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医护人员是现代医疗体制中的重要角色,由于目前国内医疗资源供需不平衡、医患关系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医护人员在岗位工作中需要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长期处于较大压力的环境中,会使部分医护人员出现负面情绪,不仅影响医护人员的岗位工作,甚至对医护人员的生活质量及人身安全造成影响。文章针对音乐治疗对医护人员负面情绪的干预问题进行研讨,分析造成医护人员负面情绪的原因、音乐治疗对医护人员负面情绪干预的必要性、音乐治疗对医护人员负面情绪干预的有效方法,旨在促进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音乐治疗; 医护人员; 负面情绪; 干预;
音乐治疗将心理学、音乐、医学等多学科知识融合为一体,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应用价值逐渐得到重视,在诸多国家、民族的临床医疗领域开展实践,其治疗形式较为多样,由于其在精神治疗方面的优势作用,可尝试应用于医护人员负面情绪的干预治疗工作中。目前,我国的医疗环境较为复杂,医护人员会因为长期的岗位工作压力积压而产生诸多负面情绪,应用有效的干预措施,帮助医护人员排解负面情绪,有助于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水平的提高。
一、造成医护人员负面情绪的原因
(一)医护资源供需紧张
医护人员是医院开展医疗工作的主体,由于目前我国社会民众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且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导致进入医院寻求医疗服务的人员不断增多,而医护人员的岗位配置、工作人员数量相对有限,这便导致患者的医护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医护资源供需紧张成为全国各地区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由于医护资源不足,便会导致在岗工作医护人员超时间、超负荷工作,工作强度较大,对于医护人员的身体综合素质也相对较高,长此以往会造成工作压力的持续增加。如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导致湖北地区医护资源严重不足,大量的患者需要诊治护理、治疗护理工作中要配置防护设备、时刻面对被疫情感染的风险,这些问题都使得在岗医护工作人员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而如果这些工作压力无法被及时排解,便可能导致医护工作人员出现负面情绪。
(二)持续紧张的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是近年来医疗及社会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民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过高、期望值过高,导致医疗服务一旦未达到患者及家属的预期情形,便会对医疗行为活动产生质疑,并将质疑转化为不良情绪,将医护人员作为发泄自身不良情绪的对象。由于涉及到医疗纠纷等敏感问题,使得很多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遇到患者或者患者家属的不公正对待,也往往只能够“听之任之”“敢怒不敢言”,这也是导致部分医护人员出现负面情绪的重要原因。如2020年1月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医生陶勇被一男子持刀砍伤、2019年12月北京民航总医院女医生杨文在岗位工作中被患者家属持刀扎伤,近日陶勇医生已经回到岗位上重新为患者开展诊疗工作,但是杨文医生却未能重获新生,此事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民航总医院的医护人员一时之间备受全国人民关注,而他们需要面对自己的同事被恶性伤害,还要以平常心护理犯罪嫌疑人的患者家属,医护人员在岗位工作中所需要承担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可想而知。
(三)医护工作的劳动付出与经济收入不对等
付出劳动便应当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而很多医护人员的岗位工作任务繁重,可诸多医护人员的工作收入与劳动付出不成正比,特别对于基层医护工作人员而言,其工作条件欠佳,工作环境相较于三甲医院也存在较大差距,面对的患者也存在综合素质低的客观现象,因而导致医护人员所承受的岗位工作压力也相对较大。由于我国医疗体制的影响,导致诸多医院选择科室业务收入与医务人员薪酬挂钩的管理模式,此种状况便导致“以药养医”的现象出现。虽然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关于公立医院预决算报告制度暂行规定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医院不得将科室业务收入与医务人员的薪酬挂钩,而《规定》的实施无疑导致基层医院医务工作人员的岗位收入减少,劳动付出与经济收入不对等的情况,在部分地区基层医院更为明显,医务人员在岗位工作中难免产生负面情绪。
二、音乐治疗对医护人员负面情绪干预的必要性
(一)负面情绪成为诱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现象的主要原因
医护人员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容易导致其出现岗位工作履职意识差、履责能力降低,甚至容易造成医护人员流失率的提高。而相关调查研究显示,负面情绪的积累,是造成医护人员出现职业倦怠问题的主要原因,长期负面情绪的累积,还会对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烦闷、易怒、抑郁都是医护人员不健康心理状态的主要表现形式。为避免负面情绪对医护人员的正常工作状态造成影响,需要重视为医护人员构建有效的负面情绪疏解途径。
(二)音乐治疗对于医护人员的负面情绪具有多重干预作用
音乐治疗以音乐作为主要治疗载体和手段,而音乐自身具备的多重功能,成为干预医护人员负面情绪的作用机制,音乐本身具有的娱乐保健功能、认知教育功能、促进交往功能,都能够对医护人员负面情绪产生干预作用。
1.音乐具有娱乐保健功能
