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内外对于作文教学的研究层出不穷,美国有"开放作文"、日本有"生活作文"、中国的香港有"创意作文"、台湾有"由划一趋向弹性化作文",大陆有作文教学三大流派作文分步训练、作文素描训练、作文分格训练。尽管研究热火朝天,但我国中小学生作文的现状仍不容乐观,一份面向高中生调查"三写"(愿意写、写什么、怎么写)的报告显示:对作文"兴趣不大"的占58.42%,"没什么可写"的占32.89%,表达困难的占25.26%.[1]
问卷惊人的结果凸显了目前国内作文教学的诸多问题,正是这诸多的问题告诉我们作文教学应从小学抓起,抓好"三写".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摸索出一套作文训练模式,即"跨越式"作文训练,就是通过一系列有序训练快速突破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写作瓶颈,通过科学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愿意写),使学生写作时胸中有数(写什么)、下笔有神(怎么写)。这样不仅解决了"三写"问题,而且能够充分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语言、思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同时引导学生灵活而熟练地使用多种写作技巧,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实践证明,科学有效的训练完全可以让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能够挖掘出他们内在的潜能,靠近他们最近发展区,[2]经过训练的学生都能在20-30分钟内,中心突出、文采飞扬地完成习作,作文水平能达到初中二年级甚至初中毕业生的程度,实现笔者的初衷-跨越。"跨越式"写作训练是从"积累、运用、转弯、创写"这八个字开始的。"积累、运用、转弯、创写"就是积累美文中的优美词句、对美文的语言组合形式、结构设置、主题意蕴加以运用,再进行转弯、创写的一个跨越训练过程。这个训练过程先从积累运用语言开始。
一、积累运用:突破语言关
语言贫乏是学生作文的一个瓶颈,要突破这个瓶颈,就要引导学生把积累的语言学会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只会积累不会运用是当前学生作文的一个现状,也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更是为师者怎样教会学生运用语言的一个瓶颈,打破瓶颈就意味着初步的跨越。
换着词用,这是一种换元思维,[3]就是把积累的范文中的一些词换成另外的一些词,学生易于接受,很快就能掌握,如《岁月无声》中一段话:"群山在无声中诉说伟岸,江河在无声中书写恢宏,蓝天在无声中坦露旷远,大地在无声中酿就永恒。"把这段话中的"无声"换成"沉默",句子就变成了"群山在沉默中诉说伟岸,江河在沉默中书写恢宏,蓝天在沉默中坦露旷远,大地在沉默中酿就永恒。"然后教师再设计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把换词后的新句用到自己的文章当中去。这种换词用的方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运用,目的就是引领学生有"用"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运用积累的语言并不很难,从而获得成就感。这是最低级的"用".
在学生学会了换词的方法后,紧接着就应训练学生组合运用语言。教师根据要训练的主题选择一些相关的文章要求学生熟读到背诵,并设计作文训练的相关内容,学生根据文章的需要从背诵的文章中选择适合主题的句子组合到一起,变成自己的文章。如学生在学习了朱自清的《匆匆》后写了一篇随想:时间---读《匆匆》随想时间流逝的声音就像鸟儿舒展羽翼的声音。
宛若赤足走在沙滩上,许多日子如潮水般漫过双足,退去之后,了无印痕。时间,悄然充当生命的证人。
静静地坐在时间的肩头,看一串串离去的背影涌动着,匆匆地将时间追随。听时间上空的时钟滴答着,渐渐地将过去敲碎。此刻,我仿佛开始意识到:时间是人生这本大书中的一节,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灿烂章回。……这篇文章就是学生从积累的三篇文章当中选取符合自己的文章主题的句子,重新排列组合语句,在用的过程中,学生并不是一味的照搬,而是能顺承前面的训练,做到既能换词用又能自由组合句子,将两步语言训练合二为一。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尽情地尝试运用语言,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相互学习,丰富自己的语言。这个阶段就是让学生会做"句子拼盘",把语言用熟练了,把句子理顺畅了,让积累的语言在学生心中扎下根来,为下一步的训练做好铺垫。
