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以讲故事活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来源:学术堂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10-20 共4235字
  讲故事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表达能力,是一个人必备的语文素养,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实实在在的文化软实力。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以讲故事活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以讲故事活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原标题:提高语文能力从讲故事开始
  
  前言:讲故事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表达能力,是一个人必备的语文素养,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实实在在的文化软实力。真语文主张培养学生讲故事的能力,教学生讲好自己的故事、讲好民族的故事、讲好国家的故事。上期我们发起了以“讲故事与语文能力”为主题的讨论,本期我们约请三位专家学者继续就此展开具体深入的探讨。
  
  什么是故事?好故事的标准是什么?讲好故事必须具备哪些素养?北京师范大学张国龙老师详细阐述了上述问题。南开大学刘俐俐老师则对故事讲述活动做了学理分析,并对如何引导学生讲好故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福建师范大学汲安庆老师用实例说明如何围绕一个焦点讲述精彩故事。希望这三篇文章能让语文教师对讲故事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有所助益,对怎样教学生讲好故事有更多了解,也欢迎大家围绕“讲故事与语文能力”进行更为广泛的讨论。
  
  听说读写,循序渐进,有机结合,自然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不二法门。培育、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利用好故事资源无疑可以事半功倍,原因在于故事具有新奇感、亲和力、娱乐性、趣味性和教育性。对于开始正规学习语文的小学生来说,有效听说读写故事,无疑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快捷路径,或者说,提高语文能力应该从讲好一个故事开始。
  
  当然,写好一个故事,既需要丰富的生活经验,还离不开深厚的写作素养。因此,要求生活体验和写作技能皆相对匮乏的小学生写出精彩绝伦的故事显然是不现实的。听得明白,读得深入,如同获得了打开故事之门的密钥。遨游于故事的浩瀚海洋,神游于古今中外,博览群书、多方吸纳之后,自然而然就能成为满腹故事之人。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获取了丰富的故事资源,与人分享的欲望强烈,向他人讲述故事便水到渠成。讲故事不仅仅是复述,是加工、阐释和演绎,还是进入写故事阶段的前奏。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和生命体验的增多,以及文学素养的不断提高,写出好故事自然指日可待。
  
  要讲好一个故事,必须做好这样一些功课:什么是故事?故事有哪些特性?喜欢听故事的心理动机是什么?讲好故事必须具备哪些素养?
  
  讲故事,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故事,故事具有哪些特性。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对故事本体的深入认识,才能自由出入故事内外,迈出讲好故事至关重要的一步。
  
  以前的、以往的、旧的即“故”.故事,就是已经发生的事。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经历的某一件事,亦可成为故事。因为故事已经发生,在现实或当下时间维度上便不存在。也就是说,凡可讲述的故事,必须已经完成,否则就无法讲述下去。正在发生的只能说是事件,而不能称之为故事。一个事件完成了,才有可能成为故事中的事件。所谓“正在发生的故事”,不过是讲述者采取的一种欲擒故纵的讲述策略。可见,不存在“新的”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旧的”,甚至是“陈年往事”.
  
  故事大致有三类来源。一是传奇--来自想象,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比如《盘古王开天辟地》。故事情节神奇、诡谲,不追求细节真实。解决问题多借助于超自然的魔力,多表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真实的心理欲望。二是来自人们的现实生活,但高于生活--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过,并非是现实生活的复制,比如《狼来了》。三是来自历史真实--历史长河中确实发生过,比如《赤壁之战》。不管故事源自哪里,大多具有一些共同特性。第一,重复性。故事虽层出不穷,不计其数,但大多是重复的。俄国民俗理论家普罗普在《民间故事形态学》中指出,世界上所有的民间故事形态可归纳为31种。《中国民间故事形态研究》把中国所有的民间故事归纳为50个类型。可见,所有的故事都是对某一故事形态的重复,或者说是某一故事形态的变体。第二,时间性。任何一个故事都具有一定的时间长度。故事情节必须在一定的时间长度中展开,故事之所以备受青睐,也可以说是人们以娱乐的心态打发时间,寻求身心放松。第三,认知性。故事是人们认识、理解事物的一种特殊方式。故事不同于科学的实证,多依赖于人们的生活历练和经验。故事拒绝科学实验的刻板、严肃,而是以娱乐的心态自然而然或潜移默化地让听故事的人受到启迪,洞悉个中深意。第四,大众消费性。娱乐是故事的本质属性,亦是其最具魅力的审美效应。一个具有娱乐特质的故事,无疑可以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心理学上采用的阅读疗法,便是最好的例证。
  
