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标新理念的引领下,多媒体技术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如何理性地审视它,应引起语文教师的思考与重视。笔者认为,对于语文科目来说,多媒体技术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教师要用之得法,用之有度,力避缺陷。
首先,语文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传达观点与认识、再现思想与情感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与感悟,而只是通过多媒体让画面或声音来解读课文,学生就很难领略语言文字的奥妙、把握语文的精髓,从而准确、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比如,古诗词中的炼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只能靠“品”才可知其味,而多媒体是解决不了这一问题的。
其次,丰富的想象既是语文科目的显着特征,也是语文学习重要的思维过程。不同文体的课文,对读者有不同的要要求重点。记叙文是通过记人写事以情感人,议论文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说明文是通过析成因、示过程、展构造等以事教人,多媒体的运用只能从某种程度上激发学生兴趣,增强直观印象,很难从本质上使学生感其情、达其理、晓其事。像说明文,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确实可以使学生快速而准确地理解课文,但作品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准确、生动地表达概念,描绘形象,即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其作用却很寥寥。特殊文体,如诗歌就要求学生富于想象力。
学生必须在欣赏时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领会意境与主旨。多媒体的画面、声音、色彩等将诗意展示,等于给了学生一个“标准答案”,学生理解起来是容易多了,但其想象力与再创力却受到了制约,思维能力也就难以得到培养和提高,诗歌含蓄蕴藉之特点就很难凸现,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语文课的重点就在鉴赏语言,而对语言的品读,关键在于能辨弦外之音,知言外之意。要使学生提高这一方面的能力,必须学生自己去“悟”.因此,教者要善于授之以“渔”,而不是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如多媒体)来授之以“鱼”.
再次,语文学科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它浓厚的人文色彩。这一特征使语文课堂成为最能展示与培养学生个性的阵地。忽略了这一特征,语文教师就只能是一架教书的机器,而学生就是由这架机器生产出来的千人一面的模具或产品。应该看到,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书写、口头语言、态势与神情等具体而形象地演绎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不应全被多媒体技术所取代。
板书过程中,汉字的魅力首先表现在其形体构造艺术上,教师的一笔一画都是对汉字形体构造艺术(书法艺术)的传承,能激起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领悟其形体构造艺术之精妙,从而更加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堂教学中保留一定量的传统板书形式,不仅彰显了教师个性(常言“字如其人”),而且书写的过程既能体现笔顺,又是思维过程的再现,这远比电脑中的各种字体来得感性与直观。
总之,语文教师应根据科目自身特点,理性地审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用之有度,力避缺陷,达到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