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浅析叶圣陶语文教育理念的发展——从“国文课本”到“语文课本”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舟扬
发布于:2023-03-19 共12413字

  内容摘要:叶圣陶先生是中国现当代着名作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也是一名从事中文教育和研究工作逾七十年的语文教育宗师。作为一名知识渊博的学者,他将创作、教学、编辑、研究等诸多途径贯通到他对语文教育思想的探究与摸索之中,并因此创造了他独具风格的语文教育思想。他对于传统教育的批判继承,使他对传统教育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其语言文字的简净、畅明、平实、自然的表述形式,是其民族特色的有力表现。他漫长的一生更是广泛吸收时代精华,不断随着时代进步,逐步完成了其语文教育思想体系的建设。本文就将以叶圣陶先生不同时期的语文教育理念与特色,从国文课本阶段到语文课本阶段进行简要阐释,并以此来分析他语文教育理念对当下语文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叶圣陶 语文教育理念 课本

On the Development of Ye Shengtao 's Educational Ideas of Chinese Language——From “ Mandarin Textbooks” to “Chinese Textbooks”

  Abstract: Mr. Ye Shengtao is a famous Chinese writer, educator and linguist. Is also a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work for more than 70 years of language educationmaster. As a knowledgeable scholar, he will be creative, teaching, editing, research and manyother ways through to language education, the formation of a very unique language education.For the critical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he made a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raditionaleducation attitude, the language of the text of the simple, smooth, plain, natural form ofexpression, is its strong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formance. His long life is widelyabsorbed the essence of the times, constantly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to complete itslanguage education ideological system. This paper will briefly expla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Mr. Ye Shengtao, and then analyze theenlighten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on the current language education.

  Key words: Ye Shengtao ;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education ; Textbook

目 录

  一、引言

  二、国文课本时期的革新之路

  (一)以儿童为中心的语文教育方式

  (二)郑重提出国文考核的科学规范

  (三)选编教材以时文入选接近生活

  三、语文课本时期的创造之路

  (一)教科书从”华北解放区“走向”新中国“

  (二)第一次提出”语文“学科,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

  (三)”语文“的回归与重生,”听“与”说“越发重要

  四、两时期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异同

  (一)两时期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不同点

  1.教育理论得以更多实践的检验机会

  2.由实践到理论再到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变

  (二)两时期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相同点

  五、叶圣陶语文教育理念对当下语文教育的启示

  (一)树立新型的语文教育理念

  (二)提高教师教学素养,提倡全民素质教育

  (三)永不停歇的改革与创新意识

  六、结语

  参考文献

  一、 引言

  叶圣陶先生,对汉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做出了开创性的、系统性的贡献。顾黄初教授认为:语言教育的许多新思想和新思路,与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向都是受到了叶圣陶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中国语文教育领域的一些专家学者,对叶圣陶的语文教育理念有着各种不同的认识。也有很多人对顾黄初教授的这种看法,持有怀疑和否定态度。

  我认为,社会总是需要向前发展的,会因此产生各种新的技术,相应的出现新的方法,语文教育当然会发生变化。我们不能不结合历史背景,去评价一个人的做法与得失,叶圣陶先生对于语文教育的思索与探究,是符合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的,不管现在人们如何看待,都不能抹去叶圣陶对现代语文教育的贡献。

  任何理论或研究成果的获得,不管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虽然会受到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环境的限制,但更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叶圣陶于 1894 年 10月 28 日,出生在苏州城内一个平凡的知识分子家庭。伴随他成长的是良好的教育与艰苦的生活。叶圣陶先生终其一生也没有上过大学,更没有留过洋,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不了解西方教育,相反的他是在接受西方的教育理论的同时,更多更深地了解本民族的教育与文化。1912 年起,叶圣陶先生就在离开校园做了一名小学教员,此后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语文教学,长期的实践与观察,使他深刻的意识到中国的语文教育改去往何方。而这样的语文实践之路贯穿了他长长的一生,他的探索与思考直接体现在其语文教育理念之中。

