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选调村官心理健康的因素与预防对策(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1-16 共3754字
2.2工作和私人生活界限模糊
选调村官工作日吃住都在乡镇,周末空闲的时候才能回家、回城(一般都在城里租房子住,其实来回跑生活成本也变高了)。基层工作主要服务于老百姓,有些邻里纠纷或是其他突发事件,那就没有上下班的概念,必须及时处理协调。如有迎接检查或其他紧要任务,晚上常加班。有时“5+2”“白+黑”成为了工作的常态。工作与生活的相互交织,上班就在办公楼,宿舍也在办公楼上。选调村官,一般也没有成家立业,没有家累,乡镇一般驻镇夜值班和周末的紧急工作一般都“优先”安排给他们。私人时间里掺杂工作的内容,他们也就无法释放工作压力和工作情绪。
2.3制度设计问题
按照目前的制度设计,选调村官一般签订最低服务期限五年的合同,要工作五年之后才能正常流动。两年村官考核合格才能过度到公务员,之后还必须在乡镇服务三年。在现在这种大环境下五年的服务期偏长。年轻人还是向往城市生活,能有两年安心服务基层就不错了。由于未来的一些不确定因素,使一些出身城市的选调村官不想恋爱结婚。而且基层晋升空间很狭窄,一般来说在乡镇工作一辈子能够享受正科级待遇的毕竟是极少数。
3 预防选调村官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3.1合理的制度设计
应该建立起灵活的进出机制。缩短服务期,在乡村工作两年后应该允许他们参加公务员考试。进行工作轮换,可以允许选调村官在不同的乡镇和上级部门轮换。
对选调村官开展人性化关怀。选调村官两地分居或父母身体不好需要子女照顾的,应允许跨县(区)交流至家庭居住地或原籍工作。提高选调村官的待遇,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工作上有奔头和生活上有保障。
应该建立单位主要负责人对选调生成长关怀的机制。在当下实际的工作中,很多选调村官与单位一、二把手交流的机会很少,甚至在一周之内或者一月之内都有可能不会和主要领导接触。乡镇里在单位主要领导和一般选调村官之间还有其他副科级分管领导和中层部门负责人。他们的思想状态和利益诉求不会直接真实的反映到主要领导面前。应当设置主要领导定期和年轻选调村官交流工作、谈心谈话的例会制度,并使这种机制落地实施,付诸于实际行动,帮助选调村官身心的健康成长。
3.2建立选调村官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由于社会竞争愈加激烈,心理问题、精神问题也逐渐增多。而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特殊群体,基层公务员也面临着调整心态和保持心理健康的考验。因此,加强基层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教育培训的内容上,应该注重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普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在教育培训方法上,应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使每一个人都能听得明,学得会。教会学员掌握心理调节技巧,摆脱负面情绪,以积极的情绪体验生活乐趣。同时,应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热线、心理网站,为基层公务员提供专业心理帮助。
3.3选调村官个人的积极应对
马丁·塞里格曼提出,会用积极乐观的视角看问题的人会认为失败和挫折是暂时的,是由某个特定的原因或情境事件引起的。所以,当他们面对失败时,会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或者从问题的积极方面去看待去分析去解决问题。作为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基层公务员,由于职业特性,承载了不同于其他群体的心理冲突和矛盾,更应该学会用积极乐观的视角看问题,发现事情积极的一面,调整心态,努力改变现状,让工作更上一层楼。因此,积极、乐观、向上地生活和工作,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于基层公务员来讲尤为重要。
选调村官们要力争使自身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选调村官生活环境相对艰苦,业余生活相对枯燥,生活上难免不会产生负面情绪。用将就的心态对待生活、工作,这样生活上就会产生无力感。选调村官要培养和坚持自己的业余爱好,比如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坚持学习、阅读,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积极的业余生活可以转移心理上的压力,并且在生活态度上产生积极影响,进而提高工作热情与效率。
选调村官要善于发现本职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努力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工作本身是最好的激励源,对自己工作的兴趣以及在工作中得到的快乐对于人有着最根本的激励作用。对工作本身的兴趣、工作带来的挑战、工作中体会到的责任感和成就感才是激励选调村官持续工作的动力。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选调村官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会在工作中以及生活中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压力,为了更好地解决此问题,就必须从自身根本上解决。所以选调村官可以借鉴来调节自己的心理压力活得轻松。还可以学会调侃,学会表达,学会交友,心怀感激,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同上司达成互动性人际默契等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和心理健康,可以有效地降低工作压力。因此,作为基层公务员,应主动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主动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多与人交流工作经验,开阔心胸,重视家庭沟通,学会从他人视角看问题,主动关心和帮助别人。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工作就更加有激情和热情。
[参考文献]
[1]谭和平。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编制研究[J].心理科学,1998(5)。
[2]刘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J].心理科学,2001(4)。
[3]刘洋。我国社会转型期基层公务员心理健康管理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5.
[4]王明颖。科学政绩观视域下的公务员管理实践探析[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5.林士俊,等:山东省选调村官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