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作文教学论文

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体验作文的乐趣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1-29 共6580字

  [摘要] 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让学生写作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是新课程的要求.语文老师应转变作文教学观念,让作文贴近学生,感受生活.通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想象来作文,让作文课变得丰富多彩、让写作变成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体验.

  [关键词]新课标  作文教学  激发兴趣  体验快乐

  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作文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初中语文新课标作文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应转变教学观念,让作文贴近学生,感受生活.让作文课变得丰富多彩、让写作变成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体验.

  一、转变认识,积极作文

  学生作文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但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起步早,基础较好;读写训练中,阅读训练的分量较重,时间多,范围广,写作训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数量上相对来说都较少,而且收效甚微.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任务还很艰巨.目前,我们虽然有一整套作文教材,但真正落实教材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其原因并非教材本身问题,而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与驾驭教材的能力问题.因此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

  很多学生认为,作文时老师让我写的,我不喜欢,作文没意思.这导致学生作文积极性不高,作文水平低下.要想彻底扭转这一现状,教师必须使学生在心理上认同作文,接受作文,喜欢作文.

  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是表达,它是人的一种内心要求,一种心理需要.用写日记的形式,留住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这就是一种写作.写作还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活动的过程.情有所感,才会有所作,而且情感活动还会贯穿作文过程的始终.情感始终是写作的动力.让学生有自信可以写出好文章,从而转变态度,爱上作文.

  二、分析心理,找出病因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我们衡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学生的作文水平的高低.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以培养书面表达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门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很重视作文,然而,在生活中学生极怕写作文,把它当作一种苦差事,常常应付了事."作文作文,作得头疼".有相当多的中学生对这一顺口溜抱有同感.这表明,作文,对广大同学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甚至可以说是件可怕的事.但怕归怕,写还得写.我们说,应试教育固然应该摈弃,可只要招生考试没有取消,应试就不会废除.

  作文要经历一个心理过程,那么,我们就应该对学生的作文心理尽心分析,抓住突破口,作文教学才能有的放矢,从而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其写作水平.学生作文心理分析:

  1、有强烈的写作欲望,表现出对作文积极取向的态度

  这样的学生盼望上作文课,在课堂上情绪振奋,看到作文题目后,迅速进入思考的过程和写作过程;且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十分活跃.作文成功率较高,但是这样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太小.

  2、没有写作欲望,但有来自某些方面的心理需要,对作文表现为消极被动的态度.这类学生虽谈不上有写作的欲望,但是为了一定的需要,如争取优异成绩、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希望在考试中拿个高分等,他还是会认真地完成作文.如若作文题目合意会迅速的进入写作过程,若不合意,仍会搜肠刮肚,努力完成.这类的学生在实际中所占比例最大.

  3、完全不想写作文,对作文为回避对抗的态度

  这类学生不想写作文,更怕写作文.往往碰上能写的题目,应付了事,碰上不会写的题目就乱写一通,甚至是拒不完成.这样的学生所不多,但比第一类学生绝对数要多,最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针对于以上几方面,可以找出其基本存在的问题为:

  1、对生活缺乏观察、感受和体验.2、阅读量少,知识和思想贫乏.3、语文基础差,写字、造句等都遇到困难.4、作文的屡屡失败,挫伤了写作积极性.

  三、转变教学,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源泉,表现自我、示自我是每个孩子都愿意并积极去做的事."留心观察事物,养成勤于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下来."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对于作文指导要从兴趣入手.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强烈的乐于动笔的愿望.在这种愿望驱使下,他们乐意主动地、由地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想象,不把作文当成一种苦差事,而看成是一种快乐的享受,美好的倾诉.有了兴趣做基石,然后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文章,渐渐地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以提高.针对于中学生的作文心理,我们可以对症下药,试着从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入手,努力改善自己的写作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作文教学要重视生活,从生活出发,感悟生活,用生活中生动有趣的事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引导学生写真实的事情,力求写实,作文水平才可得以提高.

  1、 感悟生活,获取素材

  就目前来看,学生的作文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文章缺少个性,语言缺少少年的生动、活泼,学生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凑成一篇应付交差.作文水平如何提高?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叶圣陶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同时写作是一种技术:有所积蓄,是一回事;怎样用文字表达所积蓄的,是它恰到好处,让自己有如量倾吐的快感,人家有情感心通的妙趣,又是一回事……这样说来,从有所积蓄而打算发表,从打算发表而研求技术,都不妨待学生自己去理会好了."①怎样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离不开生活.走近生活,感悟生活,从而让自己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感悟生活是使写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感悟生活就要时时在意,处处留心,逐渐磨砺出能发现美的眼睛;其次要握思考的方法:要善于问为什么.倘若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往往能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使事物蕴含的思想和哲理渐渐显露.例如下列问题:这是什么事情?为什么会产生这事情?这事情能表现人物什么思想感情?这事情的性质是什么?这事情将有什么样的结果?……还要注意把握事物的象征意义.社会现象、自然生态,大都蕴含着一种哲理,一种思想.看到流水,想到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看到飘落的花瓣,想到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到蚂蚁运食,想到"人多力量大".看到孩童嬉闹,就想到"天真""可爱"……;要及时定格对生活的感悟.写日记、周记,作札记可以逐渐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将自己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感受、理解生活.生活越丰富,学生作文的素材和情感内容就越丰富,作文和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2、模仿求新,培养文风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仿"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很多同学写出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弯弯的柳叶眉、红红的脸蛋"等.难道这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容貌如此相仿的人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不是"仿",而是"抄".这是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例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后,可让学生学习文中在写作中巧妙运用过渡句的特点,仿写了《从教室到操场》.学习了《春》一课后,让学生学习了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来描写大自然优美景色的,让他们仿写了《秋》.实际上学生进行模范性写作训练时,创造思维之光就在其中闪耀.他们的习作,正是张开的创造性思维的的双翅,慢慢地他们就能搏击长空.