叶圣陶

  二、 国文课本时期的革新之路

  (一) 以儿童为中心的语文教育方式

  1912 年春,叶圣陶先生在辛亥革命的枪炮声中,走完了他的中学时代,带着迷茫与期许,他走进上了言子庙公立学校的三尺讲台,从此叶圣陶先生开始了他奉献一生的教育事业。但是这个开始却并不是美好的,当他发现同僚们做小学教员,都仅仅是为了生计,把教育的前途与教育的责任置身于事外,还是依照旧事私塾的那一套腐朽愚昧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儿童,敢怒而不敢言,敢言而无法改变,这种受人排挤冷眼的环境下,他不禁思索起新的中国教育该去往何处?

  他意识到孩子们才是主动的从业者和认知者。他们是具有很大认知潜力的,老师应该从旁指导而不应该冷漠地灌输。他总是强烈反对“教师中心”,反对教师绝对权威的压制教学方法发展的各个方面,也反对以知识为主体,盲目灌输教育。 因此,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儿童。 教师要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知识,慢慢的积累与丰富自己的学识,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与学生的地位不是平级的,老师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处于统治地位,这样往往会使孩子们产生对老师的依赖心理,这不利于他们独立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所以,叶圣陶所理解的教师更像是一个“引路人”,他所倡导的教育目的是:“教是为了达到不教”。

  这和战国时期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教师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似乎有些相似之处,但仔细辨来却又大相径庭。这种教育思想的形成,是由实践走向理论,再由理论走进实践,以此来摸索出一条由“教”通往“不教”的康庄大道。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人。这种独立不仅仅是建立在学习层面上的,更应该是建立在意志层面、精神层面上的,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人,因此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就不应该有绝对的权威。正如叶圣陶在《假如我做一名教师》中说道:“我会和孩子们做朋友,不把他们当作烦人的小人儿,我称呼他们为‘小朋友’是真的吧他们当朋友。”而之所以他会产生这样的观点,只是他对儿童本位教育理念的深入思考而产生的结论。这钟观念,无疑是对传统尊师重道的挑战。所以叶圣陶从 1912 起的教育生涯,用他自家的话说是“忽冷忽热”的,这种郁郁不得志的状况直到 1917 年的春天才有了明显的改变,这一年叶圣陶受到了当时老师与同学的邀请,来到了当时位于苏中甪直镇的吴县县立高等小学担任小学教员,这里是叶老自称的“第二故乡”,他对中国教育的实践探究就是在这里展开的,甪直,一个叶圣陶梦开始的地方。

  当时,正是新文化和新思想潮流激流勇当的时期,受到《新青年》和《新潮》等主流刊物的引领下,叶圣陶坚定了自己对语文教育的革新与探索之路并有了更多新的思索与思考。他在曾经在《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一文中提出,现阶段的教学存在着“不以儿童本位一义为教授的出发点”、“不明白国文教授之真作用”的两大病根。他确指出“须认定国文是儿童需要的学科,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也是因为此种观点,促使了他开始在甪直进行一系列的探索与创新。在课上,他不再拘泥于课本教材,往往上的课文都是自己临时选编的,有当今热议的实时,也有古代的众家经典,课堂上也允许学生自由发言,甚至是讨论与辩论的形式。时常组织郊游,野外活动,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与感受,还组织学生种植庄家,创立了“生生农场”培养学生的劳作能力,在课下也时常举办话剧表演与辩论比赛,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力求成为一个真正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人。教育回归到了儿童本身,真正实现了人的教育。

  (二)郑重提出国文考核的科学规范

  对于语文教育的探索越发深入,一个最头疼的问题摆在了叶圣陶的面前。当时的国语课,并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或者说评判的标准太过于随意,往往是学生写了好字,写了符合老师个人“口味”的好文章就能拿高分,这是缺乏科学性的,不利于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叶圣陶早在 1922 年 1 月发表的《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疑问中,就明确提出了“须认定国文是儿童所需要的学科”,“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把语文界定为“是一门学科”。没有标准,那就制定标准,在 1923 年 5 月,叶圣陶为商务印书馆拟定了《学制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草案)》,现有“毕业最低限度标准”如下:

