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上学生学到了什么?语文素养得到多少提升?不难看出,我们的阅读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
一位教师在执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时,从“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事人手,引导学生思考:高尔基的儿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些词句看出来?一个学生回答出“高尔基儿子爱父亲”之后,教师问到:儿子栽花目的是什么?你觉得花儿怎么样?在爸爸的眼里为什么花儿更美了?爸爸赏花的心情怎么样?爸爸看着看着想到了什么?·····一连串的问题牵着学生去理解课文,教师问,学生答,与以往的“牵引式”、‘灌输式”教学有何不同?一节课学生几乎没有自主感悟的时间,没有默读思考,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提高?其实,只要认真解读文本,不难发现这一课的中心句子:“给”永远比“拿”愉快抓住这个中心句,引导生去质疑:高尔基给儿了什么?儿子给高尔基什么?有多愉快?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默读思考,画出相关语句揣摩,写一写感受,然后抓住关键的词语或句子去品味,感悟这样不就“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了吗?阅读教学切不可再走过去的老路子了!
二、“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现在有不少阅读课效率很低学生学完了一节课,与课始比较收获甚微也就是说,学了几乎等于没学一位教师在执教《一路花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感受破水罐的感情变化,划出关键词后,引领学生去感受破水罐十分惭愧的原因,读出惭愧的心情,加提示语,分角色表演,然后品味破水罐的一丝快乐,说说挑水工告诉破水罐什么?破水罐又会对挑水工说什么?让学生拿笔写下来这篇课文蕴含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学生只要读过几遍就会明了那么学来学去,学生的认识层面还是停留在要正确认识自己,每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课后我与这位老师交流:课文的重难点是什么?她沉思了一会儿,说体会破水罐的心情变化其实,破水罐的心情变化只是文章的线索,重点应该抓住这条线索,重点应该反复品味挑水工的话,领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同时感悟“一路花香”不但是破水罐的功劳,更是挑水工智慧的结晶体会“一路花香”的内涵是难点中的难点因此,教学时应抓住重点,引导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实现认识上的提升、还有一位老师执教《给家乡孩子的信》一课,第二课时开展了一个“新闻发布会”活动本想体现高效教学,学有所用,结果呢?学生对于巴金写的信的内容都不熟,何谈感受?难道发布会只是比平时多说了一句话:同学们,我读了巴金爷爷的信,我想告诉你们……然后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对于巴金的认识只停留在书本表面,是浅层次的认识,六年级的学生应该了解一点作者的背景,应该读懂文字背后的含义,可是学生学完了这一课有多大的收获?“新闻发布会”学生真正会了吗?可以说是“换汤不换药”,仍然是分析课文,教师仍然是牵着学生走学生的认识层面仍然是停留在课始记得吴忠豪教授在一次报告会上谈到过自己做的一次调查报告:学生学课文之前,他从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写作方法等方面出了几个题目给学生做,学完课文后又让学生做,结果没有多大悬殊,也就是说,学生上完了语文课收获甚微现在的语文课效率很低这不得不让我们语文老师深深思考!
三、“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阅读课应注重朗读的训练教学时要以“读书”为主线,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高年级要注重默读及浏览,引导学生“了替心会文”一位教师在执教吸鞋匠的儿子》一课时,巧妙地复习字词“尴尬、羞辱、静默、赞叹”,以此为主线,引领学生品文析句这样的设计可以说是独具匠心,拎出了主线但在教学林肯的演讲词这一部分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事:要求学生自读林肯的演讲词,认真倾听,你听到了什么?然后出示学习要求:走进演讲词,倾听林肯的心声提示:1.联系一、二自然段中参议员的态度和行为2.抓住要点:对参议员;对父亲在交流时候,学生体会到了“伟大”伟大在什么地方?老师又让学生去读,说然后师帮助学生归纳:伟大在“做事”接着再让学生读,结合提示,看看还能体会到什么?学生一片沉默老师激励学生:你们一定会有所发现的最后再次让学生默读,不要学生说,发纸让学生写下来此环节为什么会出现卡壳的现象呢?难道学生体会不到林肯的智慧、宽容、谦虚吗?不是,是老师的问题让学生不知道方向,目标不明确,学生可以说是“一头雾水”还有一位教师执教吸拉萨的天空》一课,课堂上是书声琅琅,学生是“读你千遍”:读出天空的湛蓝透亮,读出纯净、明洁,读出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读出拉萨天空的美·····一遍一遍地读,开始学生还是兴致勃勃,读书投人,可以说是声情并茂但后来学生是越读越觉得索然无味,读书疲劳为什么呢?因为学生的朗读没有一个提升的过程,他们并没有感受到读书会让他有新的收获,也就是说,读与不读差不多,读书变成了卖弄嗓音,迎合老师的需求,学生学习很茫然那么,我们怎样进行阅读教学呢?我们应该摆正“教课文”与“教语文”的关系现代课程论之父泰勒所说:“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写什么”每教一篇课文之前,我们都应该先了解课文写了什么?课文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上课之前,我们都应该问问自己:这节课打算让学生学会什么?怎样突破重难点?这样教对学生有多大帮助?……教学中抓住深奥点、关键点、疑惑点、情感点,引领学生贴近语言文字,真正走进文字背后,“向阅读更深处漫溯”,“牵一发而动全身”,“授之以渔”,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地训练听、说、读、写,浮华去除后才会彰显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