在这两步训练之后,教师可提升训练难度,不再是摘录原句直接用,而是将多篇美文中的好句融合成新的优美句子,加上自己的语言,将句子重新排列组合,也可以把一个句子切开删去几个词语,然后另外再添加一些更加贴合主题的词语,句子就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变化着用。如:时光匆匆的走就像鸟儿展翅高飞,宛若赤足走在沙滩上,许多日子如潮水般漫过双足,匆匆而过,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从这些变化中不难发现学生的作文有了灵气,有了自己的"味道",不再是生硬的套用书中的语言。通过反复的训练,学生可在运用中生成新的语言,这样,学生的语言就有了新的生长点,也为仿着用、创新着用做好了准备。
通过以上几步训练,学生已经初步具备驾驭"积累的语言"的能力了,下一步就要训练学生仿着用。如"静静地坐在操场中间,喧闹声和吼声已经成了操场的主旋律,转身才发现,今天已经悄然无息的变成了昨天……",从这个句子中可看出,学生只是仿照了句子的结构,而内容完全改变了,这就是语言运用上的转弯,学生已经把这个句子完全内化变成自己的语言了。正如胡适所说:"凡富于创造的人必敏于模仿,凡不善于模仿的人决不能创造。……'太阳之下,没有新的东西''一切所谓创造都从模仿出来'."此时的"仿",已经让学生把积累的语言变成了自己的语言,学生通过训练能够很快构建出自己的语言框架,提升自身驾驭语言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快速提高,教师这时应当教会学生创新着用。如:"没有预兆也没有声息,静静地坐在时间的肩头,看一串串离去的昨天涌动,今日悄然来临,充当生命的证人。"这个句子是集前面的训练于"一体"的综合体,如此通过变词、变序、仿句子结构、变化内容等,让学生的语言富有诗意不再是梦想。
语言的运用是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第一步,这是一个需要反复训练的过程,反复的训练能让学生的语言有感染力,为写好文章做足准备。
二、转弯创写:组合语言成华章
语言的突破成就了学生的作文,运用这种能力把积累的语言用到自己的文章当中去,即把别人的东西和自己的东西聚集在一起,搅拌一下,[4]只要加上自己的主题就是转弯,就是创写。如学生在这一系列的训练之后的一篇文章:拥抱今天联翩而至的一个个今天,每每让人生出与之拥抱的渴望。
我要拥抱今天。
今天,无声的伴你走过春夏秋冬。
群山在今天中诉说伟岸;江河在今天中书写恢宏;蓝天在今天中袒露旷远;大地在今天中酿就永恒;我要在今天中创造奇迹!
今天,悄然的充当着岁月的证人。
只有把握住每一个今天,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我们才会拥有一个饱满的人生。虚度光阴不可取,我要学会改变自己。所以,我将以无以伦比的姿态去迎接今天。它就在你的面前,不是你检阅它,就是它检阅你。我不忍心让今天白白流走。
拥抱今天。
温柔的风似乎正在提醒着我把握住每一片光阴,以及昂扬的潇洒注释生命的雄奇与珍贵。把握今天,在今天奋力播种,秋天时,收获的才会是硕大、丰盈的果实。
拥抱今天,做好今天。
每一天都完成任务,不能不懂装懂。只有这样,才不会有遗憾伴着苍老爬满黄昏的心藤,才不会有愧疚的墓碑孤立在生命的结尾。
拥抱今天就是拥抱好成绩;拥抱今天就是拥抱好态度;拥抱今天就是拥抱好习惯。
拥抱今天……一个小学生的习作让我们眼前一亮,亮在哪?亮在语言的娴熟运用上,亮在她语言瓶颈的成功突破上,通过这篇习作,该生成功地实现了作文能力的华丽转身---跨越。在这个阶段,教师不必太在意学生的文章结构是否完美,只要学生能做到灵活运用所积累的语言,并理顺语言和主题之间的关系,突出和升华主题,就是可以了。
三、自由转创:套用结构取精华
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对作文知识、技巧的掌握似是而非,在学生运用时缺乏可操作性,以致于这些作文知识与技巧有理而无用,[5]通过"套用结构"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或者可把两篇文章的结构取其精华变化着用,学生习作的自由转弯时遇到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借物喻人这个作文技巧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如果你把它的结构做成公式,让学生套用,那学生做起文章来就轻松多了。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白杨》一课,可把文章结构剖析成这样的公式:创设情境+"对话"引出(围绕物"对话")+借物喻人(突出物的品质)+托物言志+含蓄结尾。教师这样分解文章结构,学生就更容易下笔。教师对学生文章结构的训练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需要变式训练,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打开,习作之后学生通过相互间交流、评价,一种新的文章结构就"嫁接"成功了。
教师在训练学生描写春天时,抛给学生的题目是《读春》,这时可用《渴望》这个例文训练学生的结构变式:渴望愿化作蝶,在四季之首的春悄然而至,去读风,与之共同装点百花;去读雨,在无声的世界里看它滋养万物,孕育无穷;去读绿,伴她唤醒久眠的小草,抵挡风寒。
愿化作溪,去读那壮丽的山峰,浸润着山情。与骄阳一起,去读那绚丽的夏,迷人的景;与风一起,去读那芬芳的落红,悠悠远行;与雨一起,在电闪雷鸣的夜里,放声朗读。
……让读像春风化雨,在我的心底里融入一抹绿意,陪春走过夏、秋、冬。
