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在专业成长与发展中最重要的就是读书,没有大量的阅读,教师就无法深入思考也不能妥善处理教学问题。阅读,就是让自己的生命和心智获得成长。阅读是一种生命状态,是一种精神生活,而作为一种职业,语文教师的阅读已不仅仅是关乎自己的事了。语文教师要爱上读书,从读书中寻找教学的智慧,用阅读这种形式来提高自己,进而浸润学生的思想。语文老师如果没有深厚的阅读积淀,又如何驾驭课堂,启迪学生的心智呢?
在当今时代,教师想静下心来读书却很难。其一,当下我们每天接收的信息很多,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却很少,人们喜欢短小零碎的文章,却很少去啃大骨头的经典之作[1].其二,很多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非常忙碌,闲暇时间不多,没时间读书是常态。除了教材、教学参考书,很多教师可能不会再阅读其他书籍。其三,教师自己不能坚持才是问题关键,也就是说,教师个人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如果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个人总是会想方设法多读书。
语文教师读不读书,这个话题很小,但是牵扯出的问题很大,反映出的病症很深。这其实是一个语文教师的生命状态问题。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想认认真真教好书,就必须读书,只要开始读书了,那就是成长的自觉,生命的觉醒,才能走上良好的专业成长之路。一个语文教师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主要表现是:开阔的视野、渊博的学识、深厚的功底、超拔的品味。那么阅读如何能促进语文教师的成长呢?笔者谈以下三点认识。
一、阅读能使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更加丰厚。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语文名家于漪执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时,在课前讲了这样一段话:“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才华横溢的于漪老师成了一代语文教育名家,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她广博的阅读积累。如果没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就不会有独特的认识高度。广泛阅读并作读书笔记,重视自己的学识和修养,才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妙趣横生、挥洒自如。
二、阅读能使语文教师生成富有魅力的教学艺术。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富有魅力的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语文课堂中的语言艺术就不仅仅是准确生动了,还要富有诗意美和情感美才行。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置身语言文字中,学生感悟体会,获得灵魂的升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有较高的语言修养,善于营造出有语文味的课堂。特级教师董一菲倡导诗意语文,用诗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她在给学生讲李煜词时,先讲了李煜的人生经历,又讲了他的身世与才华,还有他国破家亡的满腹愁苦。当学生被她的讲述感染时,她问:“‘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这‘红’字用得好不好?”一个学生这样回答“:李煜诗中的‘红’字,寓意深刻,红不仅是指花,而是艳丽如花的红颜知己,此时的李煜失去了此生的挚爱,自古就有无数为红颜而洒泪、洒血的英雄,而李煜饱蘸心血,用‘红’怀念他的爱人。”
显然学生已被她的语言所感染,也能用富有情感的语言来解读作品。如果一个语文教师有大量的阅读积累与深厚的语文功底,那么他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做到旁征博引,也有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点石成金,化平淡为神奇。新课程改革倡导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需要“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语文教师,那么阅读也就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
三、阅读能使语文教师的精神境界提高。
作家林清玄说:“读书的目的就是使我们今天比昨天更慈悲,更懂得生活的美好。”如果语文教师在茶余饭后常常置身于书的海洋中接受洗礼,其心灵就会充满阳光。于午后阳光下捧一本书慢慢读来,心灵就会越来越平静,学识越来越渊博。读书使我们更加有底气,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充满着智慧与无穷的魅力。读书不会直接影响教师的生存状态,但却会改变教师的思想、精神世界和气质。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上好课,也不能附庸风雅,而是因为人的灵魂需要文化的浸润。上海市语文教研员谭轶斌老师是这么说的:“唯有读书才能沉浸自己的心灵,不至于迷失自己;唯有读书,才能让自己始终葆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对一名语文教师而言,读书何其重要。教师通过读书提升自己的素养和境界,从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获得心灵的丰盈。教好书的同时也让自己快乐,阅读真好。
参考文献:
[1]曹勇军。教师阅读与专业发展[J].语文教学通讯,2014(25):7-11.
[2]苏霍姆林斯基B A.给教师的建议[M].2版。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5):412.
[3]郭瑞炜。《孔乙己》的十种导入法[J].语文教学通讯,1997(9):18-19.
[4]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0(10):63.
[5]许建平。语文教学与教师阅读[J].上海教育,2009(4):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