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写景类记叙文是人教版教材中出现的第一篇单元习作, 在人教版小学三至六年级语文教材中, 写景记叙文所占比例大、要求高, 但写作技法提示和指导较少。如何指导小学生学习写景记叙文就成为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针对学生学情和教材要求, 依托群文阅读和写作本位阅读教学理念, 现已探索总结出一套适合小学阶段的写景记叙文指导策略:即从群文阅读中学习写景记叙文的“谋篇布局”“内容具体”“语言润色”“表情达意”之法。四大策略的运用实践, 降低了小学生学习写景记叙文的难度, 激发了写作积极性, 提高了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 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 群文阅读; 写作本位阅读教学; 写景记叙文; 指导策略;
一、背景
在人教版小学三至六年级语文教材中, 写景类记叙文是人教版教材中出现的第一篇单元作文, 数量上占比较大, 且对学生习作中的观察方法、写作顺序、语言文字、内容情感等方面都提出一定的要求, 而相应的写作技法提示或指导却并不多。如何指导小学生学习写景记叙文就成为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结合小学生学情和教材要求, 在多年读写融合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探索总结出一套基于群文阅读的写景记叙文指导策略。
二、相关理论及指导原则
(一) 群文阅读教学
群文阅读也叫多文本阅读, 最近几年逐渐发展为颇受欢迎的一种语文阅读教学新形势, 是指围绕一个议题的研讨而选择具有较丰富的互文关系的多个文本 (片段) 。蒋军晶老师认为:“所谓‘群文’, 顾名思义, 就是在教学现场、较短的单位时间内, 要呈现多篇文章, 多到四五篇, 甚至七八篇。”于泽园教授提出:“群文阅读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本, 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 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 群文阅读有数量和主题要求。
(二) 写作本位阅读教学
“写作本位阅读教学”是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提出的全新观点, 集中体现在他的专着《语文表现与存在》中。潘教授提出:阅读指向言语表现、指向写作, 这才是阅读的唯一目的, 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往写作能力培养上迁移, 尽量使阅读能力转换成说、写能力, 提高教学效能。在语文教育实践中, 应贴近学生的言语生命的律动, 帮助他们认识自我的言语潜能, 唤醒他们的言语表现欲和对言语表现的热爱……在写作本位阅读教学理论的引导下, 全国范围内涌现出不少此类实践课例, 颇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如管建刚老师的“指向写作的系列阅读课例”。
(三) 指导原则
群文阅读从阅读方向、范围的角度给出明确指引, 写作本位阅读教学则从阅读方法与应用表达角度给出更具体和实际的操作引领, 二者的融合, 恰似一道桥梁, 搭建起一条阅读和写作交汇的通道。依托以上理论, 笔者在设计并实践写景记叙文习作指导过程中, 坚持以下三个原则:坚持以读为本, 读中悟法的读写融合教学模式 (见图1) , 杜绝概念式灌输;坚持化整为零、小而实、渐进化、阶段化训练, 杜绝短平快式的“速成训练”;坚持“在阅读中学习语文 (写作) , 在写作中检验语文”的正确途径。
图1 张卫读写融合教学模式
三、指导策略
为了保证阅读材料的质量及操作的统一, 本组群文阅读材料的选择主要来源于人教版语文教材和人教版同步阅读读本。
(一) 策略一:读出“谋篇布局”之法
无论是初学写作的三年级小学生还是临近毕业的六年级学生, 写景记叙文的谋篇布局对他们而言都至关重要。本过程, 就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玩游戏闯三关的方式进行。
1. 游戏第一关:读一读, 找一找, 填一填。 (见表1)
表1 任务单 (1)
2. 游戏第二关:想一想, 议一议。
完成任务单后,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总结出写景记叙文的结构、顺序等谋篇布局之法。
第一, 写景记叙文一般用总分总、总分、分总的结构来构篇, 各分写的部分也都有明确的中心句。
第二, 写景记叙文一般按照以下几种顺序来记叙: (1) 空间顺序, 也叫地点变化 (或游览) 的顺序, 如《颐和园》。 (2) 时间顺序, 可以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还可以按照一天的时间, 如从清晨、上午、中午、下午、黄昏、夜晚的顺序来记叙;按景物的形成过程来介绍, 这也是一种时间顺序。 (3) 按照不同类别的景物顺序来记叙, 如《索溪峪的“野”》。
第三, 写景记叙文中可以有适当比重的人物和动物描写。在《索溪峪的“野”》一文中有描写游客的段落。但我们应该清楚, 写景记叙文里写人叙事的内容, 都是为写景服务的。如果说写景作文中景物是“静”的话, 一篇优秀的写景作文也离不开“动”。这里的“动”包括与景物相对应的人物的活动、游玩、嬉戏、奔跑, 动物的觅食、跳跃等等。当一篇写景作文将人和动物的活动与景物的描写相结合的时候, 才会给人一种亲切感、动静结合的美感、人与自然的和谐感。描写景物时, 适当地选择人和动物的活动作为衬托, 文章会变得更有可读性。
通过以上的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学生对于写景记叙文的布局有了清晰的认识, 此时进入游戏下一关便水到渠成。
3. 游戏第三关:借导图, 学谋篇。 (见图2)
图2 写景记叙文思维导图
(二) 策略二:读出“内容具体”之法
