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卿”,儒家在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大师,同时也是有着深厚养生之道的高寿大师。荀子的学术生命长达六十年之久,这在人均寿命较低的战国算是高寿之人。荀子的养生思想主要体现为儒家的养生观,他的治气养生思想与中医学的养生理念有着共通之处,同时对现代人的养生有着很好的借鉴。
总之,荀子的养生思想是传统养生思想的精要,教化了一代代有志之士,特别是与现代人的科学养生需求相契合,指导人们科学养生。
一、荀子养生思想产生的渊源及背景
1.继承孔子的养生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奠基者。同时,他也非常重视生命,认为天地之间没有比生命更贵重的东西,没有任何事物比人更尊贵,“天地所生,人为大矣”.孔子重孝是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乃孝之源。”孔子讲究孝道是应身体力行,重视自己的生命在深层次上是为了行孝仁义。所以,人的生命价值不但具有个体性,而且还带有明显的种族性。孔子重视生命,但他对生死表现得非常豁达,他一生颠沛流离,经常与贫困为伴,但始终没有改变追求道义的立场,甚至有闻“道”死而无憾的思想。孔子在讨论长寿问题时曾说:“仁者寿,知者乐”,在他看来仁者之所以长寿,是因为具有良好德行的人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总能保持平静的心态,“人不知而不愠,君子也”.一个人胸怀坦荡,没有任何贪欲,无论面对任何困境总能保持平静的心境。这样就可使气血调和,身体健康,进而实现长寿的目的。在起居方面,孔子主张因陋就简,“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1]64.另外,孔子好乐,他在齐国听到邵乐后,竟达到吃肉不知其味的境地,他主张多听雅乐,认为其不但能感动人心,而且又能促使人向善。荀子的养生思想继承了孔子养生的精髓,他从人欲的角度主张贵生,这与孔子重生而不贪生的思想相统一。
2.当时的社会背景。荀子名况,又名孙卿子,战国时期赵国人,其生卒年代不详。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乱的时期,西周濒临崩塌但余温尚在,常年诸侯混战,百姓饱受流离之苦。荀子便生活在战国末期,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经历长期的社会混乱,秦国开始占据优势地位,天下进入分久必合的阶段。当时的诸侯国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开始积极发展经济,生产力水平有了显着的提高,已经完成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在思想文化领域,百家争鸣开始由争辩向融合转变,诸子思想呈现融合的趋势,荀子便是先秦思想的典范。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荀卿,赵国人,年五十游学于齐。”荀子主要活动于齐国的稷下学宫,当时齐桓公招揽天下之士,稷下学宫便相当于齐桓公的智囊团。在稷下学宫的经历,让荀子更多地了解各家学说,最终成为融通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另外,荀子还曾到秦国,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他认为秦国资源丰沛,民风朴实,军事强大。秦国国君虽然优待荀子,但是对荀子的学说置若罔闻。晚年的荀子生活在兰陵,着有数万字的《荀子》一书,他的一生为政不举,游说无人问。荀子虽然一生坎坷,但是却得高寿,这与其养生有着密切的联系。荀子有着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他虽怀将圣之心,但不得明主,学识渊博,但无法对抗暴秦,他只好伪装成轻狂以示后人自己的“愚蠢”.
二、荀子“治气”养生思想的内容
1.荀子“全其形、养其身”的气论。中国古代对“气”赋予了非常丰富的内涵,有着“一气涵五理”的说法,即“气”中包含哲理、物理、生理、心理及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甲骨文中,气为具体的山川及人之呼吸之气。西周时期,伯阳父第一次用阴阳二气来解释自然界物质的运动,阴阳学说经过老庄的丰富及发展,到了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气论。荀子的治气养生思想便吸收了这一时期气论的精华,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荀子认为“气”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物质“,水火有气而不生,阴阳而变化起”.这里的“阴阳”指的是阴阳二气。在《赋篇》中,荀子将气描绘成一种无处不在的云气,其常处于运转之中,没有固定的形态;第二个层面的气,指的是血气“,凡用血气,由礼则治通,治气乃养心之术,血气刚强需柔以调和”[2]51.在荀子治气养心思想中“,气”代表着人的思想感情等精神品质,《修身》中提到“: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这里的治气,指的是导引血气在体内不断循环,以保养生命。彭祖长寿的原因是因为他善于导引血气。荀子治气养心的思想,就是通过对血气的导引来保持身体的康健,即“全其形、养其身”.