  故事的内核在于情节,故事本身不过是表层,故事和情节之间既唇齿相依又相互独立。不能将故事简单等同于情节,而情节无一例外在讲述故事。故事事实上是一个抽象的集合概念,再冗长的故事都可以简单归纳成一个高度浓缩的句子,比如,《西游记》中众多诡谲的故事可概述为“唐僧师徒四人一行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修成正果”.情节则不能缩略,必须尽可能全面展示,否则就无法生成具有因果逻辑关系的情节。情节就是有意义的一系列行动过程。一个事件产生了,由此推演出另一事件,构成一个动作系列。事件与时间之间形成了因果逻辑关系,或者说前一事件的发生决定后一事件的发生。事件构成系列过程中的环节,一旦哪个脱落了,系列过程就难以继续发生,就不完整了,讲故事的人讲到这里只能止步不前。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说,“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总之,但凡能成为故事情节的任何一个事件都是有价值的,甚至不可或缺。情节是促成故事跌宕的要素,成为“情节设计大师”是成为讲故事高手的必要素养。除情节外,细节亦是故事的重要部件。细节即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或为琐碎而不重要的小节。细节描写要求真实、生动,并服从主题思想的表达。一个眼神,一个手上的小动作,一句看似波澜不惊的话,就有可能是一个传神的细节,就能烛照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一个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往往最让读者久久难忘的恰好是那些看上去不起眼的细节。比如,《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讲述了马谡的三次“笑曰”:一笑孔明“多心”,二笑王平“真女子之见”,三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这个细节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暴露无遗。《儒林外史》讲述的着名吝啬鬼严贡生的故事,大多数读者肯定能记住他临终前手上的那个动作。他怎么都不咽气,伸出手比画着“2”.原来,他发现屋子里燃着两根灯芯,当剪掉一根后,他立即就断了气。在现实生活中,最容易打动我们的恰好是那些微小的细节,比如,无助时的一个拥抱或一声安慰。故事中细节的魅力,亦如是。
  
  精选好故事,是讲好故事的前提。故事即或来源于现实生活,但真正能让人们兴味盎然、津津乐道的,必然是出乎意料的。如果故事本身与人们的现实生活高度统一,注定是平庸的,听者索然寡味昏昏欲睡。没有新奇感和冲击力的故事注定短命。一句话,人们听故事的原始心理动机在于满足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寻求心理慰藉。有趣、可乐的故事能让听故事的人开怀大笑,能够消解现实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让人落泪甚至沉思移时的故事,自然彰显了故事的教益价值。因此,趣味性和启迪性应是选故事的两大标杆,但无论是趣味性还是启迪性,都离不开情节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精选好了故事,接下来就需要对故事进行精细阅读,深入了解故事的内涵,每一个情节、每一个细节应了然于心。只有熟悉,才不会紧张。熟悉到就像是自己写的,或者说就像是自己经历过的,故事就真正属于自己,方能胸有成竹,为我所用。否则,就会被故事牵着鼻子走,甚至把讲故事降格为背诵,一个好故事自然就被讲坏了。根据故事表达的主题,确定讲述的风格。纯粹的娱乐故事,幽默或冷幽默为佳。震撼心灵的故事,应庄重、严肃,以事件为关键词,对故事中的情节进行归纳,找出事件发生的线索。这样既能深入、准确地把握故事内容,又能确保讲述时详略得当。比如,可以将《三打白骨精》的情节缩略为“白骨精三骗(一变村姑,二变老妇人,三变老公公)→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三拦孙悟空”.为了让讲述生动,还需要从故事中提炼出传神的细节,用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让人物栩栩如生。比如,唐僧误以为孙悟空打死了好人,念二十遍紧箍咒惩罚孙悟空。孙悟空疼痛得生不如死,苦苦哀告。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天神捉拿,哀告过吗?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哀告过吗?被红孩儿的三昧真火烧得晕死过去,哀告过吗?三个这样的细节对比,能够烘托孙悟空撕心裂肺的痛,以及迫不得已的“哀告”.
  
  进入故事讲述现场,需要掌握一些技巧。直奔主题,不说诸如“我讲得不好,请大家包涵”之类的客套话,以免既浪费时间,又消耗听者的倾听热情。讲,有别于说,切忌背稿子。声音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目光坚定,主动与听者进行目光交流,营造一种心理互动氛围。设悬念,卖关子,抽丝剥茧,有条不紊,娓娓道来。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或急或缓,张弛有道。发现听者情绪不高,不要慌张,更不能情绪受挫,注意调整语速语调,用饱满的情绪去感染听者。如果听者情绪高涨,掌声笑声四起,一定不能得意忘形,切忌笑场。讲故事不同于表演,以语言表达为主,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虽需相辅相成,但不能太夸张,否则会导致故事本身没意思,倒是讲故事的人很滑稽,那就本末倒置了。根据故事情节的推进,需要找到故事的节点,节点处可稍加停顿,营造出“且听下回分解”的期待,旋即将故事导入下一个节点。最佳的故事节点是,开头悬念突起,中间峰回路转,结尾出乎意料。多用描述性语言,少用解释性语言。描述性语言饱含细节,形象、生动,而解释性语言往往注重逻辑,会引导听者推断导致思维跑偏,不容易被掌控。比如,“因为她胆小,所以不敢走夜路”就不如“她打小胆子就小,根本不敢走夜路”的讲述效果好。此外,最好别补叙,补叙会节外生枝,分散听众的注意力。不关痛痒的背景介绍,可以忽略。讲故事用的是形象思维,不必追求自然科学要求的缜密;讲述过程中,议论除非能画龙点睛,否则都不能有;更不能说大道理、喊口号。语言要准确,尽量用口语,书面语虽然适合朗诵,但有碍讲述的流畅、自然。一个人说话语病一大堆,肯定影响交流的效果。若思考深入,说得清楚,写作自然就不再是难事。
  
  一个善于发现、讲述故事的人,一定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富有趣味的人。善于发现故事,感受能力超乎寻常,为人处事皆具人情味。讲故事能够锻炼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一个人语文能力的提升直接体现在这些综合能力的强化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提高语文能力的“千里之行”,应始于讲故事的“足下”.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