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神话教学应凸显“语用”和神话特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9-05 共4483字
论文摘要

  郭沫若先生在《文艺论集》中曾说:“神话是绝好的艺术品,是绝好的诗。 ”它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和丰富大胆的想象,是文学创作和语文学习的丰厚土壤。现行语文教材对神话类文体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嫦娥奔月》《普罗米修斯盗火》《开天辟地》《哪吒闹海》《三打白骨精》等众多的神话进入小学语文教材,充分说明了此类文本具有不可替代的课程意义。

  一、缘起:“语用”环境下,神话的迷茫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于是,“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位,指向语用。语言学习,重在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要注意语言表达方式的习得”成了众多一线老师的共识。

  (一)观察:指向语用的“开天辟地”本校一位老师在执教《开天辟地》时,是这样呈现的:

  一、检查练习

  提示:加上合适的词语,让表达更形象生动。

  ( )的雷霆 ( )的太阳 ( )的月光( )的江河 ( )的大道二、合作探究。

  (一)开天辟地

  1.自读第 2 自然段,用“ ”画出最能表现盘古力大无穷的句子。
  2.“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这句话有什么特点?课文中还有这样对仗的句子,浏览课文,找出来读一读。

  (二)顶天立地

  从哪些语句中,你读出了盘古神奇的力量?

  (三)改天换地

  1.默读第 7 自然段,用“ ”划出写盘古化生万物的句子。
  2.交流,这 9 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3.打乱文本顺序,配对练习。

  (二)思考:如此“语用”,“神”何以堪。

  在评议本课时,不少老师从“语用”视角出发,认为本课注重实效,以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为“语言文字运用”奠定了基础,充分体现了语文本味。 但笔者认为任何体裁的语文文本似乎都可以按此方式教,这种朝向学生“当下”的语言文字训练,犹如一把手术刀将原本鲜活灵动的神话文本肢解得支离破碎。 神话,不见其“神”。 如此“语用”,“神”何以堪?

  也许,这是一个特殊的案例,是一个“语用”旗帜特别鲜明的案例。 但是透过它,我们不难发现,神话类文本在当下“语用”环境下的迷茫。

  二、探寻:“语用”环境下,神话的本体价值

  神话,是神奇的。它能对学生的精神审美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其幻想的空间为学生的文化建构创造了巨大的神游场,而它的语言特质又与其他类课文有所不同,既通俗易懂,又回味无穷,弥漫着想象的张力,能让读者产生神奇的感觉,带来诗意的享受。

  (一)神话———契合儿童心理特征的文化母体

  神话,被誉为“人类文明最早的一缕绮艳无比的曙光”。瑞士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被称为新神话的“第一位先知”。 他认为神话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而这种“集体无意识”,世代相传,构成一个民族的精神。个体精神的发生发展演绎着、经历着整个人类精神进化的漫长历史,个体精神与人类精神的发育过程辩证地存在着某种顺序及阶段上的相应性一致,这也就意味着童年时期的个体成长与早期历史上人类在其精神发育的水平上存在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平行性。神话所讲述的神的事迹、民俗节庆等生活情景,又或是关于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等的自然景观,具有着游戏的意味、幻想的品格、诗意的境界,完全契合当下儿童心理特征。学生学习神话,就是一个文化体验、文化浸染、文化传承的过程。

  (二)神话———满足儿童审美情感的文学样式

  茅盾曾说:“就文学的立点而言,神话实际是原始人民的文学。 ”从当代对神话的传承来看,神话也是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表现的,其淳朴自然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情节、古朴的格调,体现了早期人类最瑰丽的想象,是民族原初精神气质的结晶。尤其是那些神话人物原型往往具有崇高的道德感,他们往往化身为一系列审美符号和精神丰碑,以更为饱满的姿态穿行在历史、文学审美的殿堂里。 在神话的世界里,无论是“万物有灵”的幼稚,又或是死而复生的幻想;无论是对“神灵主宰”的敬畏,还是对“英雄救世”的颂扬;无论是对自然万物的“人化”,还是对人类自身的“物化”,都能给儿童创造一个无所羁绊的审美空间,让儿童产生美的遐想和启迪。