着名作家冰心在《再寄小读者》中, 提及小朋友们写作时的困难时说:“或是心中有话写不出, 或是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颜色、动作, 笔下却形容不出来, 却只能用‘好看极了’, ‘好玩极了’, ‘有意思极了’, 等简单模糊的词句轻轻带过就算了。”这就是常见的学生言之无物, 写不具体。如何把写景记叙文写具体自然就成为教学的重难点。为此, 笔者尝试从文章的开头、结尾、详写段落有针对性地开展群文阅读并从中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相应的写法。
1. 怎样写开头。
文章开头的总写可以写哪些内容呢?通过对比阅读《鸟的天堂》《七月的天山》等, 从中发现并归纳出写文章开头的方法:开头的总写可以介绍游览的时间、人物、景物的地理位置、相关传说、总特点, 还可以介绍景物的重要性、地位等。
2. 怎样写结尾。
文章结尾的总写大多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对景物的喜爱、赞美和留恋之情。如《七月的天山》一文, 结尾运用反问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 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在写景文的结尾, 也可把不同景物糅合在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中来写作, 如《桂林山水》的结尾: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 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 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 山间绿树红花, 江上竹筏小舟, 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真是“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
3. 怎样详写段落 (景物) 。
如何把某一段、某一景物写具体, 需要从以下三个步骤着手:
第一步, 理顺序。以描写鱼悦池中的植物绿萝为例, 首先要确定观察和写作的顺序。如由远及近、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也可以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即点面结合, “点”指的是对景物某部分或景物的某方面特点进行详细描写;“面”指的是对景物整体形象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具体描写和“面”的概括性描写有机结合。如巴金在《鸟的天堂》中的一段描写: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 真是一株大树, 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枝上又生根, 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 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 从远处看, 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本段先写整体印象“真是一株大树”, 接着写枝干、根、树枝, 再回到整体写“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这样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来写显得条理清晰, 让读者一目了然。
第二步, 细观察。观察绿萝, 完成表格 (见表2) 。
表2 观察表格之景物篇
第三步, 抓特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时间不同, 心情不同, 所看到的景物特征也不同。如宋代诗人杨万里所写:“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成功的有特点的景物描写, 都是作者对所写景物进行深入观察和反复比较的结果。学生在观察中, 要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中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 才能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通常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移步换景”, 随着观察点的变换, 景物的视觉形象也呈现出千姿百态。
第二种“定点观察”, 即观察者站在一个固定的地点向四周观察。可由近及远、由远及近, 也可由高到低、由低到高, 还可以先前后再左右、先中间后两边。站在同一地方把观察到的不同状态依次描写出来, 景物描写随目光转移而发生变化。
第三种“多感官并用”, 即调动多种感官 (眼、耳、口、鼻、手等) 充分感知景物。如朱自清在《春》一文中, 先用视觉写“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 又用嗅觉写“花里带着甜味”, 还用听觉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使读者看到一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观察的角度决定了写作的角度, 也决定了作文的质量。
在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时候, 还需注意动静结合, 写出天然的和谐美。如峻青的《第一场雪》中, “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等是静态描写, 而“树枝轻轻地摇晃, 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 雪末儿随风飘扬”则是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给人以幽静秀雅之感, 动态描写给人明快热烈之感。这一动一静使景物的特征更鲜明, 使画面更迷人。