音乐自身具有娱乐保健功能,能够在医护人员工作疲劳、情绪压抑的时候,应用音乐元素与医护人员进行艺术层面的沟通,实现娱乐身心的应用目的,缓解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产生的不良情绪。音乐在生活中可以以各种形式存在,诸多音乐形式对于人的情绪能够产生强烈的刺激和调动作用,医护人员存在负面情绪往往会出现情绪萎靡、低落等情况,而应用音乐治疗方法,则能够对这种不良的情绪状态进行强制干预,从而产生调动医护人员心情的应用作用,以达到疏解负面情绪的目的。
2.音乐具有认知教育功能
音乐元素在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会触动人的知觉,对人的情绪状态进行调节,以得到释放人负面情绪的目的。音乐治疗需要体现治疗性目的和功能,治疗过程要给予治疗对象情绪信息释放的机会,音乐则能够使治疗对象沉静心情、稳定情绪,并成为情绪表现的工具。诸多医护人员出现负面情绪均会出现对自我、对岗位工作失去准确认知的情况,而倾听音乐则能够让医护人员重塑对自我、对岗位工作的认知,体现音乐的认知教育功能。
3.音乐具有促进交往功能
由于工作性质与工作时间的影响,导致很多医护人员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不足,音乐艺术形式不仅能够进行个人情绪表达,也可以通过旋律、歌曲,实现人际间的情感交流,各种音乐会、文艺活动都可以成为医护人员的人际交往平台。音乐艺术应用非语言方式创设人际交往语境,将音乐作为语言表达途径,提升医护人员的社交能力。
三、音乐治疗对医护人员负面情绪干预的有效方法
(一)建立在线医护人员音乐治疗平台
目前,大数据技术在各行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医院可应用大数据技术对医护人员的基本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其个人身体状态与心理状态,确定医护人员是否存在焦虑、消极、抑郁等情绪,进而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音乐推送,让医护人员能够在工作间歇时间倾听音乐,调节心情、疏解情绪,既能够避免医护人员出现负面情绪的积压,也可以实现精准治疗,提升音乐治疗的有效性。
(二)开展主题音乐会分享交流活动
很多医护人员在岗位工作中会存在缺乏音乐欣赏经验的问题,对于各种音乐形式、新音乐作品的了解相对较少,医院可以针对医护人员的现实情况,开展各种主题音乐会,让医护人员能够有时间、机会了解多样化的音乐形式,比如摇滚、轻音乐、民族音乐等。不同音乐形式的受众群体在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方面往往存在较大差异,主题音乐会可将相同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的医护人员聚集到一起,应用音乐的促进交往功能,为医护人员拓展社交范围,丰富其业务文化生活,以实现对负面情绪的干预作用。
(三)丰富音乐治疗形式
音乐治疗形式包括接受式、即兴式、再创造式等多种类型,针对医护人员进行负面情绪干预,不仅需要医护人员单纯被动接受音乐治疗、聆听音乐,还要重视调动被干预对象能够参与到治疗活动中。治疗活动可以应用即兴创作、乐器演奏、唱歌、舞台表演等多种形式,使被干预对象形成与音乐元素的互动,沉浸于音乐情境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治疗活动在调节被干预对象情绪的过程中,也能够有效提升医护人员对于音乐治疗的主观能动意识,使其享受治疗过程。不同治疗方式对于被干预对象的影响作用也具有差异性,即兴创作可以调动医护人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乐器演奏可以将音乐转化为情绪表达工具,培养其合作能力;而舞台表演则能够提升人听觉、视觉以及身体体位感知等多种感官体验,培养和提高医护人员的肢体协调能力,通过身体节奏、各部分肢体力度的变化调节表演者的身心状态,达到释放医护人员负面情绪的目的。多种类型的音乐治疗形式应用于医护人员负面情绪的干预活动中,能够充分体现治疗活动的人本意识,体现对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以达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四、结语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医护人员需要承担巨大的工作压力,并衍生形成负面情绪,影响其工作状态与身心健康。负面情绪成为诱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现象的主要原因、音乐治疗对于医护人员的负面情绪具有多重干预作用等因素,使得音乐治疗方法在医护人员负面情绪干预领域被重视起来,医院可以通过建立在线医护人员音乐治疗平台、开展主题音乐会分享交流活动、丰富音乐治疗形式等途径,针对医护人员进行干预性治疗,避免负面情绪的积压对医护人员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以促进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平,沃尔夫冈·马斯特纳克,王勇等.团队介入式音乐疗法在患者辅助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社会工作,2018(9):31-35.
[2] 雷洪波,李磊,代欣蕊.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干预措施探讨[J].丝路视野,2018(33):164.
[3]肖文璧,庞玉芳.关于消减医护人员负面情绪的思考[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4):65-67.
[4] 马威.妇幼保健机构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J].中国科技投资,2017(35):347.
[5]周小敏,陶方泽.妇幼保健机构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6,27(4):25-27.
[6]李文娟,刘鲁蓉,林婧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情绪劳动对职业倦怠感、服务破坏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6,36(3):364-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