  (三)神话———发展儿童言语能力的语文文本

  神话进入语文教材,必然被赋予了语文特有的任务———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也就是当下较热的“语用”任务。神话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情境特征。学生进入神话,与文本展开对话,与创作主体和作品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获得语言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也是记忆心理学中所说的“无意识识记”。 这种利用意义联结、情绪体验和鲜明具体的形象进行识记和品味,具有其他文本所没有的独特效能。 另外根据安德森等人的迁移理论得知,迁移数量的多寡,取决于两种材料间的相关,如果两个情境或交叉或重叠,具有共同成分,就可以产生迁移。 神话的情境性、易复述的特征,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提高儿童运用语言的频率和正确率,从而促使他们言语能力得到发展。

  三、实践:神话教学———在此岸与彼岸之间往返

  基于以上认识,从神话的本体价值出发,我们试图让神话教学在凸显“语用”的同时,具有“神话”的特质。

  (一)驶向彼岸———遨游神奇的想象世界

  神话文本的本质是“想象”,神话的“彼岸”就是一个充满神奇的, 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截然不同的想象世界。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中提出“南人想象力之伟大丰富”,“古代印度及希腊之壮丽之神话,皆此等想象之产物”。 就是说想象乃神话的根本特质。

  没有想象,就产生不了神话。因此进入神话文本的便捷通道也是“想象”。通过“想象”进入文本,方能更好地领悟神话之“神”。

  1.给学生一个情境

  神话与儿童内心世界形成天然的契合, 儿童能凭借神话为主体材料进入他们自由的想象王国。 因此,在神话的教学中,教师应再现文字描述的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激活内隐想象。

  笔者在教学《开天辟地》时,设计了如下一个环节:同学们,课文是一个神话故事。读这样的课文,我们要边读边在大脑里想象, 把一段一段的课文想象成一幅一幅画面。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进入时光隧道,来到天地还是一片混沌的时代。 教师范读“很久很久以前……猛劈过去”(伴随着炸裂的响声,请学生“抡”起大斧头,向黑暗劈去)。 这个细节从表面上看,是在品味“抡”这个词语;事实上,是在激发学生入情入境。 如果学生脑海里没有出现“盘古抡斧”的图像,就不可能准确地做出“抡”的动作,教师用文字引发学生的好奇、探求之心;用赏析引发学生的想象、遐思;最后再通过朗读将“想象”与“赏析”融合在一起。 从学生们交流想象时的语气、神态与言说内容,说明他们已经感受到神话故事的“神奇”与神话特殊的文体魅力了。

  2.给学生一个空间

  儿童,是想象的大师。 神话故事教学中,在文本留白处适时地点燃学生想象的火种,也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开天辟地》的第 4 段有一长串的排比句,分别描写盘古身体的各个部位变成了什么。 此段想象神奇而大胆,描写生动而优美,使天地之变化、万物之形成既充满神奇色彩,又似乎合情合理。如何进一步丰满学生头脑中万物形成之意象, 同时又使学生在想像中体味并习得作者描述之美呢? 笔者在教学中抓住段末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创造想象。 第一步,把文段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在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的同时,感受句式的整齐和优美。

  第二步, 在学生反复诵读感知并了解作者描述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拓展省略号:“他的( ),变成了( )的( )。 ”并用语言点燃想象 :“同学们 ,展开想象,你还会看到更多的画面。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骨骼、经脉等等,又会变成什么呢?”在想象中情境再现与信息交换,从而使天地形成的意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更加丰满,同时也进一步感受到了神话故事神奇的特质了。

