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最大烟草生产、消费国的国家,中国有超过 3.5 亿的吸烟者,每年死于烟草相关疾病者超过 100 万[1].近年来国内调查显示,大学生吸烟者中有 22%是为了释放压力,显着影响吸烟者吸烟频率最主要的是紧张性事件[2-4],日常学习压力与吸烟情况的形成和发展有关[5].吸烟在我国高校中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给青少年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同时也受到了社会的关注。作为将来的医务人员,是健康的倡导者和维护者,他们对吸烟者的劝告会产生较好的效果,他们对吸烟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着一般公众的吸烟情况[6].
本研究旨在了解医学生的吸烟情况,探索主要的影响因素,为维护人群健康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4 年 4-6 月以绍兴某高校在校医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层整群随机抽取 350 名医学生,收集有效问卷 324 份,应答率为 92.57%.
1.2 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在课间轻松无压力情况下,讲明此次调查的目的,统一发放、填写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吸烟情况、控烟态度及影响因素的调查。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8.0 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数据录入人员在进行资料录入过程中对每一份问卷进行逻辑及录入检查,采用检验进行统计推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吸烟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同特征医学生吸烟情况 医学生总吸烟率为6.8%,其中男吸烟率为 20.6%,女吸烟率为 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不同专业、家庭所在地学生吸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而不同家庭年收入、健康状况间吸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医学生吸烟影响因素的 Logistic 回归分析 以是否吸烟为因变量,性别、专业、家庭所在地、家庭年收入和健康状况作为自变量,进行 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医学生吸烟的因素主要为性别、专业和家庭所在地。男生吸烟率是女生的 105.38 倍,护理学、医学检验专业的吸烟率均高于临床医学;与农村学生相比,县城、城市和乡镇的吸烟率均较高,见表 2.
3 讨 论
本次调查表明,该校医学生的总吸烟率为 6.8%,远低于 2007 年国内报道的 18.2%[3],说明医学生总体情况良好,可能是由于医学生更了解吸烟是很多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更懂得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医学生吸烟情况与性别、医学专业、家庭所在地等有关。男生吸烟率远高于女生,这可能与我国传统观念、社会道德规范等原因有关[8].由于在我国普遍存在着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男性的交际、承受的社会压力远大于女性,同时,在社会大众的心里,男性吸烟是一种有男人味的表现,而女性吸烟则是一种不雅的行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吸烟率相对于其他专业要少,可能的原因有:临床专业的学生更加了解吸烟是导致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的高危因素,作为今后每天与患者接触的医生,需要以身作则,并需要教导患者戒烟。
而在家庭所在地方面,农村的吸烟率相对于乡镇、县城、城市较低,可能存在的原因是其他地区的学生要比农村地区经济条件好,交际范围广,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综上所述,由于专业、居住地、经济文化水平的不同,对烟草的认识也会不同,因此导致吸烟情况也有差异。学校可以运用讲座、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对医学生进行烟草危害的教育,争取做到“无烟校园”.与此同时,为减少吸烟,医学生不仅要了解烟草对自身的伤害,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更要了解二手烟对他人造成的危害。
同时医学生也要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健康,远离烟草。
参考文献
[1] 中国控制吸烟协会。2009 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EB/OL].(2009- 06- 03)[2015- 02- 07].
[2] 郭楠。大学生心理压力和应对方式研究述评[J].医学教育探索,2006,5(4):383- 385.
[3] 徐国杰,徐长霞,吴娟,等。大学生吸烟心理行为调查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07,18(2):74- 75.
[4] 刘堃,宋明洋。某医学院在校大学生吸烟知信行现况调查[J].社区医学杂志,2014,12(22):62- 63.
[5] Siegrist J,Rodel A.Work stress and health risk behavior[J].Scand J WorkEnviron Heal,2006,32(6):473- 481.
[6] 仲敏,徐丽芳,张猛,等。医务人员控烟态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2012,26(6):414- 415.
[7] 李茳,李晓春,刘伯椿。广州大学在校大学生吸烟状况调查[J].中 国健康教育,2007,23(4):294- 295.
[8] 刘宇宁,宋永红。医学生吸烟情况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3):269-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