程,开通绿色通道,由护理导向员负责陪伴高龄、重症、少数民族、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挂号、就医、检查、缴费等一站式服务,强化患者心理支持。
3. 2 注重首印效应,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老人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对周围环境不适应,作为来院后接诊的门诊护士,第一印象尤为重要,其言行举止直接影响护患关系,决定后续治疗选择。要求护理人员尊重、爱护老年患者,态度和蔼,讲话礼貌,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认真询问病史、做好详细的入院宣教,及时解决来院后遇到的问题。护士通过和老年人聊天、拉家常,拉近彼此之间距离,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帮助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3. 3 全方位获取信息,做出心理评估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心理状况因个人成长环境、文化修养、社会阅历、社会关系、家庭经济条件、自身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不同而具有个体特异性,而且每个人的病情又不尽相同,所以给老年人做心理护理时要注重个体差异,尊重个体感受。护士通过观察患者的各种表情,倾听患者或其亲属的叙述等,收集患者心理资料,掌握心理活动,确定心理状态,针对性开展心理护理。
3. 4 治疗性心理护理,制定相应干预措施 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不仅要了解患者的心理,而且要善于对患者心理障碍做出正确诊断,给予心理治疗。护理人员应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与技术,启发患者表达自我的感受,消除对疾病的错误认知,使护理由被动变为主动。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及疾病阶段所表现的不同心理,遵循心理护理程序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
3. 5 注重患者对护理工作反馈的调查,修正具体措施 护士必须注意护理效果,才能真正提高护理质量。由于老年人普遍自我健康评价欠佳,处于消极评价,对疾病过分担忧,这对健康十分不利。因此,要引导老年人正确评价自我健康状况,做好健康档案,对危重、反复就诊以及特殊人群,保持联系,通过电话、网络、上门服务的方式,指导其正确评价自身健康状况,对健康保持积极乐观态度。
3. 6 加强护理人员自身修养,提高护理质量 现代护理的内涵不仅仅是对疾病本身的护理,而是涉及了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结合护理人员队伍较年轻、临床经验少、耐心差、预判能力不足、内心体验弱等现状,从心理、伦理、人文、艺术、自然科学入手,进行多元化知识培训,以适应不同层次患者对心理护理的需求。定期举办心理学讲座,请心理医生讲授专业知识,加深心理护理意识; 选派业务骨干外出参观、进修,及时了解国内外先进护理经验; 加强护理人员情感交流技巧培养,通过仪态、仪容、言语训练,使其具备良好沟通能力; 组织场景模拟,每位护士轮流扮演不同角色,学会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建立换位思考能力。
总之,要重视门诊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培养门诊护理人员对老年患者心理问题的认识和疏导能力,通过强化完善的心理护理,调动老年患者主观能动性,提高门诊老年患者就医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念峰.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 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9:315.
[2] 曹枫林. 护理心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 孙兴玲. 浅谈心理护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01,15( 5) : 250.
[4] 易法建,倪泰一,杨丹燕,等. 心理医生[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 482.
[5] 霍杰,计会民. 当代中国护理荟萃[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 14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