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过程也是日积月累的。针对这样的问题,需要高中语文教师针对高中语文"学困生"的行为表现,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试用与实施,帮助学生做好教育转化工作,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达成。
一、高中语文"学困生"的具体行为表现
1.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学习效果较差
高中语文"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中通常学习效果较差,主要是由于注意力难以集中,对语文知识与内容缺乏兴趣,或者因自身记忆力与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较弱等因素,例如在文言文教学中,对某一词、字的意思难以抓住重点,思维方式不够开阔。尤其是高中阶段,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与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下,"学困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难以得到进步,学习过程举步维艰。
在高中阶段语文学习中面临的各种困境使得"学困生"产生极强烈的无力感,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受到挫折,最后不可避免的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
2.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部份"学困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被动的进行学习。与"优等生"相比,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情绪低落、或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想方设法进行逃避,尤其表现在写作与课文背诵等方面。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差,一些教师对"学困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致使"学困生"在学习目标、学习时间、学习自觉性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问题。遇到问题不能提出来,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高中语文学习一直停滞不前,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完成及素质教育的落实。
二、探讨如何解决高中语文"学困生"问题
1.发现"学困生"学习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语文教学。
"学困生"智力因素上几乎都没有问题,在其它学科上甚至表现出非常优异的成绩,唯独在语文学习上成为了"学困生".究其原因,一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心理,语文基础未打好或者在语文学习中遇到过挫折,学习过程乏人问津,或者因语文教学过程枯燥无味,缺乏趣味性,原因可追溯到高中以前的学习阶段。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应了解"学困生"之所以学不进背后的影响因素,在教学态度上要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因"学困生"成绩不如"优等生"而戴有色眼镜。与其它课程不同,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素养,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理解会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丰富效果。
因此,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对"学困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通过引导"学困生"进行文学作品解读,以多元化的教学途径,带领"学困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人物角色、故事进行理解与领悟,通过文学作品的熏陶与感染,使"学困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习的兴趣与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高中阶段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都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在这种形势下,教师要做到困材施教。高中语文教学是为了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进行适当的语文教学与引导,了解语文的工具功能,做到量力而行、因材施教,以"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语文教学,先夯实基础,再引导"学困生"一步一个脚印的实现语文能力的提升。
2.进行科学评价,保持学习自信对"优等生"与"学困生"的评价方法不应当以简单的分数进行界定,当分数成为唯一衡量学习能力高低的杠杆时,无疑是对"学困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损害。要保持"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就需要在"学困生"成绩不理想时,进行适当的鼓励,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耐心讲解。在学生语文作业与课堂练习未及时完成时,不要用过激的评价对"学困生"的学习态度进行判定,而应发现问题,并及时发纠正与反馈问题。
3.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致力于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只有通过对自身素养的不断提高,对教学能力与教学问题进行时时的反思,才能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发现教学问题,并不断改进与完善,施展自身的教学才能,了解"学困生"的需求,理清他们语文学习困难的症结,并通过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其次,要重视良好教学环境的建设,通过教师耐心细心的教学态度,将高中生的成长与发展作为教师事业的成功,帮助"学困生"顺利的转化认识与改变学习方式,以包容的态度尊重"学困生",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结语:
影响高中生语文学习兴趣与能力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发掘与认识到语文"学困生"的问题,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运用,使学生转变"学困生"的角色,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感受到高中语文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