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高中语文论文

高中语文中动态情境的创设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6-06 共2358字
摘要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 换言之,情境教学,即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语文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 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学生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诸如语言描绘、诗歌朗诵、角色扮演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 其中也就必然存在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由此可见,情境教学能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 孔子有言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从中,我们看到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

  一、引导学生设身处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在教学实践中,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 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反映在作家头脑里的产物。 所谓引导学生设身处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就是要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积累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生活体验,增进其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讲究“ 切己体察”“ 披文入情”“ 沿波讨源”,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情境的创设要从实际出发, 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要从学生的身边环境、生活常识、学习经验出发, 要考虑学生能否接受。 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是形象具体的,看的见摸得着的,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的限制,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又能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 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如评讲《 何容何许人也》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化身为“ 老舍”,向同桌娓娓道来,讲何容的性格,讲何容的交友,讲何容的生活。 当学生也像老舍一样成为何容的朋友时, 那作者的创作意图就很容易理解了。

  二、诱导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情境教学有两个重点:进入角色与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即先假设自己是课文中的某某, 进行心理上的接受与融入; 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这一角色进行表演,进行行为上的再现与创造。 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某一角色,该角色就不再是书本上的单薄形象,这样,学生必然与课文中的角色拉近了距离,能很快地将知识与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感知, 很自然地加深内心的体验与感悟。因此,可以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然后分角色朗读或将小说改编为剧本进行表演。 前者着力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让学生置身其中,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增进对课文的理解,优化自身的综合素质;后者可以让学生在表演中设身处地,如临其境,更真切地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把握作品的精髓。

  三、指导学生推己及人体验他人的丰富感知

  接受暗示是人的一种本能,比耐登的实验证明,在人身上天然存在接受暗示的能力。 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也指出“: 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 ”因而在他的《 可暗示性》一书中,“ 可暗示性”就成了“ 可教育性”的同义语。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尤其是来自同为学习主体的同学,比身为教学者的教师更具有易被学生接纳的暗示性, 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

  庄子认为学习是“ 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的过程。 只有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状况进行教学,学生才学得乐、学得通、学得活,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价值、有意义的教学。教师不再是“ 权威者”,而成了“ 同行者”;教师不再是“ 独舞者”,而成了“ 伴舞者”;教师不再是“ 牧羊人”,而成了“ 引路人”. 加强暗示性,能使学生于不经意间体验他人的情感与体验,从而丰富自身的理解与认知。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认为“: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习也是如此。优秀的教师会调动各种手段,创设必要与合理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与作品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调动一切已有的认知与积累,积极体验感悟,自主探究学习,互相交流展示,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走进那个时代。 尽管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多种多样,不同的学生都有能力、有可能完成学习任务,但只有积极主动、沉潜深入,才会出现“ 快乐着作者的快乐,痛苦着主人公的痛苦”的情感共鸣;只有互动合作,交流争鸣,才会出现“ 一份快乐,两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份快乐” 的美好图景。“ 我的课堂我做主”“ 你的课堂我参与”,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时刻处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人人主动学,时时主动学,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就会空前提高。学生的兴趣浓了、热情高了、争论多了,理解自然也就深了!

  总之,不论是鲜明的图画、生动的录象、美妙的音乐,还是形象的表演、精妙的语言等,只要恰当运用,都能创设出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快速进入新的文本情境。 而在实际的操作中,教师应当根据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手段来创设情境。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 教师设计的情境,要能在教学中自然延伸。 教师要把握整节课的重点和大情境,用一根主线连接各个小情境, 使各个教学板块之间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环环相扣,整体推进课堂教学。同时,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 情境创设也应该是动态的,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并根据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情境,优秀的课堂还可以将情境延伸到课后以及下节课。 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为高效,思维更为活跃,体验更为深刻。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