让读消释那轰鸣的雷声,带给世界安静的夏,蝉噪林静;引领缱绻的溪流,奔向大海,波涛汹涌。
……在学生反复研读之后,教师应引领学生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剖析。这是一篇排比结构的散文,结构如下:四小节排比句+转承过渡+点主题+四小节变式排比+再次升华主题+点题结尾。教师可让学生仿照这个段式结构写《读春》,在写之前,先分部分训练学生语言的运用。前四个排比句运用的是整句。这四个排比句不但是整句,且是由长短句组成的整句,先训练学生仿照作者的语言结构练写整句;后四个排比句是散句组成的,训练写整句后,再训练学生写散句,最后让学生仿照例文写《读春》,同时,还应提出要求,不能一味照搬,要有转弯,结构上有变化。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前面的训练已有所提高,再套用文章的结构,就可以完成自由转弯,再变化一下结构,一篇具有创新性的习作就完成了。学生的习作如下:
读春想作为春天中的柳,在风中轻轻摇曳。去读溪,听那"叮咚"的旋律伴随着春的微笑,在无尽中跳跃着。去读风,一同在季节的楼上奔跑着,穿梭着。去读雨,愿它化作春的使者,引领不同的时节,走向成熟。
想作为春天中的花朵,在花丛中自由的舞蹈。与蝴蝶一起寻找春天,与草一起写春的随笔,或篇,或章,或段,或句。与天空一起,在春天之中明媚着,留下自己最美的一刻。
……我要读,读出风的韵味,柔柔地,暖暖的风,吹起春的思绪如乱麻似的编织着关于春的一切。
……读春。
终于感悟。
其实,作文有时就像你喜欢某种香水的味道而不喜欢装这种香水的瓶子 ,那么很简单,就把它重新装在一个你喜欢的瓶子里,这瓶子就是文章的结构,这香水就是文章的语言,把它们合二为一,学生在写作时就会自由转弯,文思泉涌了。
四、快速突破:系列积累加训练
"跨越式"作文训练,训练的就是快速突破,让学生观察、语言、思维、想象等能力在短时间内得以提高。在选定训练的主题后,系列积累一些与主题相关的美文,在此基础上对这个主题进行系统训练。
笔者把这套训练模式归结为四个阶段。起步阶段:先让学生积累好词好句以及读后的感受;提升阶段:让学生熟读成诵,积累作者的观点、构思方法,仿写片断;转弯阶段:让学生写读后感,仿篇章结构写文;创新阶段:引导学生在旧的篇章结构、语言的基础上再生成自己新的东西,有变化,有感受,有语言的生成点。
具体实行可分为六步,以训练学生写跳绳这个题材为例。第一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人物跳绳时的动作,要会打比方,这一步力求写得具体生动;第二步指导"点面"结合写跳绳活动,这一步解决用"技巧"写的问题,但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点"与"面"写得很详细,但开头与结尾却不知道如何下笔,没有办法升华文章的主题;第三步指导学生多角度作文,解决主题问题,引导学生从一个大场景中寻找一个"点",来表达主题;第四步为一题多意练习,教会学生从一个事物的不同角度去看待、认识事物,从而丰富自己的思想;第五步是一题多型练习 ,解决形式单一问题;第六步举一反三练习,把学习成果转化成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边训练学生写作,一边让学生积累与此次作文有关的文章。让学生边积累边运用,打开学生的视角,内化学生的积累,使其真正做到积累与运用相统一,转弯与创写的统一,六步并举实现作文的跨越。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还可运用"一拖六训练法",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反复训练同种文体,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这种文体,提高作文水平。一、二、三练,练这种文体的基本模式,四、五练,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模式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即转弯,六练,在提高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即跨越。笔者通过对几届学生的训练得出这样的结论:经过科学有效的训练,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作文实现跨越是完全有可能的。
参考文献:
[1]赫学颖.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J].课堂内外杂志社,2007(7-8):5-8.
[2]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30-31.
[3]孔有君.新课堂作文丛书·作文构思[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84-186.
[4]孔有君.新课堂作文丛书·作文思维[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4-5.
[5]谭蘅君,王洪.新课堂作文丛书·文化底蕴[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8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