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形式可谓是各有千秋,不尽相同,但我认为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问的“空白艺术”还是比较重要的。所谓“空白艺术”,即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思考,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对文章主旨有很好的把握,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第一,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对问题逐一细化。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能“满堂灌”,也不能进行“填鸭”式教学,师生之间应该更融洽、合理的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可以说提问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老师要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提问学生,并让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加以总结归纳,从而获得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提问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大脑思维,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理解,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作用。职业高中学生一般学习的积极性不够高,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主动性较差,对自身认识不足。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学中采用“谈话法”再适合不过了。采用谈话式的教学方法有三点好处:1.成绩中等的学生自己学会一点知识就觉得了不起,沾沾自喜,适当的提问会使学生意识到自身不足,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2.很多学生成绩较差,不会听课,不会记录知识要点,适当的提问使他们了解到哪些知识需要掌握,对知识点更明确;3.通过成绩好的同学流利的回答,对成绩差的同学是一个促动,使他们有效仿的榜样。
第二,课堂提问的种类有很多种:“共问”“个问”“反问”“设问”等,提问的内容也是多样化的: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提升自己的智慧,丰富自己的知识。在诸多的提问中,教师要做足准备,想要课堂教学效果得以实现,就要用好“空白艺术”。
在教学时,首先需要了解学生对最基本、简单知识的把握,在设计课堂问题的时候,注重简单、明了,学生可以快速找到答案,如果“教”与“学”很融洽,就无所谓“空白”。随着设计问题的难度增大,“教”与“学”“问”与“答”也会相应的有所更改,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空白”就显得“抢眼”了,这就需教师将“空白艺术”有效的运用,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教师还应把握对于“空白”运动的分寸,既不能过于急躁,更不能“无限期”拖延。课堂提问中“空白”时间不能过长,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足够即可。否则,学生大脑过于紧张,心理负担过重,反而会造成思维的“空白”,那样就适得其反了。
第三,“自问”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空白”。教育学认为:“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教科书和有关资料以获得知识的方法,它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有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再根据自己设计的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满意的答案。学而不问等于不学,“自问”了以后就要“自答”,学生的回答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不必圈定“标准答案”。如我在讲授莫泊桑的《项链》时,因为故事情节同学们都非常熟悉,所以我采用自学的教学方法,又因为我们已了解小说的有关基础知识,如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特点、小说的欣赏方法等,学生看过学习提示后很自然地提出几个问题:1.本文的主题到底是什么?2.资产阶级思想是怎样毒害玛蒂尔德的?3.丢失项链是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根本原因吗?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互答。
第四,运用“空白艺术”提问,更要做到将多种提问方式综合运用。要做到“共问”“个问”相融。提问要讲究精妙,可以师生调换身份,如果老师不懂可以去向学生请教;“大问”应设计递进式,让学生思考大而不空的问题,实施知识的迁移,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再者就是小问题、巧设问答,让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学生踊跃参加;围绕课文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教育者应针对课文设计一些精致的“圈套”,假设一篇文章某个方面写的不好,如开头不够简练,让学生通过自读讨论,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辨别”力。
“课堂提问”是一门“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门“艺术”。教师必须做到精心设计,才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王世堪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2]教育科学(大连),2000年4月.
[3]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