  (二)回到此岸———融入自我的语文生活

  虽然,神话的想象世界是那么迷人。但作为语文文本,它必须回归且融入儿童当下的语文生活。

  1.浸染文字

  笔者在执教人教版《猴王出世》一课时,先出示经典句段“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然后,老师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发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文字秘密?”引导学生在文本语言中畅游一番。课堂上,师生快乐地徜徉在古典神话的殿堂,明白了作者写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富有节奏。反过来说, 正是这样的语言, 让我们品读到一个顽皮可爱、活蹦乱跳的石猴。

  潘新和教授说:“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鸿蒙未启的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 一个缺乏言语感悟力和感染力的教师, 是无法敲开学生的言语心智法门的。 ”神话教学也是如此,只不过应在“神话”的本体范围之内,并不能为“语用”而语用。

  2.故事还原

  “成年人写的神话是幼稚的,只有经过儿童的再创作,这些神话才能成为真正的神话。 ”

  因此,在神话的教学中,我们要千方百计地“诱惑”儿童,让神话与儿童天性之间形成一种浑然天成的 “亲缘关系”,让他们参与神话故事的重构, 让他们在一遍又一遍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神话故事。笔者在执教《女娲补天》时,以复述故事为经,以感受神话的神奇作纬,经纬交织,建构起一种扎实有效的神话教学课堂模式。我引导学生在字词理解、课文理解中复述,在感受人物形象中复述,在领悟神话的语言特点中复述,从而使复述不再平面,变得有层次,有梯级。当然,怎样让复述变得有情有趣,富有实效,因文而异。如想画面复述,记情节复述,借助重点词语复述等。 正所谓语文之“道”,存乎一“用”。 “器”为“道”所用也!

  (三)往返之间———打开神话的“生命气口”

  1.感受文化的源头

  神话是初民对周围世界的原始解释,真实地记录了各民族在它童年时代瑰丽的幻想、顽强的抗争以及步履蹒跚的足迹,是民族智慧、意识、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的曲折表现。笔者以为,即使是面对小学生,也应该让他们意识到神话是诸多文化现象的源头,这就如同在孩子的心田种上了一粒神奇的种子,而它会随着孩子的学习成长开出美花结出硕果。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不断深入追问的方式,引领学生从一个小小的“我”的诞生开始,思考人类乃至宇宙的起源。就具体文本而言,我们还可以链接民间的风俗节日和经典诗文, 让学生触摸神话在现实和文学中保存的文化基因。 学生在亲历探寻文明源头的过程中,相遇古人的精神,这也是当下是神话教学的文化意义。

  2.相信故事的“真实”

  面对今天有着一定科学素养的孩子, 如何让他们与神话产生共鸣,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当然不能否认科学,但是对于孩子,对于童年,过度理性是一种悲哀,保护他们的幻想就是呵护童心。比如,许多老师在教学《开天辟地》一课时,都遇到了孩子的追问:盘古的斧子从何而来。大多数老师只是随便找一个托辞蒙混过去, 但就此在学生心中埋下了神话是胡编乱造的印象。许逢康老师说,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的理性思维逐渐地完善和发达,人对世界的认识也日渐科学和理智,人类的思维深深受制于形式逻辑,习惯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认识事物,而在理解神话时,恰恰要回避或者抑制的正是我们现代的思维方式。 这样,当学生质疑时,我们的老师就可以回答道:“我们不必用今天的逻辑推理的思路去质问先民,因为当先民们觉得盘古需要板斧和凿子时,他们就用想象和幻想的魔力为他锻造好了。 ”

  如此教学,学生才不会站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质疑神话的“真实”,也才能真正走进神奇的“神话世界”。小学神话故事应该是儿童的故事,它带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言语智慧和言语生命,更是一种文化精神。 教学这类故事,应该从儿童立场出发,立足神话本体,观照语用,让学生在“此岸”与“彼岸”的往返之间获得言语和精神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闫 德亮 .中 国古代神话的文化关照 [M]. 北 京 : 人 民出版社 ,2008:6.
  [2][瑞士]荣格.儿童原型心理学[M].见[美]阿兰·邓迪斯.西方神话学论选[M].朝戈金,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32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