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的重要性大大增强,高考语文命题的广度、难度进一步提升,使语文在总分中区分度最大,所以“得语文者得天下”的说法得到普遍认同。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兴趣阅读,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加阅读量。庄子曰:“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靠长期的大量积累。而大量的积累,必然来自于广泛阅读,只限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内容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全新体验和自觉的生活方式。
一、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可以启发心智,兴趣可以激发内驱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需求。一般来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来确定他们的阅读方向,使阅读成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律,同时立足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学生回归自主阅读的乐园。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但他们对新事物总有好奇感。教师要有意识地唤醒学生的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彩版的童话故事入手,结合精美的彩图,带领学生走进美妙绝伦的童话世界。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认知能力,识字方面有了一定积累,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应对故事中的生词进行适时解释,介绍故事写作时的背景或寓意,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明白故事说了些什么。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思维意识,教师可让学生在读完故事后进行思考,从小培养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习惯,做到“阅读与思考互动”,让思想得到启迪和升华。
教师在指导阅读教学时,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小学生希望得到表扬的迫切心理常常会流露出来。教师要以赏识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学生的某一亮点进行激励、表扬、喝彩,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体验阅读的乐趣,持续保持读书的热度,诱导其他学生积极热爱阅读,投身阅读。必要时可开展“读书小明星”“阅读小兄弟”“书香小姐妹”等荣誉的评比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正确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推荐阅读书籍。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来。低年级时要选择推荐寓言、童话之类的书籍,如《格林童话》《哈利波特》《十万个为什么》等;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学校中也积累了一定量的科学知识,可以读一些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如《班门弄斧》《草船借箭》《初出茅庐》等诸多闪烁智慧光芒的书;高年级学生学会了思维,认知能力会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可以读一些有思想和时代背景的书,如《爱因斯坦传》《李四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因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感受书海之浩瀚,知识之丰富,体验读书人的快乐,让他们在浓浓的书香中受到熏陶,其次,要把握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学习语文要以教材为根本,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体。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通过阅读发散迁移,进一步提高课文的阅读理解水平。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一定渴望阅读童话故事,课下我推荐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学完《麻雀》后,我引导学生阅读自读课本中的《壁虎的爱》一文,更深的感悟爱的真谛;学了《赤壁之战》之后,推荐阅读《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历史故事。总之,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让学生学会选择与教材课文关联图书。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或推荐优秀的少儿读物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指导,使其配合教师,教会孩子选择有益的读物。
再次,互联网以其强大的存储功能、高效的链接方式,以及快捷传播的及时性,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要发挥“互联网+阅读”的优势,高效率提高阅读量,用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的优势,让学校摆脱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师、学生和家长在课外的实时互动,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为课堂教学改革开辟一片新天地。
总之,课外阅读是开阔学生眼界、增加知识储备、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的阅读方法;要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要由易到难,逐步养成习惯;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制定合适的阅读计划;要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多鼓励,少批评,善于树立好的阅读典型,给予正确的评价,让学生享受成功的良性刺激。久而久之,便可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志伟。农村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实践与研究[J].浙江教育科学,2001(6)。
[2]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3]李运菊。百分之三十与百分之七十[J].小学教学研究,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