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一个想法,不一定正确,就是觉得"课外阅读"中的"课外"两个字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课外阅读"的习惯提法给人一个根深蒂固的印象就是,阅读是课外的事情,"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主体之外的东西,有固然好,没有也无伤大局.这样的认识反映到教学实践中,就会出现两种教学行为:一种是轻视课外阅读的价值,认为只要抓好课堂40分钟就好了;另一种是把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附加,在现有的学习任务之上,再加上课外阅读的任务.我认为,读书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整个语文教育都要围绕读书来展开,课堂上教师要做的事儿是教学生读书,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和读书的习惯,课后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所以,笔者以为应把"课外"这两个字拿掉,让课内和课外贯通起来,让读书成为语文教育的主轴.这样做也许对语文教学摆脱困境有所帮助.
"不读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致命伤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语文应该是"读书"最多的课程,怎么可能"不读书"?我们不妨看看林语堂先生的说法.林语堂先生批评当年语文教育的几个怪现象:一是"所读非书",二是"无书可读",三是"不许读书",四是"书读不好".四句话归结到一点,就是不读书.对照今天的教育,这样的问题是不是依然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所读非书"--今天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只读教科书,而教科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书.有不少家长买了很多的"作文选"让孩子读,"作文选"更是非真正意义上的书了."无书可读"--不必说经济条件比较薄弱的学校孩子无书可读,就是很多有条件的地区,孩子也未必就有书可读.有的学校,有很漂亮的图书馆,但是藏书不是拿来让孩子读的,而是用来做摆设,应付检查验收的."不许读书"--课外时间被大量的练习题、大量的书面作业挤占了,根本没有读书的时间."书读不好"--只是揣摩教师的意图和标准,学生没有阅读的自由.着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曾经在本世纪初写文章呼吁,"语文教学要搬掉两座大山".一座叫做"问答如山",就是说我们的语文课上教师只会提问,一堂课可以提出几十个问题,平均一分钟甚至半分钟就要提一个问题,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完全变成了一问一答,而且很多问题只是在浅层次上漂浮,缺少起码的思维深度,不需要问的也问,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使语文课很难深入下去.另一座山叫做"习题如山",课内没时间做作业,课外则布置大量的书面作业题让孩子回家做,一本本练习册、一张张试卷,搞题海战术,考试前一段时间甚至每天让孩子回去做一张卷子.我想这两座大山的最大危害就是占领了孩子的全部的生活空间,让孩子没有发展的余地,没有生长的自由,当然也没有了读书的时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自由,离不开空间,"有空间才有可能".如此看来,"不读书"不仅是今天语文教育的一个明显的弊端,甚至是当代语文教育的一个致命伤.我不知道语文教学不抓读书还能做什么!我不知道语文教学还有什么比引导孩子读书更重要的事情!
读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
有人也许会说,读书固然需要,但是,小学语文教学除了读书似乎还有许多重要的任务,比如识字写字、习作以及其他的语文基本训练,还有教书育人等等,看起来这些方面一个也忽略不得,该怎样处理和拿捏这些关系呢?语文学科的功能确实是多方面的,语文教学的目标也是综合的、多维的,不能单打一,过去很多教师在这方面走过弯路.实现目标需要抓主要矛盾,有人告诫:"语文教学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我们不能再做那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语文课程是干什么的?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什么?对此,课程标准说得很清楚,就是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语文课程的重大理论贡献."语文素养"的提出,澄清了语文教育关于目的论方面的许多干扰,为广大教师的语文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但是"语文素养"毕竟是一个新的概论,它的内涵,特别是它的操作策略还有待研究和探索.因此,实践中有许多教师不免陷入盲目."语文素养"需要实践支点!这个支点应该是"读书".道理很简单,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依靠读书来完成.一个语文素养高的人,必定是爱读书、会读书、读过一定数量的书,并且从书中获益良多的人.反过来说,一个不爱读书、不会读书、没读过几本书的人,想提高语文素养只能是奢谈.所以,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应是读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孩子读书,把读书作为我们的重要任务,至少应该把握四个基本目标:第一就是要教孩子爱读书;第二要教孩子会读书;第三要让我们的孩子多读书;第四让他们读好书.首先是教孩子爱读书,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犹太人是一个非常爱书的民族,据说他们有一个非常奇特的风俗,就是在孩子出生以后,在书页上蘸上蜂蜜,然后让婴儿去舔,他们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孩子心灵里播下一颗种子--书是甜的.犹太民族的历史上产生过许多大师,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们分别在哲学、自然科学、精神分析等领域改变甚至继续改变着人类世界的生存和思维方式.德国纳粹曾经妄想在二战期间消灭犹太人,可是,这个民族非但没有消亡,相反其生命力越来越旺盛.这一切,恐怕跟犹太民族酷爱读书,崇尚书籍的社会风气与文化分不开.所以,教孩子爱读书,让孩子知道书是甜的,书是美的,逐步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教师首先应当努力去做的一件事情.其次要教孩子会读书.会读书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先说从内容理解的层面,至少有四个方面,一是要读得通,二是读得懂,三是记得住,四是用得出.要想读得通就得要识字,低年段应该重视识字,把识字的基础打好;要想读得懂,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就要重视教给孩子读书的方法,教他们理解,理解文章的内涵;要想记得住,就要教学生积累,让他们背诵;要想用得出,就应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我想,读得通、读得懂、记得住、用得出,涵盖了我们语文教育的主体内容.另外从方法这个层面上来说,要孩子会读书,还要教他们学会精读和泛读,教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等.我们要努力把课内、课外打通,将语文课堂教学和孩子的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再次是要多读书.读书要有一定的量,量变达到质变,没有一定的量就谈不上质.所以,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要让孩子阅读不少于150万字,我觉得这只是一个保底的数字.教师们应该不拘泥于这样的数字,要让孩子在小学读更多的书.最后就是读好书.读书要有选择,作为教师有责任给孩子选择那些有品位的、值得孩子们去阅读的、对孩子身心有助益的图书.由此可见,"读书"几乎涵盖了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它是语文教育的本质意义所在.瞄准了"读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就跑不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提高.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教师,要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教师本身就应该成为读书人,要带头读书.面对书籍,教师应该比学生有更多的饥渴.教师的这种阅读状态、工作状态、研究状态对孩子的影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它有时候比教师上一节课所带来的影响要大得多.