  目的:(1)使学生有自由发展思想的能力。(2)使学生能看平易古书。(3)使学生能作文法通顺的文字。(4)使学生发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

  毕业最低限度标准:(1)阅读普通参考书报能了解大意者。(2)作普通应用文,能清楚达意,于文法上无重大失误者。(3)能欣赏浅近文学作品者。

  这是真正意义上具有科学性的中国第一份语文的考查要求,虽然其中存在着一些比较大的问题,经不起现在过多的推敲,但它可贵在于勇敢的第一次实践。从中不难看出,叶圣陶已经认识到“国文”并不是说就代表了文学,这两者在含义上是不同的。国语要比文学宽泛得多,这已经慢慢显示出叶圣陶语文教育的核心观点,即语文是一种工具,是一门基础的科学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教育,他认为学习“国语”就应该强调日常的“应用”,服务与社会的日常生活,在培养人语文素养,锻炼人的文学欣赏力之外,还应该学会写“普通文”、“应用文”满足人的正常社会生活需要,所以可以说是吧语文的教学任务定位再来“阅读与写作的训练”。

  1940 年 8 月,叶圣陶在《对于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里,就提到了:“国语作为一门语文学科,与文学是不同的,因此国文的教学不光就是等于教学文学,在我们注重文本本身的时候,更应当关注方法层次上的应用。”学生们现在学习阅读,学习写作,将来在生活中也会用到,不会方法是不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注重技术与训练。其目的是为了不再有机械化的死记硬背,造成千篇一律的表达,希望孩子们能够养成正确的、精当的表达的习惯。这在现在看来也是极具科学性的。

  (三)选编教材以时文入选接近生活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时候的革新,必然会受到守旧思想的阻挠。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改革之路也必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当时,传统的语文教育势力是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官本位的科举精神教育观念早已根植于每一个受过传统教育的守旧文人心中。他在言子庙小学教书期间,遭受到守旧势力的打压与排挤。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非但得不到支持,反而处处受挫,改革进程步履维艰。可纵使前景迷茫,叶圣陶先生依旧坚定不移地走了下去,他认为旧式的教育是脱离了生活,并不讲求实用性,只是强调死记硬背,不以服务生活为目,正如 1942 年他在《认识国文课本》一文中说:

  旧式的教学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本。……不问它关于现实日子合适不合适……老式教学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获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凛”

  青云直上起来当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开展自己日子上必要的技能,使自己终身受用不尽,所以,老式教学能够养成记诵很渊博的“活书柜”,能够养成学舌很巧的“人形鹦鹉”。……但是不能养成长于运用国文这一种东西来应付日子的一般公民。

  作一个“活书柜”而不能满足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基本需要,这便是守旧主义旧式教育的可怕之处,要改变这种教育现状,除了方式方法的改变,相应的教材也应该做出符合具体需要的调整。其实在叶圣陶参加教学工作开始,就对旧式教材深恶痛绝,认为这些东西学而无用反而白白耗费大好青春,因此在言子庙小学教书期间,他就经常自选教材,在到商务印书馆参加课本编撰的过程中,强调了在选编过程中,需要注重选材的趣味性,也就是说要有文学趣味,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孩子对课本的自主学习兴趣,当然,光有趣也是不行的,也讲究文字的整体运用能力,这一思想在叶圣陶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他系统的教育理念,那就是“以生活为本位”的思想体系。所以在叶圣陶编选教材的过程中,既有如:莫迫桑的《两个朋友》、都德的《最后一课》、易卜生的《娜拉》这类的外国文学,也有精心选编的古典文学如:《荆轲刺秦王》、《苏走五人墓》等,但更多更加重点讲解和欣赏的还是当时在新思潮运动下,诞生的一系列新文学如:

