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着名的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提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美育,通常称为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美育,符合人类向往和追求美的心理特征,和《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一致,是素质教育中与智育、德育等同等重要的教育形式。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可以充分培养学生欣赏美、认识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在收获语文知识的同时,塑造正确的审美观,学会挖掘美、创造美。
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践行美育的教学理念,并尝试多种美育实施的策略,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朗诵和解读课文,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首先,反复朗诵课文,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审美意识。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多次的课文朗读中,学生可以锻炼声情并茂的朗读艺术,同时积累审美观念,陶冶情操,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启蒙审美意识。如《长城》《瀑布》《颐和园》等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类文章,就可以在诵读中让学生体会韵律美、辞藻美,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尤其是一些气势磅礴、荡气回肠的排比句式读起来更是要字正腔圆、朗朗上口,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写作能力。
其次,深入解读课文,可以加深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和把握美学因素。教师要抓准文章的着眼点,如文章的词语点缀、段落安排、意境营造、人物塑造等,进行恰当、充分的美育教育,从而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审美意识。通过对文章的深入解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和心绪起伏,从而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和文章内涵,在优美的意境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升华。对文章的深入解读,可以让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得以陶冶情操,提高感知美、欣赏美的意识。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生由于年纪小、自主学习意识差,导致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容易注意力分散,不能紧跟教师思路和课堂进度。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图片、视频、歌曲、演讲、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导入文章内容,使学生充满兴趣和好奇心,不断发现和探索文章中蕴含的美。
随着教学方式的改革,小学语文课堂也逐渐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课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趣味盎然、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中体验文章的辞藻美、意境美、形式美。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认知规律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在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课堂导入形式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体验。
三、拓展课外阅读,写作读书笔记,培育学生积极的审美体验,学会欣赏美、创造美
首先,开展课外阅读,在优秀书籍的熏陶中,陶冶情操,认识美、感受美。俄国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讲到“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课外阅读就是一种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多读书,读好书,健康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如同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涤荡人类的灵魂。书中唯美的描绘可以充分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社会美,培养他们的悲悯意识和人文情怀。在真、善、美的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的拓展阅读中,我们可以用丰富的知识武装头脑,健康的思想净化灵魂,高尚的品德陶冶情操,从而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通过仿写、续写等开展课外阅读的实践活动,锻炼文笔,挖掘美、创造美。
课外阅读后,要培养学生进行及时记录的好习惯。读书笔记的写作,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感知和思考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通过仿写、续写等,能够让学生细致入微地感受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变化,从而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在词语运用、段落安排、意境营造等方面的巧夺天工。在模仿文章手法的写作练习中,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秀丽壮美的山川河流和源远流长的人类文明。从而更好地提高写作水平,丰富情感体验,提高审美能力。
总之,小学生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需要教师运用朗诵和解读课文、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导入、开展课外阅读和练习读书笔记等多种形式,不断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1]李钰晔.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美育的途径[J].文学教育:上,2014(1).
[2]余虹.关怀生命的语文美育探寻[J].中国教育旬刊,2014(3).
[3]张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方式[J].学周刊,2014(30).
[4]周於琴.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美育的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2014(7).
[5]朱月明.语文美育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