读书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
语文能力从哪里来?"语文能力不是靠教师讲解,不是靠分析课文的段落结构、层次得来的,因为它是一种能力,只能通过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才能得到.把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讲解分析上,那是颠倒了主次.适当做一点讲解,适当分析,画龙点睛,这是一种引导,一种提高,绝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柳斌:理想的语文教育是什么》《小学语文》2008第9期 )汉语文教学几千年的传统启示我们:学习语文最好的办法是多读多写;读书本身就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也是最根本的途径.要致力于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在阅读中提高认识能力.读书,能够收获所能收获的一切.着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撰文《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小学语文教师》2006第5期).于先生用了大量生动的实例说明"多读书"不仅是学好语文,也是教好语文的基本方法.文章中有一个案例很有意思,山东省高密第一中学语文高考总不尽如人意,李希贵先生出任校长后,实施了一项"语文实验室计划","计划"规定,高一年级每星期六节语文课,两节有教师讲,四节放手让学生读书(包括读课外书),教师只讲教材的精彩之处、讲表达的方法和语文知识.开始的时候,"计划"推行得并不顺利,很多教师不以为然,每到读书课的时候,有些教师就悄悄关上教室门,对学生说"别听校长那一套,学语文不讲怎么行呢?"然后大行讲解之道.李校长知道以后,就请高一的教师出了一张语文试卷,在全校高一年级进行了一次统考,他让自己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和读初中一年级的侄女参加这次考试.结果,他的儿子考了83分,侄女考了84分,而平均分是82分.李校长笑着问教师们:"我们讲那么多有用吗?"教师们默然了.这项计划实施以后,高密一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大幅度提升,改变了高考语文成绩低迷的局面.文章最后,于老师诚恳地写道:"真的,只要我们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只要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去做,谁都可能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诚然,作为一门人文背景的学科,语文的内涵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但是在语文教学的操作层面上,我们不能把它人为地烦琐化.语文教研不能造空中楼阁,否则我们的一线教师会无所适从.多读多写、背诵积累等这样一些传统的语文教学法则,今天仍然应该是我们教学语文、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制胜法宝.常州市北环路小学的实践也能说明问题.这所普通小学在课外阅读方面也有很独到的认识与实践.学校实施了一项制度:就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学校统一取消书面课外家庭作业.课外干什么呢?让孩子读书.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阅读水平,开出了一个详尽的阅读书目,并通过一套严密的调控措施,确保孩子课外有时间、有空间放手读书.一段时间实验下来,效果也特别明显,不仅起初很多教师担心的学生语文考试成绩没有下降,而且孩子的综合语文能力有明显提升.
校园文化建设应着重营造读书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他还写过这样的意思,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其他似乎都可以忽略,只要有供孩子们阅读的书籍,那么这个学校就可以称之为学校了.反过来说,这个学校条件再好,如果它没有供孩子们阅读的书籍,那么这样的学校也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应该努力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第一,是读书环境的营造.校园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阅读环境的营造.笔者在一些学校看到墙壁非常醒目的位置上有这样的标语,如:"让读书成为习惯"、"读书的孩子最美丽"等等,如果都能落到实处,孩子置身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受到的影响想必是积极的.第二,要重视学校的图书建设.学校的图书馆、图书室,教室里的图书角、图书柜,甚至于学生自己的图书箱,这些对孩子的影响都不可低估.一名语文教师(常常也是班主任)如果能注意到班级图书角的建设,并且通过图书角把孩子的读书兴趣调动起来,这个班的学生语文学习一定错不了.第三,重视读书活动的开展.我觉得,搞读书活动不一定很奢华,但是一定要让孩子们喜闻乐见.比如一段时间,把孩子们集中起来,让他们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交流交流他们阅读过的书籍,谈谈他们这段时间阅读的收获,读读自己的读书笔记.这些活动不需要花很多的钱,甚至不需要花钱,也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却比一味地埋头死教书让学生喜欢得多,也对孩子的语文学习大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