  鲁迅的《孔乙己》、胡适的《一颗星儿》、周作人的《小河》等,正是这些贴近生活的经典作品,启迪了那些懵懂的儿童,一颗颗改革富强的种子,悄然种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总有一天会开出新中国的美好未来。

  三、 语文课本时期的创造之路

  (一)教科书从“华北解放区”走向“新中国”

  1949 年 3 月 18 日,叶圣陶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来到北平(北京)。3 月 29 日,受命筹组教科书的“编审机构”,从速编赶 1949 年秋季的“教科书”。4 月 8 日,叶圣陶正式出任华北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在他的统筹下,教科书的编审工作全面铺开,叶圣陶认为国文和政治课本,必须除旧出新,重新编撰,不能让解放区的儿童再读“青天白日满地红”。在此之前,叶圣陶合编了“国语课本”,“汉语课”等十本“开明汉语的教材”,大画家丰子恺生动的插图,为中国教科书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叶圣陶是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却耐心地放下心灵,为了苦难的孩子们编写教材,时间紧任务重。4月 21 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想到梦寐以求的新中国即将诞生,叶圣陶怎么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欣喜。他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口号:“解放军打到哪里,教科书送到哪里!”1949 年 8 月,《初级小学过语课本》(华北版)面世了。

  在《编辑要旨》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在第四条和第六条中,在阐述培养“阅读写作和讲话的能力”时强调“写”:

  在学习语文方面:新学生字,必须强调多写,并分析字的偏旁结构,区别类似的不同点,以使儿童记忆。但不要只记单字,应注重“词”与“术语”的记忆和运用,然后提高到连词造字,连句成文。

  这里明确提到了用“写”来加深“记忆”,由写“生字”逐步延伸到“词”与“术语”的记忆运用,进而提高到连词成句,连句成文。这里强调的“写”,不是写作,而是“写”字、词、术语与句子等一系列最基础的“写”的训练:对于“初等小学”的学生来说,这样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打好“写”的基本功。

  这部教材其实在出版的两个月后,新中国便成了了,新中国的成立,就必须要用新的教材,于是叶圣陶又雷厉风行地投入到新的教材编写当中,当新中国的孩子们走进课堂,一本全新的标有“语文”封面的全新汉语课本出现在了孩子们的面前。

  (二)第一次提出“语文”学科,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了。当新中国的孩子们走进课堂,一本全新的标有“语文”封面的全新汉语课本出现在了孩子们的面前。“语文”这门课程,原来叫“国文”。自从1923 年开始,小学的叫“国语”,中学的叫“国文”。1949 年 8 月 16 日,叶圣陶拟定的《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中。第一次提出用“语文”来取代“国语”和“国文”。

  他解释说:这之前,这门课程并不叫“语文”,在小学里叫做“国语”,在中学里叫“国文”。之所以有这个区别,大概是因为小学里教的课都是白话文的,也就是语体文:到了中学之后,语体文用得越来越少,文言文用得越来越多了,到了高中二年级之后,基本上都是文言文了。由此可见,当时的“语”与“文”是分开的两个不同的概念。

  《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吧中小学的语文统一合并称为“语文”,并对“语文”这个词做了全新的定义:

  “语文”,并不是只是单纯的报过去的“国语”与“国文”合并起来,不是把白话文加上文言文的意思,也不是语言加上文学的意思,而是语言和文字的意思。

  语文课教授给学生的语文,学的是“语”和“文”。“语”代表的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合起来说就是语言。语文教学即是语言教学,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教学称为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语言,获得应用语言与各种需要的能力。叶圣陶的这种见解,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新中国的语文教育将会在教育目标、理念、内容、方法以及评价标准和体系等诸多层面重新定义,从而带来了一场具有革命性的变革。

