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套,虽然教材选用的文本各有不同,但是一些经典的文本还是会被不同版本的教材选用,而且往往是在不同的学段。如叶圣陶先生的游记散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人教社小学语文教材编入四年级下册第 3 课,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入六年级下册第 4 课。不同文本相继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但却被安排在不同的学段、年级。这时我们能用同样的教学设计去给四年级和六年级的不同学段的学生教学吗?我们又该如何定位文本的教学价值呢?本文将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进行阐述。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经典课文,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展开叙述,把自己在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读者,让人如临其境,似与作者同游。文章条理清晰,文笔简约准确,给予读者身临其境之感。对于文本教学价值的定位,我们可以从课标、编者意图、学情等因素注意考量。
一、学段目标划分出不同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于不同的学段教学目标都有具体明确的要求,各学段的目标是呈现螺旋上升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在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我们不妨用下面的表格来比较一下第二、三学段的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依据,教学目标要受到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和规限。所以文本教学目标要指向课程目标,要与课程标准保持目标一致。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我们可以区分《记金华的双龙洞》在两个学段阅读方面的不同教学价值:
人教社四年级下册第 3 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目标为:
1.练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3.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
4.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苏教版六年级下第 4 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目标为:
1.快速浏览课文,能说出文中大意。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3.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二、编者意图显示了不同的教学价值
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融入了自己的理念、意图。教材编者把文本放在不同学段有着自己的意图,承担不同语言运用训练的任务,体现不同的教学价值。
1.从单元课文构成体会编者意图
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按照单元编写的,每一单元都有单元训练目标,各年级呈螺旋上升,逐步提升。人教社小学语文的单元导语集中体现了编者将一系列文章组合起来的整体意图,具有统领全组、目标定位、学习导航等功能。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所在的四年级下第一单元围绕主题“走遍千山万水”来组织。由《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
《七月的天山》组成。本组课文选取的都是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实际上是按照围绕描写景物的方法编排的。《桂林山水》运用“总—分—总”来写,《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来写的。本单元导语是:“与作者一起做一次愉快的旅行,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去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再仔细阅读本组课文,就会发现编者选取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组成单元,实际上暗含着围绕描写景物的方法编排的思路。
苏教版小学语文编入《记金华的双龙洞》这课的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单元的 4 篇课文围绕主题“壮丽山川”来组织。由《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四篇课文组成。表达的主题相同,但写作的方法却各有特色:《长江之歌》运用凝练的语言,抒发了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三亚落日》则以拟人化的手法,动态地展现落日美景;《烟台的海》是按季节的顺序描写景色的不同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具有按游览顺序写的特点。阅读本组课文的要求是:理清描述的顺序,了解和学习按时间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学习按游览顺序的写法,借鉴这种写法。
2.从插图与课后练习等资源体会编者意图
教材中有一些辅助学习资源,比如插图、课后练习,它们也传递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插图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文字,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其美育功能和其他功能。从对比中不难发现:人教社四年级语文采用的富有童趣提示语———“泡泡语”。“泡泡语”简短,是编者精心设计的内容,有的从学生学习角度提出疑问,引领学生关注,有的引导学生揣摩字词句的妙处和文章的写法,有的引导学生在本课的基础上拓展延伸……苏教版六年级语文采用插图,用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符合六年级的阅读理解层次。
课后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兼顾理解和表达,也是编者意图的重要体现。每一道课后习题都是根据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来精心设计的,是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依据,是课文学习向课外延伸的基点。朱家珑说“:课后习题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或提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是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以及能力训练的载体。”如人教社四年级多是“说说”,指向理解;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记金华的双光龙洞》课后习题共四道题目,第 1 项练习是引导孩子积累语言,第 2项是关于写字的练习,第 3 项是结合重点语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第 4 项是理解课文的叙述方法,从整体上理清文章层次。
三、能力基点决定不同的发展高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教师要教什么,应该以学生阅读能力为依据。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多思考:学生会怎样阅读?老师读出的学生会怎样阅读?四年级与六年级,他们进行语文学习的时间有长有短,学过的同类课文多少不一,形成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完全不同(如下表)。
源于学习时间的有长有短,加之他们使用不同教材所学的同类课文不同,所以也就形成了差别很大的阅读能力。我们应该以学生的能力原点为起点,探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线,采取恰当策略,让课堂听到学生“成长拔节”的声音。
四、“一文”两学段不同的教学取向
综合以上的一些因素,面对《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在不同年段的情况,我们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取向。人教社四年级下册第 3 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读文本找地点,了解游览顺序,说说主要内容。
2.品读精彩语言,感受音乐之美。
3.精读“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4.结合语句理解词语,了解“双龙洞”得名。
苏教版六年级下第 4 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1.自画游程图巩固游记特点,学习游记写法。
2.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训练理解文本表达能力。
3.研习文本表达,拓展延伸练笔。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3]同一文本放在不同学段,我们必须区别对待,用好这个“例子”,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运用。所以要依据学段厘清目标、综合教材弄清编者意图、熟悉学情定位教学价值,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恰当目标的引领下有效学习,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