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是“先学后教”教学形式创建的基础,主要的内容就是让学生先进行自学,接着教师再进行讲解,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己去感知和分析学习的内容,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结果来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这样就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导性。
一、情境导入先学的内容
受小学生自身特点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可以把教学目标直接进行展示,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创设符合小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情境。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如讲故事、做游戏等,这样就可以轻松地将学生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如在教学《两只小狮子》一文的时候,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的标准来合理地设置教学任务:
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接着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依据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课文的朗读,将生词和生字标记出来,教师在学生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以后,可以开展灵活多样的检查。例如,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述,从而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情况;还可以点名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或者是分角色阅读。这样的自学指导目标十分明确,且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教师高效地引导学生自学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
二、分组探究,培养合作习惯
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不高,他们在进行自学的时候,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适时的引导,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从而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处理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互补性,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在课上,教师将学生划分成为多个小组,每一个小组将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学习的主导,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不但可以表达自己的学习愿望,还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特点。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要教育学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尤其是必须认真地思考与自己想法不相同的意见,汲取他人所长,纠正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之处。
三、设置自学目标
“先学”的学习目标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从而使学生的自我学习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这也是提倡素质教育的根本。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的时候,要有比较明确的教学标准,推行适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的教学形式,所有的教学任务在开展的时候都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本出发点,给学生设置适合他们自身实际情况的自学目标。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几项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任务来完成自主学习:(1)让家长陪同孩子进行文章阅读;(2)找到文章的生字、生词,并通过查阅工具书来标示出正确的拼音;(3)标记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4)画出小蝌蚪演变过程的句段;(5)蝌蚪妈妈到底长什么样子。教师经过设置问题来辅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从而使学生“先学”的效果更加明显,使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遵照“一教两不教”
教师“后教”的教学内容必须要遵照“一教两不教”的标准来完成。所谓的“两不教”指的是学生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知识不进行教授,如果将学生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过多的教授,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而那些超出小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知识教给学生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还会造成逆反的心理,甚至引发学生厌学的情绪,不利于高效课堂学习成果的取得。教师一定要认真设置“一教”的有关问题,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认真回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先学”发现知识点,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较好地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例如,在预习《小蝌蚪找妈妈》
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在讲授课文知识的时候,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教师可以一带而过,对于课文的主旨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清楚,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小蝌蚪是怎样一点一点长大的,每一个长大阶段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样,学生在了解了课文的主旨以后,不但知道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知识还会有所延伸,学生还会了解到青蛙是益虫。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使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时候变得更加轻松。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引进“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真正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提升学生的自学水平,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优势,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推行这样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真正成了教学的指引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蔡林森。推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的体会[J].天津教育,2011(3)。
[2]刘家访。先学后教运行机制的重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