  “要想写好文,先得学会阅读”,所以在教授写作的时候,教师需要给孩子们讲清楚词句,理清楚全篇作者的行文思路,情感线索,多给孩子们体悟文本的机会,只有这样孩子们通过多读、多思,吸收到的知识自然也就丰富了。由读到写,叶圣陶强调要培养孩子的思维过程,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模仿,鹦鹉学舌起不到任何作用。这也说明了阅读对于写作的积极作用,读与写两者相辅相成。

  (三)“语文”的回归与重生,“听”与“说”越发重要

  十年浩劫之后,叶圣陶在教育事业上的贡献与价值又被人重新记起了。此后他不仅担任了中国教育部的顾问还担任了政协副主席、民进党主席等一系列的重要职位。虽然这时叶圣陶已是一个耄耋老人了,不仅视力与听力退化得厉害,记忆力也大不如前了,实际上身体与精力已无法再支撑他继续从事他热爱的教育事业了,但这位老人依旧用他高涨的教育热情,对改革开放后重新发展教育事业,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与中肯的指导意见。

  叶圣陶认为,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听”与“说”显得越来越重要:听电话、听报告、听演讲、即兴发言、交流讨论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善于“听”是确保善于“说”的前提,听不明白就道不清楚,羞涩不敢开口,口齿含糊不清,说得不得体,这种种情况,都说明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不高,所以要提高“听”与“说”在能力培养上的首位。之所以吧“听”和“说”的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不仅是“听”和“说”的场合越来越多,还在于“听”和“说”是没有容错率的,读得不好可以再多加练习再读重读,写得不好可以从容构思反复修改,而“听”和“说”往往都是一次性的。在特定的场合下,没有听到往往再也听不到了,即便是有录音也无法还原当时的氛围与语境了。“说”就更加明显了,错过了说的机会也就错过了,要是说错了或是说了不得体的话就更麻烦了,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了。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可以不读不写,但是很难做到不听不说,由此可见“听”与“说”的重要性。

  四、 两时期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异同

  (一) 两时期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不同点

  叶圣陶教育思的发展,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及个人的实际经验变化而发展的,所以两时期的语文教育思想是一种前进中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对立面,但因为个人境遇的不同,在其语文教育思想中也产生了一些不同点。

  1. 教育理论得以更多实践的检验机会

  在国文课本时期,叶圣陶是一个民间文人身份,其对于语文教育的一系列探索,包括制定的一系列要求与标准,都是有实践意义的,这就说明这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在内,包括过于强调儿童的趣味的追求,部分教材在选编的过程中,没有关注到社会需求与儿童的成长规律,低幼化的情况时有发生,且作为民间教育家的局限性,使得教材的推广受到了影响。但是在语文课本时期,叶圣陶在新中国担任了教育部副部长等职,是教科书编撰组的组长,其教育思想与要求得到了工作者的广泛赞同,因此,很多对教育的理论探索,得以在实践中,不断的发现问题,也就有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好几次教材改革,这都是在实践中发现的宝贵问题。

  2. 由实践到理论再到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变

  另一个不同点在于叶圣陶教育思想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在国文课本时期,叶圣陶做了大量的底层实践工作,因此他知道教育中的问题什么,提出的意见与探索也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所以往往能够一针见血跟有针对性,而随着叶圣陶个人的发展,其社会地位越来越高,虽然他一生都秉持平易和善的做人准则,但不能否认的是,慢慢的,叶圣陶已经脱离了基层教育,或者说他所了解的是片面的,毕竟在叶圣陶长长的一生中,整个中国社会进行了一次次翻天覆地的改变,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于改革开放后,这个斯文的江南老人明显已经跟不上时代奔跑的脚步了,所以在后期,他说提出的一系列的语文教育思想,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改革开放后,他以高涨的教育热情,给新中国的教育建设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也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

  (二) 两时期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相同点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实践出发的,是具有民族性的符合中国国情,是真正适合中国的,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几次潮起潮落,但是其语文教育的观点其实是一路贯之的,那就是爱的教育,语文工具观,将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提出了一系列的科学规范与考察标准,是旧式语文教育真正脱胎换骨。强调素质教育,终生教育,这一点对于现今的语文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五、 叶圣陶语文教育理念对当下语文教育的启示

