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作文教学论文

提升小学作文教学成果的方法探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6-06 共3663字
论文摘要

  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无法在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中打开视野,网罗自己所需的习作素材,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孩子们将写作文看作为一项学习任务,一种提高语文分数的手段,而不是一种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需要,其状况与《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背道而驰,这种现状着实令人堪忧。诚然,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始终在为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质量而默默努力着,许多专家学者也这一领域的展开了实验研究,积累了宝贵的有益经验。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作文教学依然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课程改革的理念精髓指引下,带领我校语文教师致力于研究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方法,并将提高小学作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进行梳理,希望能够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借鉴。

  一、明确写作的本质,把握提升质量的关键

  写作是一种生活、一种人生、也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目标中不难看出小学生的习作心理占有重要地位。“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记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这些要求在情感和动机上对小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
  而第三学段的相关要求则是在第二学段目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求学生的习作动机能够更加强烈一些。可见,如果教师能够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调动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就会有效地帮助他们实现“我手写我心”这一目标,进而提高作文的质量。

  二、运用心理学知识,改进作文教学的方法

  1. 调动学生积极情绪,激发习作情趣。心理学中这样表述它们: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当学生写作文的过程符合自身的需要和愿望时,就能引起他们积极、肯定的情绪和情感,从而产生积极的作用。
  第一,摆脱禁锢,放胆而作。南宋诗人谢仿得在《文章轨范》中说道: “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4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学生刚开始学文章时要“胆大”不要被写作规则、技法之类的清规戒律拘泥住,只要把那些心中所想全部付诸笔墨,表达出来即可。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技法和行文规范时如果强调过多、过细,学生就很难不拘一格地“挥毫泼墨”,一展文采。
  例如,一位学生这样描述了她被关在电梯里的一幕:
  “眼看电梯到了 12 层,‘啪’的一下电梯里全黑了,电梯门也紧闭着。我一下子慌了神儿,脑子里一片空白,吓出了一身的冷汗。这种情况下,我不由得胡思乱想: 完了,电梯会不会沉下去? 会不会一直打不开? 我不会死得这么惨吧……经过了两分钟的胡思乱想,我终于镇定下来。我思考了一会儿,想起来电梯里有个警铃,立刻像蜘蛛侠似的摸索着。
  有声音传过来了! ”这段话出现了诸多语病,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孩子在电梯出现故障那一刻真实的想法和真挚的情感,正所谓由心而声,由情而文。这样的文章即便出现一些行文技巧的问题,也应该予以充分的鼓励和表扬。
  写作能力的形成,要经过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放胆而作,将帮助学生建立一种良吐的心理循环,让学生乐此不疲,坚持不懈,最终学有所成。
  第二,慎重评价,圈点为主。清代的王筠提出: “少改易之,以圈为主。”这一观点引发了笔者对于当前作文批改现状的思考。一些教师习惯于把学生的作文修改得面目全非,使学生对其望而生畏。教师在批改时应慎重评价,鼓励为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享受创作的乐趣。
  2. 运用社会学习理论,指导学生仿写。着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非常重视模仿作为社会学习的机制所起的作用。利用这一理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仿写指导,将会对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作文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一位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赵丽宏的《顶碗少年》一文时,抓住三次表演过程,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惊心动魄、情感跌宕,并指导他们进行仿写。可见,以语文教材为范例指导学生进行仿写对于作文教学而言,功效甚大,语文教师应该加大使用的力度。

  三、提倡积累与储备,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强调: “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习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不论从学习的角度还是从思维的角度看,广泛阅读,积累储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鉴于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广泛阅读各类优秀书籍的习惯,天长日久,持之以恒,学生的见识就可以不断增长、认识能力就会不断提高、文化底蕴定能越积越厚,不仅能够轻松、快乐地完成作文,更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驱除功利的色彩,树立作文的求真意识

  文风是为人的表现。教师要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让“求真”的作文观深入学生心中,把引导学生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每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都有可能会面临道德抉择,犯下不同的错误。可是敢于揭露自身错误,展现反思过程,表达悔过之意的学生又有多少呢? 由此更加折射出这位同学高贵的精神境界,的确值得教师慧眼捕捉,大加赞赏。“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既是习作的要求,也是又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因此说,教师在作文评价中,还要特别引导学生把作文当成学做真人的一种历练。

  五、展开实践与研究,彰显习作教学的效果

  笔者带领语文教师团队,对于作文教学方法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享受习作成功快感,学生乐在其中。正如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的那样: “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由于在作文教学的指导和评改中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了“鼓励为主,谨慎评价”的原则,使得学生陷入乐此不疲的习作境界之中。随着大量的练笔,他们的作文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甚至有部分学生在各种作文比赛中获得重要奖项,犹如雏鹰一般逐步羽翼丰满,在作文的蓝天下展翅翱翔。更重要的是,学生已经由先前“应付”状态转入到“享受”的状态,他们不仅乐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任务,还悄悄地、自发地记日记,写评论,续写小说,而且非常愿意与大家一同分享自己的“大作”。可见,学生们已经将写作文内化为自己的需要。
  2. 课内外指导相结合,学生全面提升。着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指出: “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坚持将课文作为范文,在解读的同时将有指导作用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修辞手法、语言风格、思想立意等方面作适当指导,让学生从中吸收文法、章法的营养,有效地提升了学生作文的质量。再有,在引领学生进行仿写的同时,鼓励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体现出“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原则,学生从中切实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3. 习作与生活相联系,学生回归本真。上海大学教授李白坚老师在他的《21 世纪我们怎样教作文》中指出: “今天的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没有在看来平淡的生活中发掘出它们的情趣和意义; 不是生活不够丰富,而是不会在看来单调的生活中体验它们的启示与波澜; 也不是生活太单调,而是我们做教师的没有手把手地教他们采撷生活浪花的方法。”
  除了指导学生展开广泛阅读,培养良好的积累习惯外,注重开发活动课程,丰富作文教学资源,为学生建构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提高多渠道、多层次的实践机会,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真实的习作素材,解决“无米之炊”这一问题。
  同时值得指出的是,生活是真实的,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悟真实,展现真我,进而让真情实感如汩汩溪流般从内心中流淌出来,并在自由、充分地表达心声的同时实现“求真”、“做真人”的目标。
  4. 教师角色悄然转变,学生受益无穷。毫无疑问,学生的发展必须依靠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师,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教学资源。因此说,教师不应只满足于“教书匠”的身份,而应向专业型、研究型教师进行转变。
  可喜的是,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 这一研究让我校语文教师在自身的教学观念、个人发展理念以及教学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发生悄然转变。从拓宽阅读视野到网罗各种专业书籍,从关注身边小事到放眼天下,从改变教学方法到提升教学智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而所有这些努力最终都将汇聚在学生的身上,让他们成为最受益的人。
  总之,把以上几种方法运用到作文教学之中,能够切实帮助我们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当然,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不断探索,修正。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彭耽龄. 普通心理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26 ~ 399.
  [3] 钟为永. 写作教学心理学[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4] 李贺.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趣味[J]. 学周刊,2011,( 20) .
  [5] 杨丽萍. 作文的模仿与创新[J]. 中学语文园地( 高中) ,2008,( 4) .
  [6] 李白坚.《21 世纪我们怎样教作文》( 中学版) [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