  我们常对学生讲:世上无难事,作文也是这样.着名作家巴金先生曾说:"只有写,你才能真正会写".一开始不要怕写不好,只要勤练笔,熟能生巧.世上哪一个作家、诗人都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作家、诗人的.有的投稿几十次,甚至几百次才能发表.法国着名作家巴尔扎克是从一人多高的草稿上站起来的.有经验的老师通过办手抄报,编印本班学生优秀习作选,在班上放大张挂学生的好文章,指导、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等形式,让学生获得较多的"发表"自己文章的机会, 满足其发表欲,这些也不失为一种激发作文兴趣的有效办法. 我不断用这些名人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并且还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长处,哪怕一点一滴也及时给以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一次作文,一个学生在题为《树根的联想》一文写到"树根弯弯,像爷爷的拐杖耸着一个美好的希望",纵观整篇文章,错别字病句很多,想到哪,写到哪,全文紊乱,仅此一句较好,我在评讲作文时就暂避其不足,只对这一闪光的语句给以高度评价,该生深受感动,同学们也深受感染.既然能写活一句,也一定会写活全篇,从此该生便对写作有了浓厚兴趣,建立起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另外,老师对典型文章的分析讲解也可诱发学生的写作情绪.学生从范文中的人物形象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从范文的事与理会想到生活中的情和趣;从范文的精妙构思,设计自己文章的框架……从多方面受到启发,便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将自己的感受倾之于笔端.

  3、精心设计题目,激发写作欲望.

  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顿生灵感.有了灵感就想,想出框架就写,发现问题就改,偶得佳句就用.这样,"长期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联想,妙手偶得之,一挥而就".久而久之,写作就成了无形压力下的自觉行动.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应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语文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消除害怕作文的心理,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思想状况、写作水平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好的文题能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如"初中生活形象设计"、"给心灵下场雪"、"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在我们现在的日常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并不重视作文的命题选择,表现在对学生作文的训练缺乏通盘考虑,作文布置往往兴之所至,信手拈来,题目陈旧,内容重复,致使学生了无兴趣,丝毫没有创作激情.其实作文题目命得怎样,集中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自身的素质水平,也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所以本人极为重视作文的命题.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

  脱离生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脱离学生生活的命题则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题目一定要出在学生身边,最能体现学生生活,否则他们会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诉.即使写出文章也是胡编乱造,东拼西凑.

  现在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受新鲜事物快,教师必须善于观察他们,熟悉他们,才能命出符合学生口味的题目来,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像这样的题目《我熟悉的一个人》就不如换个角度写,把题目改为《你猜猜他是谁?》、《你看看他像谁?》;写《我的ⅩⅩ》不如改写成《和ⅩⅩ说说心里话》《ⅩⅩ ,您了解我吗?》等等.

  4、展现个性,鼓励想象

  个性,是人的一种重要因素,即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实施"个性化"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以一致的标准和答案强求学生,应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潜能,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作灵活的要求.鼓励学生自我选择感兴趣的学习主题,在其独特的潜能领域进行深入的指导."因此,我们的作文要求也要发挥学生的个性心灵去体验生活,体验人生,并用各自独特的视角及语言来表达心中的所感所想.

  新大纲在关于作文方面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高尔基也说过:"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教师就应当充分发挥习作中蕴含的想象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鼓励想象中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乐于动笔.如一个学生构思了一篇关于"环保"的话题 作文.借用猪八戒的形象,好吃懒做,贪心物欲,西天取经后,开了一建材厂,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生态环境,大量砍伐树木,破坏环境,终酿成苦果,自己尝尽,最后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他的作文有了想象的彩翼,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富有创新性,也体现了一个学生的美好愿望和追求,这也是我们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个性是文章的灵魂,想象是文章的翅膀,展示个性,鼓励想象是学生作文的动力,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拓宽思路,自由想象发挥,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以提高其作文水平.

  5、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流动着.而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因而就须每天阅读,获愁和博贮信息,造成一种势能,使胸中有故事.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我们向学生推荐《语文报》、《中国青年报》、《中学语文》、《读者文摘》、《读者俱乐部》、《意林》、《故事会》等杂志,让他们订阅,并经常给他们介绍、评价最新书籍和报刊上的文章,传播新信息,并广泛开展"每日一读","文学晚餐"等活动,从而使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有了写文章的积极性.

  自然,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因此,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所以平时让学生坚持写日记.

  四、评改方式,自由开放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是学生作文的唯一阅读者和评价者,教师个人主观性特别强,而且往往很不及时,不利于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正确认识.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新《课标》还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我们在习作评改教学实践中将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使全体学生参与了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如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全班同学或组内同学或同桌同学听,请同学打分或评级,并谈谈为什么得分又为什么扣分.在班内举行作文展览,让学生阅读自己的,欣赏他人的等等.并且让学生人人办了自己的文学小报,把自己的作文发在上面,完了以后全班进行交流,实现了更加充分共赏互评的效果.这样,学生通过自我诊断、共赏互评,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使写作能力不断进步.

  总之,语文老师要研究新课标,转变作文教学,贴近学生,感受生活.作文教学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勇于开拓,继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 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