  (一)树立新型的语文教育理念

  叶圣陶先生认为,作为一个教师一定要正确认识语文教育。他说:“无论你学什么科目,你都应该要明白你为什么要去学它。在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心里都应该是有目标有意义的,而不应该是盲目的,知其然但是不可以不知其所以然。

  语言教育在人类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叶圣陶理论正是结合了中国的教育经验,基于长期的研究和实践而形成的。汉语言这门学科,是历史的具体的具有现代生命力的,是中华名族所共同拥有的语言。这不是仅仅从抽象的语言学定义来出发的,这是从广大的人名大众的角度,从发展的我国现实社会生活来考察后得出的结论。因为语文作为现代中国人社会生活实践必须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正因为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在其服务于人时,更应该注重于现实的的运用,更适应于个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的设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叶圣陶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看成是整个教育的本质。叶圣陶多次反复的强调”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对于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学生而言,需要养成的习惯主要有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方面的习惯,生活的习惯与学习的习惯,这些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老师与家人的正确指导。

  叶圣陶还提出了”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教育哲学观点“。邹祖华教授说:”叶老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观点,一语道破了教育的最终目的,任何科目的教学,其最终的目的都是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一个学生进入了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练习的境界,并因此而获得知识和相应的技能,这样就是不需要教了。“当然”不需要教“也不是真的说不教了,”不教“的前提首先必须要”教“,”教“是一种手段与途径,”不需要教“则是目标。

  (二)提高教师教学素养,提倡全民素质教育

  叶圣陶说:”改善语文教学,需要不断提高教师水平“。在语文教学中,他主张以学生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这是他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发展。在经典的西里尔主义和基于当时尊师重道的迂腐的教育观点,这种错误的导向严重阻碍了语文教学在中国的健康发展。以学生为要求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反对”教师“用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叶圣陶提倡民主教学,教师作为”导演“,学生是”行动者“,反对教师依靠各种教学参考来作为孩子们”表演“的”剧本“。学校教育的真正意义,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技术和专业培训,而且对人格的培养,塑造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是建立整个中国的未来。此外,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教师的教学水平,他说:”只有教师的业务水平高,课教得好,能够指导写好作文,批改好作业并帮助学生有效地改正,这样学生才能能有所得“。

  教育的本质是教育人,如何使人个体发展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那么久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想促进素质教育,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还要学会转变固有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方法,更新知识,就要求教师适应实现从过去主体角色过度到现在的配合阶段的转变。教师和学生是教育体系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教师只要是致力于学生的发展,他们就会从中得到自己的发展和完善。因此,对于教师和教育的发展,应该成为当今教育的本质之一。

  教育的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主体的性质是不尽相同的,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不同的。教学任务也会随之改变。中国的教育担负着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重要使命。语文教育光是在内容上就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

  语文教育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延续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传承了我们引以自豪的优秀文化内涵,也为创造新的文化发展而提供了新的基础。因此语文教育不仅传承了民族精神,更是培养我们个人的高尚情操,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不管是对集体还是个人都有着积极且重要的作用。语文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宝贵的知识和能力,更传递给人类在生活与发展密切交流而产生的珍贵的情感。叶圣陶所提出的语文教育思路在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人文素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永不停歇的改革与创新意识

  叶圣陶先生的一生,是充满了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一生,在半个多世纪以中,他长期从事教学实践,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独到且有深度的教学理论,这些理论都是对传统的教学理论的挑战,正是这些独特的教学理论奠定中国现当代教学理论基础有。

  早在 1981 年初,当他谈到今天教学现状时指出:”教学的教学弊端,被称为是谁最勤奋和最努力的战斗,这些做法都是徒劳的,几乎没有多少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受益者,所以我们必须寻求改革。“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当教学的重点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来,不管是过去还只是现在,课堂教学仍然是中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落实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改革现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当今提倡全民素质教育的推动下,教学方式的改革越来越多地被提上了议程。