2.万物生于阴阳的治气养生思想。荀子在其《天论》中指出,天空星星旋转,日月交替,四季轮流,阴阳二气化生万物。同时,他强调阴阳二气生万物,其中也包括化生出了人,人的血气与阴阳二气虽然不同,但是却相互联系。人的血气来源于自然之气,即血气是阴阳二气在身上的另一种存在方式。荀子《天论》中提到阴阳之气转化为血气的过程,即“列星旋转、日月交替、阴阳大化、万物以生。”这里的万物包括动物与植物,阴阳之气作用于植物上乃自然之气,作用于动物上就成为了血气。人的整体包括形与神,依血而生气,可见形、神与血气有着天然的联系。同时,血气的运转与强弱直接影响到人的形神“,安燕而血气不停,劳倦而容貌不枯”,血气直接与形体、精神等联系在一起。所以,荀子认为保养生命就需要蓄养血气,血气充足情况下还应调理血气的运转。荀子认为要想血气充足,需要养备、存养两个条件,养备指的是人的给养要充足,饮食乃血气之源;存养指的是留住及保养血气,其主要通过治气、养心来实施。荀子认为,人们在动用血气时,应遵循礼义,最终达到治气养生的目标。据说彭祖活到七百多岁,他就是善于治气养生才得以高寿“,吐故纳新,为寿而已矣,此乃导引之数,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3]125可见,彭祖养生是通过调整呼吸以促进气流通畅来延长寿命。荀子治气养生的思想多见于《管子》一书,其对于治气有着详细的阐述“:四体即正,血气即静,一意博心,虽远若近。”身体要宽松,呼吸深而广、稳而静,做到这些便能达到养生的效果。
3.“以礼修身”的治气养心之术。治气养心之术就是应陪护精神,做到以礼修身,即遵循礼仪是治气养心的最佳路径。荀子《不苟》中强调:“君子修身莫善于诚,则无它事,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行则神,神则化矣。”关于养心,荀子提出“虚一而静”的精神状态,“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心未尝不满也,然而有所谓一,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心作为思想器官,在做判断的时候应不为外界所干扰“,人心如盘水,正错而勿动,浑浊在下清明在上,则足见须眉而察理矣。”即人心如盘水,如果不受干扰,水中的混浊物便会沉到盘底,上面清澈的水可以做镜子用,而一旦受到干扰,水便会浑浊。所以,荀子强调对于心,应导之以理,养之以清,以定是非,只有做到清其天君,正其天官,以物质养形,才能达到“其生不伤”的养生效果。荀子对保养身体非常重视,这与其形神观有着很大的关系,他主张形具而神生,认为形体是精神产生的基础,将情欲、性心排在“形具”之后。荀子对人体感官及心的认识非常细致,他认为人体各种感官都有自己的作用,但都受心的支配“,天下从之如一体,如四肢之从心。”
[4]7荀子认为心不但是“形之君”,而且是神明之主,人的精神活动也受心的控制。所以,荀子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修身来提升身心。例如,可以通过学习达到躬行的效果,从身心两个方面不断养护自己。
三、荀子养生思想的社会价值
1.荀子养生思想中“养身”与“养心”的联系。人的生命包括形与神,养生其实是对生命的保养,包括养身、养心两方面的内容。荀子治气养生思想中注重全身养形,养心思想中注重修身养性,两者有着很大的联系。荀子认为形具而神生,形体是心神产生的基础,人的精神依附于身体,即养形是养心的基础。同样,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神是生命的根本,用神过度会导致身体的衰竭。在全生养形方面,荀子提出治气养生的思想,认为身体气血充足可使人体精力旺盛,提高身体的免疫力。理气养生方面,可以通过调整呼吸,吐故纳新,使人体气机流畅,形体安康。在养生方面,荀子以养心为重,心是身体的中枢,只是保养形体,而道德低下,不久便会导致形体的枯竭。只有滋养心神,才能伸展形体,气血旺盛,使人体处于良性循环,以获得长寿。现代医学证明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生理健康,长期的精神紧张、心理不调会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失调,增加患病的风险。与此相反,积极乐观的情绪及心态对于预防及治疗疾病有着明显的效果。所以,身体是心神的基础,心神则为身体的统帅,身心合为一体。身体不养,人体终会遭受疾病,心不得养,长久下去也会牵连身体,破坏人的正常生活。所以,养生之道在于身心俱养,二者缺一不可。
2.荀子治气养生思想中所体现的社会价值。荀子的养生思想汇集先秦养生思想之大成,强调人作为一个整体,气血乃人生之本,蓄养气血、拉伸形体,以动养形,方能保养形体,以避病患。同时,还应树立人体之正气,保持平和之心气,树立凌然之正气,只有治气养心才能精神勿扰,身体无伤。荀子为现代人养生树立了重要的原则,他强调养生应以保养血气为根本,人血气不足如无水之木。另外,养心是养生的根本,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修行品德,只有修身立德,崇善惩恶才能得以坦荡的胸怀,形成乐观之态度;二是要控制好情感,得平和之心。养心之道其实是儒家圣学在养生领域的体现,其追求的是道德与性情的美满,以洗去人心智上的尘土。总之,荀子治气养生思想继承了儒家养生思想的理念,兼容道家养生精华,对现代人的养生理论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源,王庆其。荀子养生思想概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
[2]宋文琦,唐启学。试论道家养生思想[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3)。
[3]肖志才。治气养心 修身自强---略论荀子的养生思想[J].养生月刊,2005(2)。
[4]周莹莹。治气与养心---荀子养生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