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高中语文论文

中学文学教育知识的选取与排版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8-11 共3128字
论文摘要

  高中的语文学习应该在初中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尤其是文学教育的内容上应该有意识和有计划地加强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合宜的能力要有适当的知识来建构。所以实施文学教育,我们必须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
  中学阶段对于文学知识的传授,应当秉持“精要,好懂,有用”的方针,所传授的知识应当是最基本的,不应当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它应当依托于课程,依托于教学,依托于课堂,在动态的学习中实现其功能,而不是一些体系化的知识教材。所以需要我们对中学文学教育的知识选择及编排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中学文学教育需要哪些知识

  新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提到“在阅读与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着眼于文学教育的目标,为了完成文学教育的任务,我们需要的文学知识包括:关于作家和作品的知识,关于文学作品体裁的知识,关于文学史的知识,关于文学阅读与鉴赏知识等。
  文学作品是作家生活和人格的真实写照,作家的生活品味与人格品位往往决定了作品的风格和艺术品位。增进对作家的了解可以拉近作者与学生的距离,进而拉近作品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拥有与文本更多的对话视角,使对话更加深入、体会更加深刻、体验更加真实,使文学教育滋润学生心灵的目标得以真正落到实处。新编人教版高中课本将这一知识编排在“题注”中,既介绍了选文的出处、原题、作者的字号、时代、籍贯等知识,也介绍了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并交待了文章的创作背景。由于作品与我们相隔久远,所以这些知识都是学习此文必需的文学、文化知识。
  进行文学教育离不开对文学体裁知识的学习。“不同的文体有着其不同的表现方法、语言形式、审美特点、独特的艺术魅力,这决定了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解读方法、审美方式。”如新编人教版高中课本以“题注”介绍与课文相关的知识,如课文出处、作家生平、写作背景、题材来源等知识。并在课文的附录资料中,介绍了大量作家作品的知识及文学体裁的知识。
  文学史的知识主要指的是中国文学发展史方面的知识,既包括古典的、近代的,也包括现当代的。重要的作家作品必须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考虑。“作为一种基本的文化素养,中学生应当了解中外各个历史时期对世界文学曾经产生过影响的那些作家的简况。”比如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课本导语中对诗歌发展历史介绍:
  “新诗继承古典诗词的优良的传统”,“五四之后对于外国诗歌的大量的翻译和介绍,促进了中国新诗的发展”。(《语文1》第一单元)“这一时期(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的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语文2》第二单元)导语中的知识只是强调一种史的意识,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作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抓住这些知识点,利用中学生已有的历史编年知识,将有关课文在时代坐标轴上准确定位。
  “课标”在“阅读与鉴赏”中提到要“发展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阅读鉴赏能力的形成与相关的知识密切相关,其中与文学接受的知识最为密切。如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课本单元导语很强调文学作品鉴赏方法上的共性,反复要求学生:“体验”“感悟”“反复吟咏”“仔细揣摩”“运用想象和联想”。

  二、中学文学教育需要哪种知识类型

  从认知心理学广义的知识观来看,知识可以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其中陈述性知识只具有静态的性质,而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策略性的知识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对于学习任务的认识,对于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于学习过程的调控。它不同于画圈、批注、评点等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由学习方法、学习调控和元认知等要素构成的监控系统。语文学习的主要策略包括识字策略、阅读策略和写作策略等一系列的策略。
  建国后出现的一系列语文教材,都安排了以记忆性为主的陈述性知识,很少安排程序性知识,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技能和语文学习习惯只能靠“熟能生巧”,反复操练,这对学生的文学作品学习几乎没有帮助;而策略性知识几尽缺失,又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总是处于一种“跟着感觉走”的状态,文学教育陷入无序性的随意状态。
  新的课程标准在语文知识的目标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强调“不是为了单纯获取知识而学习,而是为了获取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静态的知识成为有价值、活的语文知识,使学生的语文基础迅速化为发展性学力”。所以,应该以广义的知识观指导教材的编写,紧扣课程标准关于语文知识教育的理念,在文学教育的知识介绍中,淡化陈述性知识,重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如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在单元导语中结合选文文体特点,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方法的知识,附录资料中提供了许多文学评论方法和过程的知识,这些知识的目的不在于告诉学生“是什么”,而是从“怎么做”的角度指导学生阅读与鉴赏的方法和过程;“梳理与探究”部分则是通过专题性的探究和学习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策略。

  三、中学课本文学教育知识需要哪种编排方式

  语文知识主要是通过课本呈现出来的,可以说,中学语文知识教学所走过的轨迹与中学语文课本中语文知识的内容密切相关。从总体上来看,课本中文学知识的编排特点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首先是知识的散点分布:语文知识、文学知识都只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语文教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它应当依托于课程,依托于教学,依托于课堂,在动态的学习中实现其功能,而不是一些体系化的知识教材。所以,在本套课本中文学知识采取的是“散点分布”的编排方式,这些知识是一点点地穿插在课文提示、助读材料、练习、附录资料、以及“梳理与探究”部分的专题活动中的,很自然地同课文、同听说读写的训练融合在一起的。知识来源于课文,又直接用于对课文的分析,对训练的指导,学生就会感到好懂、有用。
  但是,如果从整体上来看,这些散点分布的文学知识也构成了一个系统,形成一条线索。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为例,按照“课标”中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学生首先应该具有明确的鉴赏目的和积极的鉴赏态度;鉴赏能力的重点要求是感受、品位、领悟、体验、思考;文学鉴赏的更高能力要求是“努力探寻作品中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课本单元导语中文体和方法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明确目的、端正态度;课文注释、习题和一些附录材料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增强感受、反复品位、加强领悟、加深体验、积极思考。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是一些文学经典,不能仅仅止步于了解作品中的作者个人的情感,还应该努力探寻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以及全人类普通的文化心理,这就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文学知识和方法策略。为此,“梳理与探究”部分专门安排了“走进文学大师”这个专题,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策略。
  可见,课本在落实这些理念的过程中,不是单独依靠一些陈述性的知识概括,而是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过程,用阅读和鉴赏中的精读自读课文做示例,将知识融入在阅读和鉴赏的过程中,融入在单元导语、“名着导读”的导语,附录材料中的短评和材料以及“梳理探究”部分的总结概括中,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阅读策略,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这种知识的编排方式是在注重学生能力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散点分布的,可以说是“散而不乱”。
  总之,就实施文学教育的目的来看,中学阶段进行的文学教育并不是要培养文学家或者专门从事文学的工作人员,而是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使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都得到提高。所以在文学知识的选择上及编排上要力求“精要,好懂,有用”,通过文学知识的帮助,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为学生的精神的发展提供资源,并通过文学的学习来更好地完成语文教育的任务。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