  然而,由于考试型教育观念对具体的教学实践的影响深远,具体的选拔人才标准单一且不足,教学改革,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还是没有摆脱考试型教育的束缚。为适应当前形式下人名群众对修改新的教学体系的迫切需要,真正体现素质教育全民教育的教育质量。但现在的教育管理和教学管理重结果、轻实效的形式,导致教学的实践领域里形式主义大行其道愈演愈烈,经验哲学有增无减,教师从事教学计划与具体操作数以万计被地重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批改作业,照本宣科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低下,课堂效率也令人堪忧,很多时候都是无效甚至是有害的教学工作每一天都在上演。

  1956 年,中学教材进行了第一次改革,当时将文学和汉语分开来制定教材,因为人们认为过去吧语言与文学放在了一起,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很大的混乱,于是就把这两者分开,虽然历史证明这种革新的方法是过于片面且不完整的,但这也促使中国建立了完整的文学与汉语学的教材体系。第二次的改革是 1963 年,这一次的改革广泛听取了叶圣陶的意见,强调了语文作为一种工具的实用性,明确了语文教材的目的与任务。选材广泛,文质兼美,组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材的体系。叶圣陶还强调教材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能探索出一条属于中国的教育教学的康庄大道,这在当前的教育制度上也有较为明显的体现。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科技在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与途径越来越多,展现出立体化多元化的趋势。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教学生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相互学习,相互发展的关系。老师与学生互动,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向学生”请教“是必要的且有可能的。因此,未来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促进师生平等,民主,开放,相互学习,互动发展的新机制。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夸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学活动不能局限于单向的传播形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和独立性被抑制,严重影响了学习的质量。因此,建立新的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同时,我们也要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摸索建立新的教学手段,促进学习方法的有效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要注意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自主调查和询问,这是教师再给予正确与积极的引导,这样学习才会成为一个活跃,充满个性的过程。 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不同的学生都用其独特的个性与行为方式,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满足不同孩子的创意需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与学习习惯,锻炼各项知识技能与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展现自我学习进步的机会。

  六、 结语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其一生都秉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改革创新精神。他的语文教育理论是结合实践经验总结而得出,走的是以科学和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旨在让孩子们掌握和学习我国优秀的语言并增强名族自豪感与认同感。他积极吸收西方科学教育的先进成果,坚持辩证的扬弃与传统语文教育相结合的创新思路,并从中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无私的奉献给他深爱着的国家与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科学化大众化的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与实践方向。叶圣陶奠定了现代语文教育的理论基础。其丰富的基于理论与观点,对于我们今天和未来的语文教学来说,无疑是对语文教育改革有着直接且有效的现实意义,这就值得我们认真而系统地学习和继承这宝贵的思想遗产,这对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对语文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发挥重要作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年版。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5 年版。

  [3]顾黄初:《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4 年版。

  [4]曹明海,潘庆玉:《语文教育思想概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

  [5]张隆华:《中国语文教育史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

  [6]陈必祥:《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云南教育出版社 2013 年版。

  [7]顾黄初:《语文教育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 年版。

  [8]刘国正:《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年版。

  [9]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年版。

  [10]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 年版。

  [11]杜草雨,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 2013 年版。

  [12]闰萍, 张雯:《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评价》语文出版社 2012 年版。

  [13]朱永新:《叶圣陶教育名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 年版。

  [14]张谦芬:《论叶圣陶的语文教材观》,《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 年第 4 期。

  [15]薛晶茹:《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8 年第 8 期。

  [16]徐龙年:《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前瞻性》,《南京社会科学》2007 年第 4 期。

  [17]刘喻:《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探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 年第 6 期。

  [18]孙永登:《再论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苏州大学学报》2014 年第 6 期。

  [19]《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20]叶至善,《父亲长长的一生》,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5 年版。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