(三) 策略三:读出“修饰润色”之法
古人曰: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这里的“文”指文章的文采。美好的文章在于作者会不会润色, 精彩的语言能使文章富有感召力和吸引力, 从而更有效地表达思想内容。这需要借助阅读积累来实现。一篇优美的写景文定如一幅精妙绝伦、美轮美奂的风景画, 色彩斑斓、形态万千、相映成趣、浑然天成。正如着名作家余光中说:“我们期待的散文, 应该有声、有色、有光。”写景文不也是如此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达到如此境界, 不仅要多读经典美文, 还需有意识地背诵积累并借鉴仿写, 才能做到妙笔生花。阅读并背诵《荷花》中经典的段落: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 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 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 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从中总结发现出如下修饰润色之法, 可为文章增光添彩:
1. 善用修辞手法。
恰当地运用修辞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生机, 化腐朽为神奇, 增加文采, 更能突出景物的特点。
2. 遣词造句有讲究。
如四字词“挨挨挤挤”, 动词“冒、展开、露出”, 表颜色的词“碧绿、嫩黄”, 句式“有的……有的……有的……”。
3. 妙用联想和想象。
抓住了景物的色、味、动态等特点进行合理地联想和想象, 给人以丰富直观的视角感、画面感、立体感、艺术美感。
4. 仿写句式有奇效。
经典美文中的很多优美段落、优美句式总是让人耳目一新、过目不忘, 倘若能够经常、有意识地背诵和仿写这些句式, 不但会培养我们语文思维的缜密, 更能丰富我们的语感, 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不失为一种快捷而高效的办法。
(四) 策略四:读出“表情达意”之法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达意。“景生情, 情生景, 情景交融, 浑然一体”点明了情与景的关系。大自然的景物本身是没有喜怒哀乐、爱憎褒贬的, 但作者带着情感 (如欢乐、悲伤、苦闷、烦恼等) 去观察描写时, 便赋予了景物鲜明的感情色彩。同样是描写春天, 同样出自诗圣杜甫的笔下, 在《江畔独步寻花》中, 诗人看到的春天是欢快、明艳、活泼、动感的:“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而在《春望》一诗中, 春天却是伤感和悲愁的化身:“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思亲之情融于景中, 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情溢于海”。
景物是对象, 描写是手段, 抒情才是写作的最终目的。表面是写景, 其实是“作者情感体验下的景物描写”。如何做到写好景物的同时还能抒发好情感呢?有感情地朗读《山中访友》中的段落:
那座古桥, 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 老桥, 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 滚滚河水流向远方, 你弓着腰, 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 波光明灭, 泡沫聚散, 唯有你依然如旧。
景是依托, 情是灵魂。本段巧用修辞、联想和想象等手法,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老桥的喜爱、赞美、钦佩之情。多读、多背、多仿写一些句式, 就会在抒情的时候驾轻就熟。又如《黄河魂》中:
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您博大的胸怀, 您的精神, 您的气概, 是亿万中华儿女力量的源泉。而壶口瀑布正是您的灵魂精魄的集中体现!我真希望时间凝固在这里, 让我在这里呆上一天, 甚至更长的时间, 好让我从黄河母亲的魂魄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抓住特点, 多次运用感叹句式, 直抒胸臆, 表达出作者对黄河的赞美和留恋之情。
四、结语
基于群文阅读的写景作文四大指导策略的运用和实践, 不但达成了新课标中关于习作指导的要求, 还降低了小学生学习写景记叙文的难度,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写作积极性、写作水平和写作综合能力, 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潘庆玉.群文阅读:由链接而群聚, 因秘响而旁通[J].语文建设, 2018 (1) .
[2]蒋军晶.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关于单篇到“群文”的新思考[J].人民教育, 2012 (12) .
[3]于泽元.王雁玲.黄丽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 2013 (6) .
[4]张卫.基于写作本位阅读教学的研究与思考[J].中小学校长, 2018 (4) .
[5]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 (上卷)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6]潘新和.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法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 2010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